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阐释

2018-02-13 01:11王华华
关键词:立场中国共产党特色

王华华

(中共江苏省无锡市委党校,江苏无锡214086;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铸就新功绩。党的十九大报告揭开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序幕[1]。已然不觉改革开放40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创造中国奇迹、形成中国模式、凝聚中国人心、建构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不断开创中国现代政治生活新气象、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实践、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已然不觉十八大已走过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国内外不容乐观的环境中,坚持为民服务、从严治党、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渐知渐觉十九大已带我们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中国人民为根本立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道路”的新时代。为了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我们亟待从“人民立场”的视角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并对其作出思想阐释。

一、以人民幸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的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长期执政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夯实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理论旗帜、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内核。新时代,新问题,新方案,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为了更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生,它思想体系庞大且内容丰富多彩,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民生、党建各个领域,又统领党政军民学各个方面,并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从政党属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阶级属性和政党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一切行为,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不论如何标榜“民主”和“自由”,其参与“大选”获取执政权或使用“讹诈”夺得利益的行为,无不暴露出其“政党选举为民”的虚假性、混乱性和狭隘性[2]。从1921年建党至今,不论是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贫乏的日子,抑或是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取得巨大成绩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贯行动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就在于它进一步明确“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进一步宣告实现“人民幸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的。

从理论创新来看,实现“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3],领导中国人民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既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探索,从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立场”,将“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人民立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党和人民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结晶的尊重。

从社会变化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变量,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自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即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层次追求也日益彰显。恰逢此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经过十八大以来的各方面努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展来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要把“人民幸福”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的,而这也就更好地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价值内核。

从实践发展来看,以“人民幸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的,更符合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也更经得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检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先后迎来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若要实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还必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分两步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里既要看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区隔,更要看到两者的统一性,且十九大报告之所以将“实现中国人民幸福”放在首位来表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看到了“中国人民幸福”这个根本目的的重要性、本质性和稳定性。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人民立场”的价值内核,只有坚持“人民幸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的,才能更好激励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更健全、法治更公正、经济更发达、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科教更进步、人民生活更幸福。

二、以人民就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载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意涵之二,以人民就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载体。所谓“载体”是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事物。之所以“将人民就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载体”,来素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原因就在于人民就业关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实现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方面,着重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4]4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就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载体,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让人民就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盘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让人民就业,实现“人民富裕,人民幸福”,使人民能够在各自就业岗位上“创造价值”,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民族复兴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因应时势不断地改善整体经济结构,协调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比例,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经济增量供给,优化经济存量资源配置,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提效率,实现社会经济供需动态平衡,又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创造了类似于天眼、墨子、蛟龙、大飞机、悟空、天宫等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的大幅提升。生产力的发展,既推动了社会进步,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第一,AI人工智能广泛使用与原有工作岗位削减的问题。19世纪初,英国工人卢德因害怕机器运用使得自己丧失工作而砸机器,自此“机器运用与就业担忧”就未曾从人们脑海中去除过。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甚至也提到“生产力发展”中的机器技术使用与“工人就业”的矛盾问题[5]410-413。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的采用,并非不再产生新的工作岗位,而只是产生的新工作岗位小于所淘汰的工作岗位职数。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未来AI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必须重视人民就业问题,特别是AI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与原有工作岗位的削减后如何增强“未来治理”的问题。第二,经济平稳增长与人民就业平衡的关系问题。步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经济总量巨大,从追求高速增长的GDP产值到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低速”绿色发展,彰显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理念。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也必须考虑经济中低速平稳增长与人民就业平衡的关系问题。第三,人民就业与人民增收的获得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不仅仅是帮助人民实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还包括让人民就好业、做好工作,能够从就业中增收,变得更加有“获得感”、更加有“安全感”、更加有“幸福感”。

三、以人民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依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篇章,中国共产党只能依靠中国人民的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人民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依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立场的意涵阐释之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从管党治党的“八项规定”“反四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开局,既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又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卓著。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风政风面貌也焕然一新,人民对党的期盼也更高了,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不变的依旧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深化,与坚定“人民立场”分不开,与严格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分不开,与不断夯实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分不开,也与人民群众的奋斗分不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21。因此,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图谱,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离不开党和人民一道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

事实上,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不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和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从“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性上讲,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处在“需求侧”,“需求侧”是旺盛的、增长的、变化的,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在“供给侧”,“供给侧”是不平衡的、不充分的、难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更高层次需求的。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和人民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阐释,除了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还必须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只有通过人民奋斗才能实现这份“人人参与共建、人人能够共享”的幸福。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再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固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斐然,也要看到党的建设仍存薄弱环节和不足、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公共服务供给仍有差序和不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依旧任重道远、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交织叠加、民生领域的短板依旧不少、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依旧难以完全满足。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要靠中国共产党,但是仅靠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不够,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奋斗来解决。只有以人民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依托,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公正和民主法治进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真正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四、以人民脱贫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底线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公正是最大的和谐。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世心态。改革开放以来,围绕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理念,依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劳动、技术、资本、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巨大的社会活力,但也使得我国贫富差距拉大、部分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部分官员腐败的灰色收入过高、东中西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日渐彰显。不论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又快又好”发展,还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都越来越重视改善民生和“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完成十八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召开了七次全会,形成了包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迎难而上、革故鼎新,既重视从整体上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又不放松对部分困难群众和地区的“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为抓手,推动“人民脱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底线。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意涵之四,即是“以人民脱贫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底线”。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旧肩负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相对次要的社会矛盾,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性任务与“部分人民和地区的精准脱贫”部分性任务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次要矛盾发生变化,也会影响主要矛盾”[5]133-134。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既要抓“人民幸福”“人民就业”这些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也要重视看似局域的“人民脱贫”的次要矛盾,防止次要矛盾转化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中国人民幸福”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它自身富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同时,它也是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以“中国人民幸福和人类进步事业”为奋斗目标的政治行动纲领。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言,“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4]47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人民脱真贫、真脱贫,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底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立场”的一个重要体现。

五、以党的领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路径

纷繁世事多变化,正是我党为民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立场的意涵阐释,唯独离不开的就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以党的领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路径,才是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立场”的根本表现。从理论的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理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自然也就在施政纲领中坚定“人民立场”,另一方面,“人民立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20。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径。离开党的领导,人民立场就得不到真正的坚持和体现,而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也就难以实现。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带领中国人民走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努力,终于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离开了党的领导,离开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很可能还在黑暗中继续摸索,难以过上今天幸福的小康生活。从实践的维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狠抓“全面从严治党”,从“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推进“八项规定”“反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四讲四有”“四个全面”“两学一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各项党的建设工作,以党的建设来统领我国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依次线性展开,编织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网络和治理新格局。因此,党的领导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建设路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站稳“人民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在其内容上凸出“人民立场”的价值内核和思想内涵,也在其实践路径上指明了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坚持人民立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以“党的全面领导”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人民立场”的重要路径之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全面领导”,从人民群众变化的“美好生活需求”出发,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为支撑,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奋斗,增进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第二,以“党的全面建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旧布满荆棘坎坷需要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依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依旧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统筹领导,国际国内的社会风险依旧需要中国共产党来化解,而所有的这些担子都考验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以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丰富“党的全面建设”内容,并据此以“党的全面建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人民立场”。第三,“党的全面从严”铸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客观上也就要求“党的领导”应首先“全面从严”管好自身,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作用,夯实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我们发现以人民幸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的,才能从根本上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志,激活中国人民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活力;以人民就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载体,才能保证中国人民的“最大民生”得到落实;以人民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依托,才能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实可能性;以人民脱贫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底线,才能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社会公正”的说服力;以党的领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路径,才能让“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赤诚初心和伟大使命圆梦成真。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2]王华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中“制度治党”的政治优势及实践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7(3):7-1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413.

猜你喜欢
立场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