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养育孩子的思想观念,却没有与丰厚的物质条件并驾齐驱。他们总想着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富养至上的他们,难免感情用事,疼爱冲破溺爱边界,冲动越过理智大门,误入养娃雷区,唉声遍野。
那么,漫漫养娃路上,有哪些常见误区呢?有以下4点,不知你有否中招:
在一档育儿节目中,同样是对待哭闹的孩子,一个本地妈妈,只要看到宝宝哭了,便立马将之抱起,哄逗、儿歌齐上阵,直至宝宝不哭;而另一位长期生活在英国的海归妈妈,恰恰相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将之放回婴儿床,不再哭闹时才将其抱起。慢慢地,这位海归妈妈的宝宝真的养成了不哭的好习惯,而另一个宝宝则哭闹依旧。心理学研究表明,宝宝哭闹时,一旦多次进行抱起这种行为,很快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反之,倘若不助长一哭就抱的风气,乖乖的时候才把他抱起,则会进入良性循环。哭闹,似乎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法宝,与家长对垒,百试不爽。
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商场琳琅满目的洋娃娃、玩具面前,永远会站着一个任性的熊孩子,指着某一心爱玩物:“我要这个,给我买。” 爸爸妈妈一旦拒绝,孩子则会哭闹不止,甚至坐在地上,打滚耍赖。每每这时,爸爸妈妈往往会惩罚似的对在地上“手舞足蹈”的孩子说:“好了好了,你起来不哭了就给你买。”此话一出,家长便输了。因为会在不知不觉间,帮孩子树立一个错误观念,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斯莱特林行为准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审时度势,及时修正计划,拒绝混乱与偏差。面对哭闹不止,或在地上翻爬打滚的熊孩子,果断拒绝他们的无理要求,才是助其成长的不二之选。
过年,6岁的小外甥在街上央求我姐姐给他买玩具枪。姐姐因为担心他小小年纪玩枪不安全,便骗他说钱花完了。“去银行赚呀!”小家伙指着不远处的农行,脱口而出。很显然,孩子对钱的概念很模糊,根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
一位英国的心理学家,对1000名不同阶层家庭的3至8岁儿童,进行了询问调查,问他们钱从何而来。65%的孩子表示钱从爸妈口袋里来,约30%的孩子表示钱从银行里来,仅有不到5%的儿童会说,钱是通过工作赚来的。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金钱方面的教育很是滞后、欠缺。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太小,过早地与铜臭味扯上关系,会让他们失去童真,甚至玷污纯洁的灵魂。实则不然,有意识地与孩子谈钱,传授与钱相关的常识,不仅会让他们明白父母赚钱的不易,懂得节约,更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明白赚钱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最近,同事小敏很烦恼。她7岁的女儿在学校不仅学会了攀比,居然还炫富,班主任也多次找她谈话。其实,女儿这完全是得到了小敏的真传。新款衣服鞋帽,豪华智能家居,耀眼珠宝首饰,向来是小敏追逐与炫耀的对象。她大放豪言:“孩子不管要买什么,哪怕借钱我都会满足。女儿嘛,就是要富养。”显而易见,小敏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不小。就像雨果所说的:“应该强调,不严肃认真的教育有许多隐患。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聪明的。”
热播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的妈妈,是典型的“祥林嫂”。她逢人便哭穷,“活不下去了”成了她的口头禅,仿佛她是世界上那个最不幸的人,恨不得所有人都来同情安慰。更为可悲的是,待樊胜美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后,妈妈居然将哭穷的矛头指向了她,无休止地索取,丝毫不顾女儿的处境与感受。长期笼罩在母亲习惯占小便宜和抱怨声中的樊胜美,虽貌美如花,性格中却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自卑敏感,缺乏自信。
无论是像小敏那样,用所谓的富养观念惯着孩子,索要的东西全部任性购买,抑或是如樊胜美母亲这般,一味地在孩子面前哭穷,都不是明智之举。因为,炫富并不能给孩子内心世界带来真正的自信与充盈,而哭穷则只会让孩子在敏感、自卑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富不骄、贫不馁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
晚上10点,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小洁刚和我大吵一架,跑出去了,能不能麻烦你们帮我一起在小区找找。”邻居李姐央求道。原来,李姐发现,刚上初二的女儿小洁,近来行为诡异,晚归不说,还经常有三三两两的男女同学在楼下等她。心急如焚的李姐追问叛逆期的女儿不成,便神不知鬼不觉地翻开了她藏在抽屉里的日记本……当女儿察觉到自己的秘密被窥探,特别是得知母亲居然怀疑自己早恋时,暴跳如雷。其实,事情绝非李姐预料的那样,女儿和同学频频外出,是因为他们的同窗好友刚刚手术,他们几个便去病房帮其补习。甚感委屈的小洁要求妈妈道歉,并保证绝不再犯,被李姐严词拒绝:“你在我这谈什么隐私,你是我生的,连你整个人都是我的。”小洁最终在小区凉亭里被领回家,李姐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不在翻看女儿的日记。
一直以来,在中国家庭,孩子日记被偷看、信件被偷拆、房间被随意翻動的事情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父母打着关心孩子的幌子,行侵犯孩子隐私之实。我国《民法通则》早有规定,未成年人同样有隐私权,父母偷看日记等均属违法行为。父母想更多了解、关注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一切都应该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甚至可以这么说,家长以不良手段窥探孩子隐私的行为,是流氓行径。学者顾振飚说:“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在我看来,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先朋友,后亲人。即,家长首先将孩子当朋友,然后才是亲人。
家长犯错并不可怕,关键要勇于反思,将尽可能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孩子,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重要角色。就像希拉里·克林顿对女儿说的那样:“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我认为,所谓父女母子一场,更应该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彼此成就。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刻的璞玉,愿家长能够拿好手中的篆刻刀,助其早成大器。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