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玲,肖陈城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832000)
鸡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鸡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亚洲是本病的重灾区,故本病又称亚洲鸡瘟,可造成大面积流行,并能跨国跨区域传播[1],国际兽疫局将本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而重点防控。下面笔者就本病的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新城疫病相信对绝大多数养鸡人来讲都非常熟悉,这是一种临床非常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传播快、感染率高是本病的特点,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本病的发生,有些看上去健康的鸡群,体内也会分离到病毒,只不过在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下一直呈带毒状态而不发病。本病的大面积传播与候鸟每年的迁徙分不开,而人类又无法完全控制这种生物行为,因而本病在国家与国家间传播非常普遍,每年造成损失非常大。
新城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的微生物,病毒粒子呈球形,表面有囊膜,对乙醚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敏感。病毒直径在120~310nm之间,核酸物质为单链负股、不分节的RNA。病毒感染鸡后可分布在全身组织器官,几乎所有的体液、组织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能分离到病原,以脑组织、脾脏和肺组织中含毒量最高[2],骨髓中含毒的时间最长。病毒被排到环境中后,常温下可存活一周以上,粪便中的病毒能存活数月,对低温抵抗力强,对热敏感,60℃条件下30min就能将其灭活,沸水中瞬间死亡。目前分离的病毒株都能在多种细胞上生长,如鸡胚细胞、猪肾细胞、猴肾细胞、鸡成纤维细胞等,培养过程中可造成细胞病变并形成蚀斑。
新城疫病毒毒株较多,引发感染鸡的症状都不相同,毒株间毒力差异较大,但血清型目前只有一种,各种日龄的鸡均易感染。幼龄鸡感染率最高,日龄越小,发病越严重。水禽对新城疫有自然抵抗作用,哺乳动物也能感染,但一般表现耐过,人感染后可导致结膜炎。研究表明,病毒的毒力可随宿主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关系而发生变化,如病毒感染后其在传播过程中毒力可增强,但在不同程度的免疫鸡群中流行时,毒力可逐渐减弱。病毒的致病力主要和其表面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有关,这两种都是病毒的纤突结构,可引发血细胞的凝集,但也可以刺激宿主产生相应抗体。
根据发病缓急程度,本病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临床表现差异不大,只是前者比后者发病更快,治疗时间更短。感染鸡表现体温突然升高,可达43℃以上,有的甚至没有前期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喜饮水,精神不振,羽毛颜色暗淡无光泽,眼睛半闭,一直处于昏睡状态。后期鸡冠开始发紫,可视黏膜发绀,产蛋率下降,呼吸困难,有黏液型鼻漏,粪便呈黄绿色,稀薄,常污染肛门,将鸡用手倒提时有酸水从嗉囊中流出,最后出现神经症状而死亡。慢性型发病持续时间长,病鸡采食量下降,身体逐渐消瘦,部分鸡两翅和腿麻痹,站立不稳,头侧弯,原地旋转,呈半瘫痪状态,影响采食和饮水,最终衰竭而死。
防治本病需要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免疫易感鸡群的措施。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感染后可在数日之内遍布全身组织器官,通过体表分泌物和排泄物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且垂直传播也是本病重要传播途径之一,一定要做好种鸡的免疫与管理。候鸟每年的迁徙为本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感染的飞鸟在飞行过程中可将粪便随时外排,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可对污染地区的其他鸟类造成威胁。另外,我国养鸡场普遍未设置驱鸟和防鸟装置,飞鸟可经过通风窗进入鸡舍偷食饲料,从而形成感染威胁,临床生产过程中一定要留意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消化道途径和呼吸道途径是本病主要的水平传播方式,抓好粪便管理工作,每日定时清粪,粪便集中堆肥发酵。加强鸡舍消毒,病毒对火碱、漂白粉、碘制剂、石炭酸等都敏感。舍内环境消毒可使用1%的氢氧化钠溶液泼洒,除了地面和墙面外,还应留意排粪口、墙角、墙缝等处,不留死角。漂白粉可用于舍外消毒,一般在疫病流行期间,将漂白粉洒在地面,之后用少量水泼洒,利用其强氧化性将病原杀灭。碘制剂可用于笼具、料槽、水槽的消毒,如果鸡群中不慎有鸡感染,为了尽可能降低损失,可将饮水更换成0.05%的高锰酸钾水,以减缓消化道传播。中药气雾消毒近些年应用较多,对本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具有使用安全,消毒面积大的特点,但杀菌力不如化学性消毒剂。
每批鸡一定要从雏鸡阶段就开始防疫,一般在7~10日龄时进行首免,18~21日龄时再进行二免,蛋鸡产蛋前还必须进行三免,以保证血清抗体有足够的滴度。首免可采用滴鼻点眼方式进行,使其产生先期的黏膜免疫,后期可采用饮水和注射的方式,以获得必要的体液免疫。免疫后的鸡群必须进行抗体的测定,防止免疫失败的情况出现[3]。另外,如果抗体滴度低于1:16,一定要进行加强免疫,平时做好抗体的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