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鞍山 114014)
皮肤作为内部器官和外界环境的屏障和交换介质,还可通过皮肤被毛、皮肤的血液供应及汗液分泌调节体温。此外,皮肤还具免疫功能。初生仔猪皮肤占体重的10%~12%,成年猪的皮肤占体重的7%左右,所以猪只的皮肤健康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较大。
导致猪皮肤病的病因包括传染性皮肤病以及非传染性皮肤病,其中传染性皮肤病可分为细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以及寄生虫性皮肤病,非传染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等。而猪皮肤病的种类多且复杂,不同的疾病病因也有所差异。
饲养方式与圈舍中的环境是影响皮肤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散养或开放式系统可能更易发生晒伤和光敏症。室内圈养更易发生母猪褥疮和仔猪乳头坏死。非全进全出饲养系统比全进全出系统发生渗出性皮炎等传染性疾病更多更频繁。卫生条件差、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高,饲养密度大更易暴发葡萄球菌性和链球菌性脓皮病。高密度高湿度饲养条件下也更易发生玫瑰糠疹。
某些皮肤疾病有季节性特征。近期转群或新引进猪的猪场中皮肤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比如,断奶仔猪混群因为打斗咬伤造成的保育猪渗出性皮炎发生率提高。
自身剐蹭伤可能是由于螨虫或虱的瘙痒症造成。营养和采食量也与皮肤疾病的发生有关,B族维生素、锌和必需脂肪酸的缺乏会造成皮肤干燥、粗糙,鳞屑性、脂溢性皮炎或角化不全。
品种偏好性皮肤疾病的发生率较低,例如玫瑰糠疹常见于长白猪和断奶时发生玫瑰糠疹的猪的后代。其他遗传病还包括增生性皮炎和上皮增生不全[1]。
相当多数量的皮肤疾病多见于特定的年龄群。例如渗出性皮炎较少见于6周龄以上的猪。玫瑰糠疹仅见于2~6周龄仔猪。乳头坏死常发生于24 h以内的初生仔猪。营养缺乏则在仔猪断奶前不会发生。
猪的玫瑰糠疹只在青年猪体表发生,呈环状疱疹的脓疱性皮炎,病变的主要部位是腹部腹侧和股内侧。目前对该病的病因没有明确的界定,但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导致的患病。患有本病的猪所产仔猪更易感染,并且长白猪发病率较高。该病在3~14周龄的青年猪中较为常见[2]。在猪群中的感染率不高,发病初期病变部位为腹部、股内侧皮肤,有小的红斑丘疹,呈环形,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变部位逐渐向外扩大,并从中间开始恢复正常。该病的病程通常为4周,可自行痊愈,养殖环境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容易诱发该病。
猪的玫瑰糠疹通常治疗措施没有特殊的效果,对于该病的预防要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猪舍内的环境,保持卫生条件良好,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增生性皮炎是猪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并常常为先天性的。该病为红斑丘疹性皮炎,伴有蹄冠、蹄病变和肺炎。主要特征是皮肤病变,蹄异常,生长不良,呼吸功能紊乱。患病猪出生时可能就有皮肤病变,但更常见于出生后2~3周。病变最初为在腹部和股内侧出现小的(直径0.5~2.0cm)粉红色隆起肿胀,后迅速扩大,遍及腹胁部和整个后躯。病变处覆有黄褐色、易碎、乳头状瘤样痂片,易脱落,脱落后露出粉红色颗粒状创面。病变处皮肤很厚,坚硬角化,有裂纹,外观上很像乳头状瘤患病猪5~8周后可能死亡,但部分能存活,病变开始消退[3]。蹄部病变在出生时就明显可见,主趾与副趾的冠状带明显肿胀,有红斑,覆有一层黄褐色脂性渗出物。蹄壳增厚,形成平行于冠状带的嵴和沟。
对于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措施可以使用,防治的关键在于定期检测猪群中的发病情况,并及时淘汰生产过患病仔猪的种猪。
疥螨病是猪最常见的寄生虫性皮肤病,它是最重要的皮肤
病之一,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病原为猪疥螨的变种,患病猪感染螨3周后皮肤出现病变,耳、眼、鼻周围出现小痂片,后发展为直径5 mm的斑块。耳部的病灶12~18周会减退、消失。螨在猪皮肤内打洞时会引起猪局部不适,出现早期瘙痒。随着耳部病变的消退,臀部、腹胁部和腹部出现局灶性红斑丘疹,并伴有过敏反应。这些病变部位很少能检查到疥螨。过敏反应使瘙痒加剧,动物过度擦痒,使组织液渗出,体表油腻光亮。随后浆液、皮脂和汗液干涸后凝结成痂片。在病程更慢的病例出现过度角质化和结缔组织增生,结果皮肤变厚,形成皱褶。育肥猪的常见症状为摇耳,有些在耳的内表面形成大的血肿。慢性疥螨病常见于成年猪,耳的内表面、颈部周围、肢下部,尤其是跗关节处形成灰色、松动的厚痂。慢性疥螨常伴有大量的掉毛。
对于疥螨病的防治要根据不同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以净化猪场为主,包括对全群用药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对怀孕母猪使用伊维菌素能够有效的防止新生仔猪被疥螨感染。
高凌.猪皮肤疾病的病史调查和临床检查[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5(9):49-50.
[2] 卫秀余,何水林.猪常见皮肤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J].猪业科学,2014(5):40-41.
[3] 杨志峰,蒋永泉,冒金珍.浅谈猪皮肤疾病的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