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宜君县国有太安林场,陕西 宜君 727299)
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复杂,沟壑纵横,沟塬交错,支离破碎,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常年盛行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干旱、洪水、冰雹及风沙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为修复黄土高原的生态功能,国家启动了天保公益林建设、三北黄土高原治理、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在修复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植树造林活动,经过多年努力,扭转了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局面,森林覆盖面也在逐年增加,但干旱问题仍是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
黄土高原土壤瘠薄,持水能力差,冬干春旱几乎年年发生,春季造林,多风干旱且温度升高,幼苗失水量急剧增加大,造成苗木萌芽生根、展叶过程中枯死率很高,造林成活率低,即使成活也是形成“小老树”,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因此,提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是黄土高原林业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造林地的清理、整地能有效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在春季造林前30 d,笔者对造林地进行清理,清除造林地上的灌草、枯立木、干枝和死根,以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植物,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清理过程中,将能利用的干杂草和碎枝条分散堆放于造林地区域内。接下来就是整地,整地方式很多,有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台整地、漏斗式集流坑整地及反坡梯田整地。随着造林绿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的造林地逐步转向了沟壑、梁峁等困难地,坡度在18°~35°,所以多采用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在挖坑过程中,我们先要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挖好坑后,再把熟土回垫入坑内,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半环状或直行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坑穴规格为:宽30~40 cm,长40~60 cm,深40~50 cm[1]。
在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应尽量采用乡土树种,一是适应能力强,二是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建议采用容器袋苗木,因为容器袋里的土是通过牲畜家禽粪便、植物腐烂物和土配比而成,肥力充足,能有效减少掘苗时根系受损、运输过程中失水等情况,且造林后缓苗期短,苗木初期生长较快,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裸根苗,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效。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造林,水分是制约苗木成活生长的主要因子,所以应首先考虑如何减少苗木水分流失。除了利用蘸酱、保水剂等抗旱技术,覆盖处理对于春季干旱时期树木发育和生长也能起到关键作用,能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经研究发现,覆盖造林坑穴内土壤含水量在同一时间内明显高于对照,且下降趋势较不覆盖延迟3~5 d。人们常采用的覆盖材料主要是地膜,但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十分严重,建议采用既简单又环保的覆盖保墒方法——覆草。由于黄土高原沙质土壤的渗透性很强,所以在苗木栽植前,可将准备好的干杂草、碎枝条或农作物秸秆平铺于坑穴底部,以有效防止坑穴水分渗透流失,之后再回填熟土,且栽植要做到苗正、根舒、根土密接及分层踏实,完成后在树盘下再次平铺一层干杂草、碎枝条或农作物秸秆,覆草厚度以15~20 cm为宜,为防止风害和火灾,最后覆土,保留15~20 cm的蓄水坑,经过风吹、雨淋、日晒后,干杂草、碎枝条或农作物秸秆逐渐腐烂分解,随雨水渗入土壤,不但增加土壤肥力,还能有效保蓄坑穴内土壤水分,减少蒸发。
由于荒山造林坡度较大,在雨季,新造林集水坑边埂容易被暴雨流冲刷,造成坑内水土流失、苗木根系裸露。边埂种草既简单又实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固坑保土;二是茂密的花草会招来各类益虫,有效防止林木虫害;三是边埂花草在多风的山坡上可以起到阻风护树作用。因此,建议在苗木栽植完后,土埂还没有拍光压实前,在土埂外畔均匀撒播须根较为发达的草种,如苜蓿草、羊须草等。
在黄土高原造林保墒固土实施过程中,要学会分析当地的生态环境,采用多种抗旱保墒方法,以提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加快恶劣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我国是一个干旱大国,并且森林、淡水、矿产及能源各类资源不足,资源的大量消耗加快了环境的日益恶化。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企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应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多省一滴水、多栽一棵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