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明,戴聚坤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2.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自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提出“中国梦”并深刻阐述其内涵后,“中国梦”迅速成为新时代中国最富感召力的重要词汇。“中国梦”集历史的厚度、现实的深度、理论的高度与视野的宽度于一体,高度凝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儿女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1](P58)“中国梦”是今天中国崇高理想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激励着广大中国人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梦”,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深入认识“中国梦”的伦理逻辑、伦理意蕴与伦理实践,进一步探讨其伦理实践要求,对于推进“中国梦”的伟大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构建,意义深远。
“中国梦”,建构在深深的中华伦理文化之上,是对中国宏伟目标的高度概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P13)也是中国人民的国家观、社会观和个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首先,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梦”的产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历代思想家都有清晰的饱含民本思想的精辟论述。如:孔子指出,“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孙中山倡导“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这些先贤的理念无不彰显出治国理政应着眼于以民为本、服务人民、实现人民利益。这种生生不息的爱人仁民的民本思想为“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奠定了坚实的传统伦理思想文化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渊源。“中国梦”的生成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具有内在契合性。在“中国梦”的意涵中,“中国梦”的根本旨趣在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P9)马克思主义认为,“绝大多数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P21),并最终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力量保障。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具体现实、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的生动实践,创造性地继承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深刻的思想。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强调,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是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最根本的价值判断。江泽民重申,立党就要为公、执政就要为民,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认为,“以人为本”是对“谁依赖于谁发展”的最好回答。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优秀成果为“中国梦”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伦理观基础。
首先,“中国梦”的提出是一种积极的人伦构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处于一种普遍的联系之中。诸多的历史事实表明,个体与集体二者的价值和力量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缺乏国家的强力支持,个体的尊严与幸福也绝无可能。同理,缺乏个体的奋力拼搏,集体的发展与梦想也无从谈起。有分析指出,“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内高成就欲望的人越多,这时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随之越高。 ”[4](P17)“中国梦” 建构在每个中华儿女个体为其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基础之上,是“中国人的梦”的有机合成。每一个中国人在创造自身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奠定了“中国梦”的坚强基石。现代国家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就必须为每一个国民实现梦想创造条件,就应该而且必须释放正向能量、展现无限活力。“中国梦”正是这种能量的释放,活力的展现。
其次,“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政治伦理话语创新的生动实践。在利益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中,需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的内心需求。处理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关系,在某些场合转变成满足公众内心需求的日常生活话语,以便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真正掌握体现自身价值的话语。“中国梦”不仅在形式上贴近实际,而且在内容上更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中国梦”不是“弱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而是以转化意识形态词语创新为载体,在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心理上的一种伦理“升华”,以实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甚至是创造。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梦”构造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具有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统一、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统一、现代话语与传统话语的统一、民族话语与世界话语的统一等方面的特点。“中国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自信,不仅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取得的新发展,而且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奠定了理论基础。[5](P20)概言之,“中国梦”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人追梦的诉求,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话语空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话语库。
深入剖析“中国梦”的伦理意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这里将重点阐述“中国梦”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伦理和政治伦理。
首先,“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和平伦理。爱好和平是“中国梦”的重要特征,实现和平是“中国梦”的重要价值诉求。这是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当代表现,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压迫与战乱凌辱后,深深痛恨战争、时时渴望和平的真情流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6]“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支撑。“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7]新中国建国以来,一直秉承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平等友好地相处,主张任何国家都应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主流认识。但中国的善意也难以避免遭到曲解,“西方国家依靠海外掠夺、他国供养的发家之路,以所谓的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将中国梦曲解为霸权梦”[8](P160),对“中国梦”实现进程中的中国存在着“国强必霸”的质疑或担心。对此,习近平明确回应道:“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9]历史也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 ”[3](P17)建构于中国优秀民族品质与近代苦难记忆中的“中国梦”,打破了西方“强而称霸”的霸权逻辑。
其次,“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合作伦理。“和而不同”、“合作共赢”思想是我国古代贤哲的大智慧,倡导不同的要素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以达致共赢而“和”的状态。合作共赢需要合作各方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合作的道义与责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大力提倡“以义制利”精神。孔子曰:“见利思义”;孟子曰:“舍生而取义”;荀子曰:“持义而不挠”。当代中国人民传承了先辈们的和合精神,坚决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大力倡导合作共赢理念,将合作共赢作为“中国梦”的重要价值取向。“中国梦”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中国人民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结果,但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中国梦”所追求的意境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政治、文化的隔阂,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互联互通,是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社会可以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同向同行,达成合作。与此同时,实现“中国梦”也将推动国际社会的进步。中国人民希望“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9]的美好憧憬,“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 ‘快车’‘便车’‘顺风车’”诚挚意愿[3](P16), 奠定了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且,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9]。一个更加进步的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首先,“中国梦”包含着“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享有者,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用宣言和行动升华了“人民中心”的最高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会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期待。党和政府要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的基础上,汇聚中国力量,带领人民同心共筑伟大“中国梦”。“中国梦”是可见的、可触摸的,是经过亿万人民群众一起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物质利益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为了实践并实现“中国梦”这一具体的梦想,最为根本的保障便是经济与民生。经济与民生问题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就是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文化道德生活标准。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要求。在复兴圆梦的道路上,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党和政府要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尽一切努力让所有国民都有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让所有国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让全体国民有切实的获得感。
其次,“中国梦”昭示着“坚持民利”的价值追求。“中国梦”具有集体存在和个人意义的双重属性。“中国梦”既强调对民族和国家梦想的奋力追寻,也看重对个人及其家庭梦想的精心呵护。身处不同时空的民众,其生活水平和对未来的期许存在多元差异。因此,既要从国家大局出发推动整体发展,也要照顾各地实情、因地制宜,切实尊重和满足差异性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既涵盖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也强调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塑造和丰富。人与动物相区别、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就在于人超越了动物性的感性欲求,有着对终极精神意义的不断期盼和不懈追求,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理想思考和德性生活。这样,每个中国公民就能真真切切体会到“中国梦”的存在,使“中国梦”的展示舞台和实现力量变得更加开阔与强劲。
再次,“中国梦”凸显着“人民幸福”的美好期盼。“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梦。这至少包含着两重意思:一是“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力量。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价值导向。因此,心系人民、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和国家展示意志的基本遵循。鸦片战争以来的悲惨境遇催促着中国人民希冀 “站起来”、“富起来”,更要“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为了这个宿命。正如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2](P13)。如今,当我们站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实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刻,更要不断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获得实惠,让每个中国人自身梦想的实现铸就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中收获幸福、享受安康,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中感受到无尽的荣耀。在圆梦的伟大进程中,人民福祉将会一项项得到实现。
“中国梦”的伦理实践,既是“中国梦”伦理功能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梦”稳健构建的价值诉求。
第一,“中国梦”对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凝聚力。“中国梦”,全面地反映了 “中国人的美好夙愿”,真切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天下”情怀,深刻地揭示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3](P7), 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最大共识。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境遇让无数中国志士急切希望改变现状、实现图存求强。这是蕴藏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希望实现“中国梦”的源动力,是民族自新、国家自强的时代呼声。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大幅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饱满的精气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以更加幸福多彩的美好生活出现在世人面前。由每一个中国人美好梦想有机构成的伟大“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凝聚人心的伟力。“中国梦”一经提出,便激发了全国上下爱家爱国、兴家兴国的极大热情。[10](P4)
第二,“中国梦”对中华儿女具有实现伟大抱负的文化引领力。“中国梦”既面向未来,也呼应历史,是中华民族昔日辉煌的当代想象。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使得实现“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民族自觉与民族自信。历史上,中华文明长期赋予中国人民强烈的自豪感,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引领着每一个中国人自发为之不懈努力。[11](P1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力量再次爆发,以中国人特有的精气神,努力实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当今中国,正以政治更加昌明、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姿势屹立于世界。这是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基石。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马丁·雅克分析认为,“经济成功赋予了(中国)整个国家和领导者强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信任感”,“中国对未来、对自己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自信”。[12](P128)当下,“中国梦”是正在实现着的美好未来,距离我们不再遥不可及。自信心已经由内而外地流露于中国人民的脸上与政府的宣言上。
第三,“中国梦”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属于世界多样文明整体而又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梦”的实现打破了“西方文明至上论”,带来了让国际社会不得不改变惯性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特别是在全球治理、国家治理方面探索出了可供全球借鉴以走出困境的新范式、新理念。比如,当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实践,走出了马克思曾经所批判的“从属性世界体系”[13](P404)。“中国梦”之追梦、圆梦和筑梦行为,是在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引领下,理性扬弃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探索人类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全新过程。当下中国政府所倡导或参与构建的各类国际性组织和世界体系,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构建现代化国际新秩序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人类文明进程开启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道路所产生的历史性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伦理文化。在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视域中,伦理实践就是借助处理道德关系的规则去管理治理特定社会。因此,“中国梦”的伦理实践有以下几条优化路径:
第一,加强“中国梦”的道德理想教育。“中国梦”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本质上是每一个中国人崇高理想的优化集合。为将每一个人的梦想都能最优化地纳入“中国梦”的框架之中,自觉按着实现“中国梦”的道德、理想、人格来塑造自己的灵魂,使“中国梦”内化到每一人的内心深处,就需要切实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2](P43)。 在人们“中国梦”道德理想的形成过程中,要长时期有组织地加强“中国梦”的道德指引,让其深深地展现在每一个人的视界里。在开展“中国梦”的道德理想教育时,要注意中国当下的国情,特别是与当前所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创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梦”道德理想教育形式。在强调“中国梦”道德理想教育的灌输过程中,也要注意道德教育中的互动性、双向性,注意道德教育对象的反馈情况,因为教育启发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才会对 “中国梦”的道德理想教育起到最佳效果。因此,一方面要强化从外部向广大人民群众输送崇高的道德理想,培育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遵从道德意识形成的心理规律,培育人们追寻“中国梦”的道德自觉。
第二,正视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内含的伦理文化引导力和伦理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提供理论支撑、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14]。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积极正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全力发掘它们所蕴含的现代性力量。比如,强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正是这些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惧生死、敢于担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缺少了无数国民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是不易达成的。[15]再如,强调勤劳、勇敢、仁爱、诚信等为基本理念的中国伦理精神。“中国梦”的实现,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接续努力,是万万不成的。这些伦理精神需要深深地烙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里,落实到建设美好家园的各项行动中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反对奢侈腐败、力倡勤俭节约、反对中饱私囊、倡导廉政为民的举措,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正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三,加强中国现代伦理精神的塑造。“中国梦”是我们基于中国历史、站在中国当下、面向中国未来建构的伟大梦想,是对当前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道路在未来发展的自信。为了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中国梦”视域下的中国现代伦理精神的提炼与弘扬。其中最为基础的是改革开放的精神和现代职业伦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与变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总和。现代职业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突出表现为积极的职业信念、专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等三个方面。这些中国现代伦理精神既是对当代中国实践经验的概括提升,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创新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延续,顺应了当今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正在支撑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力实现,推进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 曾建平.中国梦与美丽中国[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熊珊.中国梦的伦理学解读[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 周银珍.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
[7]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
[8] 孙来斌,谢成宇.中国梦的文化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6).
[9]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N].人民日报,2013-03-20.
[10] 曾祥明.中国梦的软实力解读[J].福建理论学习,2014,(8).
[11]曾祥明.论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理论自觉、战略原则与实践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6,(4).
[12][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温宪元.中国梦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N].深圳特区报,2013-05-24.
[15] 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