杨铭
(海晏县草原监理工作站 812200)
草牧业是指利用草地生产加工饲草料为基础,同时发展草地生态保护和肉、奶、皮等畜产品,并且依托草地文化延伸发展特色旅游的新型产业耦合体[1-2]。海晏县坐落于青海湖畔,毗邻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区位为海晏县发展草牧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作为全国草牧业试验区的重点区域,为进一步促进海晏县草牧业经济发展,作者对境内土地利用现状、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饲草料及畜牧业生产进行了调研,并针对草牧业经济现状提出了合理的发展建议,以期对海晏县草牧业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研究区位于青海湖盆地东北部、祁连山系大通山脉的西南麓,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100m,年降水量403.6mm,年平均温度0.9℃,绝对无霜期30d,年有效积温(≥10℃)922.2℃,无灾害性天气情况发生[3-6]。草地类型属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和温性草原类,牧草多为年生中旱生植被,主要优势种有小嵩草、矮嵩草、线叶嵩草、紫花针茅、芨芨草、扁穗冰草、赖草等,具有粗蛋白高、粗脂肪高、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品质和适口性均好。
海晏县境内土地面积为44.36万hm2,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2648hm2,包括粮食作物面积 1598hm2,油料作物面积627.5hm2,经济作物面积16.5hm2,饲草饲料面积 406hm2;天然草地面积35.5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29.9万hm2,包括禁牧草地草场面积为13.9万hm2,草畜平衡草地面积16万hm2。境内有多年生人工饲草地6733hm2,年产10.3万t,其中包括青干草捆0.19万t,青贮饲料1.11万t。并且随着海晏县不断加大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境内累计完成禁牧休牧围栏建设21.9万hm2,建设畜用暖棚7078座、贮草棚300个、青贮窖(池)20个,极大的改善了海晏县草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状况。据调查目前海晏县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量为5129028头(只、匹),其中牛 42101头、羊 467032只、马 3769匹,牛、羊的能繁母畜比例分别为57.5%、65.34%。
近年来海晏县不断加大草牧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7人,其他4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单位的领导和帮助下,认真开展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草原科技培训和咨询、有毒有害生物防控、牧草种质资源保护、草产品检验检测等项目,并且建设有33个草原管理及监测点、8个防疫服务室(点)、3个农机服务队、72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个农畜产品集市贸易市场,带动农牧民群众4000人,为草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要认清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找准突破点。虽然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海晏县草牧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成绩面前,必须正视草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瓶颈问题,如畜用暖棚、青贮池(窖)、贮草棚数量少、建筑规格低、建设质量较低、畜均占有面积小;人工饲草基地保留面积小、建设标准低,种植手段落后,牧草产量低而不稳,饲草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低。
其次要深刻理解草牧业的内涵和发展要求。草牧业是个新概念、新名词,尚无科学、系统的发展模式可供参考,作为一个草牧业为经济支出的农牧大县,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敢于突破陈规、拓宽思路,创新草牧业经济发展模式,又要认清形势,服从“生态立省”的大局观念。
最后要积极扶持草牧业经济发展。虽然海晏县草牧业经济从产业布局、发展规模、经营方式等方面已具雏形,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饲草种植及加工、设施畜牧业、畜牧业良种工程、草地围栏、动物疫病防控等重大基础建设,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开展合作社组建、畜牧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重组,大力培育草牧业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牧民组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