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新
(国有喀左县小城子林场,辽宁 喀左 122300)
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锦州市、朝阳市、葫芦岛市、阜新市等地区,气候特征为半湿润向半干旱逐渐增强,植物区系处在华北植物区系向东北、蒙古植物区系过渡地带[1]。年平均降雨量468.5 mm,年均蒸发量1 974.3 mm,自然植被类型多样,特别是南部地区,天然次生林茂密,乔木、灌木品种较多,为园林苗木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辽西北地区各地市场对绿化苗木的需求大幅增加,受产业开放性和利益的驱动,园林苗木产业飞速发展,同时也暴露出诸多行业问题。
例如,园林苗木品种单一,乔木类多,球形、花灌类少;大树多,有些新植树木甚至是成熟林,中小树偏少;单一层面的绿化类型多,立体的、多层次、多观赏面、多季度变化的绿化类型少;机械、死板的绿化形式多,因地制宜地打造多样性景观环境的绿化形式少。
园林苗木种类少、结构单一,技术含量、规模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均较低,特别是作为园林绿化的骨架树种的大干茎、饱满冠形的针阔叶乔木类树种稀缺,而一些质量低端的树种随处可见。另外,重栽轻剪或不剪比较普遍,致使园林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本地域原生乔木、灌木品种众多,大面积园林应用却不理想;一些不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的乔灌木被作为主要树种,生长状况和生态景观受到较大影响。
园林规划设计中,生态环境和植物种类多样性意识欠缺,常绿苗木、落叶树种、彩叶树种和草花灌木等有机结合不够科学,对草本花卉应用不尽合理。
大规格的高档园林苗木能发挥最佳的绿化功能,获得最大化的生态、社会综合效益,但是绿化工程区域附近极少有或没有大规格的高档园林苗木,园林部门只能到外地进行集中采购,导致成本增加和成活率受影响。针对此,园林业务部门应指导地方骨干苗圃发挥专业合作社优势,丰富园林苗木的品种,加大园林苗木的规格,以提升园林苗木质量为中心,一些短期培育、用量较大的苗木可尝试“订单式”育苗,降低苗木外运所产生的不良效果。
以当地原生植物为主,应用各种植物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所需光照、根系发育、培育时间和目的等不同,对园林苗木培育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育苗的同时培育2种或多种园林树种,减小经营管理等支出,提高经营效益。首先,根据光照需求,按照2 m×2 m、2 m×3 m或更大的株行距,栽植一些阳性或中性的3~5年生幼树,预留出足够的冠幅生长空间,培育胸径和冠幅较大的多年生乔木;林间栽植或种植中性及耐阴的灌木、草本,利用散射光即可较好地生长。其次,根据培育植物根系的分布情况,合理优化配置不同品种。乔木类树大根深,主根一般分布在深层,而灌木类小苗的根系一般分布在20~30 cm的表土层,根据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达到培育目的。最后,要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以短养长,综合利用,提高苗木经营的稳定性。
根据多年的实践,依照培育植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如高矮、冠幅、光照等差异,取长补短,进行立体多层次栽培,促进单位面积内充分利用土地、阳光、水分等,达到最大综合生长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值。主要种植模式是落叶乔木(针叶乔木)+灌木+草本(中后期),其中草本植物的培育视具体乔灌木的保留密度、经营方式、草本栽培年限等的不同,作为复合经营的补充手段。
3.3.1 主栽品种的选择。乔木树种,是复合经营的主体,主要选择生长速度中等或偏慢的原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后性状稳定、园林认可性较高、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和最佳功能的树种,如针叶树侧柏、桧柏、油松、樟子松,阔叶树大叶白蜡、小叶白蜡、流苏树、栾树、臭椿、刺槐、国槐、大叶朴、小叶朴、桑、榆、梓树、蒙古栎、槲树和槭属各树种等[3]。灌木树种有枸杞、紫丁香、连翘、刺五加、沙棘、荀子、白鹃梅、锦带、蔷薇、榆叶梅、花木蓝、海棠、山桃、忍冬科各树种和绣线菊等,一些灌木还可经培育后进行改接增值。彩叶树种有金叶榆、金叶国槐、紫叶矮樱、红叶李、火炬树、金叶水蜡和紫叶水蜡等。藤本植物有南蛇藤、爬山虎、三叶(五叶)地锦、山葡萄、杠柳和狗枣猕猴桃等。草本植物有石竹、牵牛花、白头翁、铁线莲和百合等,有几百种。
3.3.2 经营管理措施。辽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干旱为主,除正常的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外,结合灌溉,每年至少追施一次尿素等化肥,施肥量为25~35 kg/667 m2;根据园林苗木培育目的,及时进行修剪、定型、整形,及早清除长势不佳的苗木;对绿篱类灌木,栽植后及早修剪主干,促使多个侧枝共同茂密生长;藤本类视圃地条件,根据生长年限,架设框架,预留出藤蔓爬升空间;灌木造型,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速度,每年修剪两三次,达到理想要求。
[1]罗菊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李玉航,刘淑玲,徐树堂,等.辽西北地区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J].防护林科技,2012(2):57-60.
[3]林阳,王世忠,姚丽杰,等.辽西北地区常见造林树种的光响应曲线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