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畜牧兽医站,吉林 通榆 137200)
牛布氏杆菌病是威胁养牛业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呈世界分布,在我国呈散发流行,西北、东北和中原等养牛业发达地区发病较多,也不乏某些农业院校出现的实验动物感染人事件,严重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安全。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小杆菌,单独培养后显微镜下呈短杆状或球状,长0.6~1.6μm,宽0.4~0.7μm,一般单个存在。初次从病料中分离时以球状居多,多次传代后逐渐成为短杆状。本菌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姬姆萨染色后呈紫色,柯兹洛夫斯基染色后呈鲜红色,对葡萄糖有分解作用,不分解甘露醇,靛基质试验呈阴性,对明胶无液化作用,维倍试验和甲基红试验均为阴性,部分种可分解尿素和产生硫化氢。
牛布氏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归属于布氏杆菌属,该属目前有6个种,20个生物型,分别为绵羊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生物型1~5型、沙林鼠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生物型1~9型、马耳他布氏杆菌生物型1~3型和犬布氏杆菌,不同的型发病特点、靶动物以及微生物学特征都有一定差别。
布氏杆菌不产生外毒素,但能产生毒性较强的内毒素,主要成分为胞壁脂多糖,可引发感染牛发热和生殖系统的损害。除此之外,布氏杆菌还能产生透明质酸酶,这种酶能溶解细胞与细胞间的连丝,有助于病原的局部扩散,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起到辅助侵袭的作用,也是毒力强弱的一个标志。布氏杆菌除了对生殖系统有特异的侵害作用外,还可造成全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部分病牛还伴有脓毒血症和关节炎。本菌是典型的人畜共患菌,牛场养殖一线的饲养员、兽医、防疫专员和挤奶工等是本病的高发人群。
本病母牛发病率较公牛和犊牛高,妊娠母牛表现流产[1],流产一般发生在妊娠后期,产出死胎或活的弱仔,流产后很容易出现胎衣不下,经产母牛流产发生率要低于初产母牛。老疫区本病发病较少,可能和牛群普遍产生抗体和牛场对本病的预防意识提高有关。曾发过本病的牛场,牛群的生殖道炎、乳房炎、发情不规律、屡配不孕、胎衣不下以及关节炎等情况出现的概率较高。饲养管理不良,放牧不规律,消毒管理水平差,饲料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公牛感染后主要表现睾丸炎、粘液囊炎和关节炎[2]。
根据临床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但由于临床上本病常以慢性或隐性感染的形式出现,大部分感染牛不表现症状,只能通过定期的实验室检查发现。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3]。
细菌学检查是取流产的胎牛或母牛的胎盘、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涂片后进行柯氏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有呈鲜红色的球杆状菌,其他杂菌为绿色,则表明有布氏杆菌存在。血清学检查方法较多,如荧光抗体法、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间接炭凝集试验以及免疫酶组织化学法等。由于健康牛在发生感染后的第7~15 d,其血清中就能产生抗体,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判断病牛是否感染。分子生物学检查是通过人为合成布氏杆菌特异性DNA片段引物,让其扩增可疑病料中的目的菌,如果结果为阳性,则表明被检牛有布氏杆菌感染,分子生物学检查具有诊断高效、快速、准确率高的优点。
加强环境消毒和牛场器械工具的消毒可有效防止本病传播。布氏杆菌对热和各种常用消毒剂都比较敏感,接触母牛的器械,如产科器械、手术器械、检查工具等,使用完毕后需要煮
沸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病原对紫外线敏感,阳光下直射4 h即可失去感染力,直射的紫外线作用10 min、斜射紫外线照射30 min就能将其杀灭。本病对多种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都敏感,紧急时期可通过使用抗生素对大群进行预防,避免其他牛感染。
增强牛群净化意识,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牛,即使是非疫区引进,也要将牛群在隔离区观察至少15 d以上,确定未有布氏杆菌感染再允许进入生产区,阴性牛群务必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如果牛群中发现病牛,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并淘汰,对接触过病牛的所有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必要时及时用药提前预防感染。注射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阿米卡星以及四环素等对布氏杆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临床可用于发现疫情前期的全群预防。病牛不建议治疗,可直接淘汰。流产的胎牛以及母牛胎盘、羊水、胎衣等必须进行焚烧处理,防止病原再扩散。
刘晓晖,姚刚,庆永兴.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 (6): 46.
[2] 常婷婷.浅谈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制[J].养殖与饲料,2010(2):40-41.
[3] 王素华,王忠才,杜爱芳.牛布氏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 (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