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耀南,应晓萍
(1.无锡市古运河研究会, 江苏 无锡 214000;2.中国运河网编辑部,江苏 无锡 214000)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这是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大运河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江苏,为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与举措,稳步有序推进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江苏的目标是,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样板区和示范段。无锡是“绕不开运河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已成为无锡地方文化的金色地标。贯通南北的中国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它承载着无锡厚重的历史人文价值,孕育了无锡地方文化“水韵书香”“厚德载物”的特质,它既是无锡城市兴盛之源,也是新时代无锡文化走向中国和世界的根基。在运河文化勃兴的当代,无锡城市发展的谋篇布局需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从而再植无锡地方文化的根与魂,谱写无锡城市文化的新篇章。
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在祖国的版图上构成了一个“人”字的一撇和一捺。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曲折在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大运河由北向东南凹陷于广阔的大地之内。万里长城和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两项最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进步的杰出贡献。
中国大运河历史渊源流长,功勋至伟。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流,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中华民族驾驭客观规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它的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交流融合,改变了中华民族长期分离状态,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格局,为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仅以元、明、清三代为例,前后历时500多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半天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通州志》)。它将沿线大小35座城镇揽入怀中,孕育出400多年漕运的辉煌及运河城市明珠璀璨。北京被称为由南方“飘来的城市”。
无锡大运河,系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中的一小段,仅40.8公里,却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推动无锡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中国乡镇工业的发起地之一。
无锡地面上的伯渎港,是中国大运河的先河。3100年前,陕西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位于弟季历,偕弟仲雍率众族人长途跋涉,南奔荆蛮,定都梅里,率江南人民开伯渎河以利农耕,将先进的中原文化与吴地文化相融合,开创了吴文化的新纪元,奠定了吴国600多年基业。
自元京杭大运河贯通后,无锡同沿线许多城镇一样,成为因运河而起,因漕运而兴的商业都市。但无锡更胜一筹,其处在江南航运中心位置,促使南北商旅往来频繁,货物运输一派繁忙。至清乾隆年间,无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至沓来,浙东米船麇不联樯”[注]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志》第一册,总述第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时三里桥芙蓉湖面船舶云集已蔚为壮观。早在弘治年间,无锡“布码头”之称,传遍大江南北。自清光绪年间,又成为“甲于东南的丝茧市场”。随着布、米、丝三大码头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带动银钱业,成为东南首屈一指的布、米、丝、钱四大码头。尤其是米市,列全国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之冠。其主要载体集中在北塘“一河”(古运河)、“二街”(北大街、北塘大街)、“二巷”(江阴巷、竹场巷)、“四弄”(布巷弄、小猪弄、坛头弄、巴斗弄)、“四沿河”(芋头沿河、蔴饼沿河、桃枣沿河、茅蓬沿河)一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上海的开埠,社会上一批有识之士,抓住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放松了针对中国压迫的机会,在“户门开放”、“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中,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掀起了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蓬勃浪潮。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5年),东乡杨艺芳、杨藕芳兄弟在东门外兴隆桥创办了无锡第一家机械纺织厂——业勤纱厂。经过30多年发展,创办了缫丝纺织、机械制造、粮油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涉及20个工业门类,企业总数达到315家。这些工厂绝大多数都开设在运河边,缫丝厂集中在南门一带,其余大多在北塘。至1937年,无锡工业总产值达7726万元,仅次于上海、广州。有产业工人70000人,仅次于上海,形成杨氏、荣氏、周氏、薛氏、唐程、唐蔡六大工业资本集团,综合实力列全国第五位,奠定了“小上海”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其他大运河沿线城市难以望其项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已压抑很久的无锡人得风气之先,敢“首吃螃蟹”。就旅游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无锡旅游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办“欲游中国古运河,请到无锡来的”的旅游项目,重点是看北塘米市和清名桥水弄堂,配上创作的《无锡旅情》《清名桥》两首歌,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盛极一时,被西方游客称之谓“神奇的旅行”。在运河沿岸他们的创造性像火花一样迸发出来,创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苏南模式,又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包三改”经验全国推广。创业者从40.8公里大运河两岸走出来,以“四千四万精神”创出了一片新天地,“三分天下有其二”。无锡成为中国乡镇工业的发起地之一。
以上可以看出,大运河的确是中国人的大运之河,国之命脉。
伟大工程,铸就伟大精神。万里长城曾以钢筋铁骨、血肉之躯保家卫国,拒敌于国门之外。但早已失去了军事防御意义,而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和标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说。而中国大运河,长期以来,其著名度、美誉度似乎不及长城,包括中国人自己对她的了解也十分欠缺。自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之后,人们惊醒地意识到大运河的珍贵性。千百年来,她以柔情似水、包容万物的宽广胸怀,滋养哺育着中华大地,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私奉献。如今,中华民族的子民还在享受她默默无闻的恩赐。她铸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坚持大团结大统一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厚德载物的民族素养。这些正是我们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迫切需要的力量源泉。据此,我们可以深切理解中央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意义。
无锡大运河不仅具备中国大运河精神的共性,而且还有其鲜明的地方个性,那就是敢为人先、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创业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无锡人的基因,对于正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勇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排头兵和示范区的无锡人来说,都是需要发扬光大的。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无疑将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为底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注]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时的讲话重点。这一振耳发聩的论述,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极端重要性,对历史文化遗产要怀有敬畏之心、敬仰之德、敬重之责。
大运河既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代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又是一笔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她就是我们的‘根’‘魂’所在、精神所系。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拉开大幕之时,正值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火热之际。现在干部中有3个词使用频率比较高,即“精准发力”“以问题为导向”“要勇于担当”,实际是说我们的干部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很困难,怎么做到“精准发力”?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就必须要有“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毋庸讳言,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
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2007年无锡发生太湖水危机事件,向全国敲响了环境被严重污染的警钟,引起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和社会用水安全。现在,由无锡首创的河长制、湖长制经验在全国普遍推广,人们终于明白“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大运河文化带要建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完全对接生态文明建设,绝对是义不容辞,绝没有退让半步之隙。
又如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建设性破坏。在飞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付出许多代价。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在轰隆隆的推土机下被夷为平地,代之以没有多大特色的“水泥森林”,这也是令人扼腕痛惜的。有人批评我们说“顾此失彼”;有人批评我们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人批评我们说“客观上是历史虚无主义”。这叫忠言逆耳。
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每个大运河沿线城市都清楚自己的位置。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一小部分入列。2700公里中的1100公里、27个河段、58个节点入列遗产名录。就城市来说,共35个城市联合申遗,仅有三分之一多的城市有节点段入列。扬州市入列节点段最多为“领头大哥”,可以排为第一方阵;我省苏州、淮安入列5个节点段,为第二方阵;无锡市入列1处2个节点,常州入列1个节点段,其余近三分之二的城市未有入列。这一情况大体上反映了各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的差异。
从苏南苏(苏州)、宁(南京)、锡(无锡)、常(常州)、镇(镇江))5城来看,依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文化等8个体系、68个指标来衡量,苏南5城城镇化率均已超70%以上。但生态、文化指标仍然偏低。苏州拥有“人间天堂,自在苏州”的自信,其老苏州始终基本保持了河、路、桥双棋盘的格局。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省会城市,南京古城墙等历代古建筑保护完好。而锡常镇在老城基础上不断的拆建,难度很大。
假如36年前,即1982年,无锡就醒悟,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通过普查摸底,制定规划,扎实工作,该保的坚决保下来,肯定能同苏州、常熟等城市一样,第一批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不至于到了20世纪90年初“第二班车”又未上,直到2009年才实现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假如34年前,如果能坚定不移地执行市政府在1983年编制的《市区古运河两侧规划控制线》和同年12月23日市人大九届六次常委会的决议,实施“全线控制、重点保护、分段改造、逐步建设”的方针,起码能控制住古运河两岸50米紫线范围布置,不致于一说开发建设,就让一些黄金河岸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假如30年前,能坚定不移,按照1987年3月12日市政府公布的《无锡市区古运河管理暂行规定》第10章第36条办,确定14.96公里为保护范围,谁也不许侵占一寸河道。
假如28年前,南长街能坚定按照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织补理论”来处理历史街区,不至于花了16年先后六轮规划,也许今日的南长街南北依然保持一致风貌,前600米改造不至于失败成为败笔。
假如26年前,北塘大街能吸取南长街前600米的教训,基本不拆或少拆,而是采取适当缩进修补改造,适度解决交通问题,继续保持东西两面平行街,沿河过街棚的历史风貌,不至于最能反映无锡地方个性的米市遗址从此消失,造成如今“南兴北荒”的局面。
令人叹息的事情还有:假如在建公检法大楼过程中,不拆3处文保单位,今日小娄巷历史街区的修复困难会小很多;假如没有热心文保人士紧急呼吁,也许今日无锡早已没有钱钟书故居这一张文化名片;假如没有一些老志愿者紧急请出分管文化的麻建国副市长出面,跑到公花园坚决制止拆迁,也许今日就没有阿炳故居;最令人痛惜的是为了建大桥中学竟然拆了学宫(孔庙)。直到4年前,不可思议,年轻的中山路(1937年才有),竟然“吃”了古老而闻名遐迩的北大街(唐时即有街市),怎能叫老百姓满意?正如全国民间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主席冯冀才说的,“何处放乡愁?”[注]冯骥才2016年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文物具有不可逆性。历史最清楚地告诉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系统,切忌单科独进,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五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由此可见,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惯性思维的藩篱,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确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走偏。
无锡要怎样努力才能实现建设三个长廊的目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已有“一会”、“一办”、“三组”、“一院”、“一台”的机制,说明组织准备基本到位,接着就是材料准备。应通过加强调研、翻阅文献资料,或迈开双脚,踏遍运河两岸,问计于民。要摸清大运河40.8公里河道本身遗产、水工建筑附属遗产、沿岸历史街区、村落等相关遗产的来龙去脉,包括现状、存在问题、利用情况、管理情况,为物联网、大数据管理打基础。从面上来说,大运河所流经的行政区范围内的各级文保单位,加以列表统计。笔者建议将无锡大运河分成四个部分段加以操作。
第一部分(段)伯渎港。全段43里,古河道基本走向还在,3100多年来,已发生了巨大的沧桑变化。鉴于伯渎港是中国大地上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人工河道,是吴文化发源的核心地段,至今还未引起专家学者的足够关注,专门研究的人不多。建议将这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由研究院作为重点科研项目,投入力量,制定专题规划,完全有条件成为国家、省重点项目。
第二部分(段),从皋桥至下甸桥13.89公里市区段,尤其是从吴桥至清名桥6.6公里精华段,加上从黄埠墩进惠山至龙头下,和从清名桥至南水仙庙2个延伸段,应当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头戏。这里边又可以分三段:即绕城“一环”11.2公里,从南长桥至清名桥1.6公里,这两处都已入列世界文化遗产,重点考虑是如何擦亮这张名片、做大做强;第三段是吴桥至莲蓉桥北塘大街段,这是老无锡最关心的。新的北塘大街已经亮相,但定位尚不明朗。北塘大街是抢救保护修复为历史街区呢,还是建成一条现代化的与历史文化不搭界的商业街?值得慎之又慎。笔者担忧,如缺乏对北塘文化的自信,那么文化带建设就会黯然失色,建议将北塘作为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工程,单列专题规划,详细论证,争取成为国家、省项目。
第三部分(段),五牧经石塘湾、洛社到山北皋桥段。主体在惠山区。这是大运河无锡段中最长的一段。沿岸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重点有五牧、黄天荡2处古战场,有清乾隆批奏章的北营盘遗址。有纪念治水功臣的周王庙,有西漳船的诞生地,有锡西北工业重镇洛社。建议由惠山区负责挖掘整理。
第四部分(段),从下甸桥至硕放新安段。这是大运河无锡段的下游,古河道走向未变,只是疏浚拓宽,区域内有吴文化、吴越文化遗址遗迹,还有名人故居、古桥梁等,现属新吴区管辖。
三个长廊都是并行目标,但三个长廊是相辅相成关系。高颜值的生态长廊是文化带建设的前提,高品位的文化长廊是文化带建设的核心使命,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是文化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支撑,分别有三个组编制方案。
把指导思想搞准确非常重要。就建设高品位文化长廊来说,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根据无锡段大运河发展的历史地位、作用、特点,逻辑地必然选择以保护、抢救、合理利用工商文化为核心理念,突出重点,带动一般,覆盖全线全域,为推动江南古运河度假区建设,为打造无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为省委、省政府要求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成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先导区和示范区增光添彩。
四个区段要制定四个方案,每个方案中将有若干小方案均需详细论证。
我市是在全国最早提出保护工业遗产的城市。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公布了两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单。在合理利用方面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利用高墩桥北仓门丝茧仓库建成民间艺术工作室;利用南门两家缫丝厂建成运河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在北塘利用粮食八库、九丰面粉厂建成奥林匹克·何振梁纪念馆、无锡美术馆;利用原茂新面粉厂厂房建成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示馆;利用振新纱厂老厂房建百米商业街。还可以再整理公布第三批、第四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单,继续做好合理利用文章,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积极开展科普活动,让大运河历史文化知识进社区、学校、机关、兵营,让人们了解大运河,热爱大运河;多争取主流媒体关注报道无锡历史文化遗产,如去年中央台来锡拍摄介绍惠山祠堂群的专题片,今年我们配合中央四台来锡拍摄《耕耘初心》专题片,介绍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干部秦邦礼(秦邦宪弟);要尽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对全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动态管理,为全域旅游服务;要编纂出版有关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系列丛书、专著和科普科普读物;要办好宣传大运河网站等各种平台。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王维《山水诀》)。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各市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唯勇于中流击水者进,智者胜。相信只要规划思路理念清晰,又能采用科学路径策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高颜值、高品位、高效益的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定会以靓丽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