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厚淦 卢文静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以学生为中心”相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而提出,旨在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很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课程、课时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改革。其实质就在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体现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所需所想,课堂上一味地以教师讲授为主,“老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课后未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等等。同时,部分教师虽已意识到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做到或完全做到。如何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应从教师的思想认识、教学实施、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变。那么,又该如何实施呢?实施前后又应注意什么?本文结合《局部解剖学》在本科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浅谈看法。
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对即将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首先,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研究生已经过本科阶段的相关知识学习,掌握的知识较为系统),他们一般在大二开设该门课程,医学知识储备相对不足,也没有临床见习或实习经验;其二,要通过与该班辅导员、学习委员等的交流,了解到授课对象来源情况,学习背景,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局部解剖学》的认知程度以及希望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第三,在学习能力上,要了解其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记忆背诵能力如何;第四,要了解学生是否有尽早接触临床知识的意愿,是否希望多结合临床实例授课,等等。结合上述分析,鉴于本科生所处阶段及知识构成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因势利导,由浅入深,逐渐增加学生们的相关医学知识量;第二,在教学中要体现“学医不是只靠机械地背诵知识点”的认识,告诉他们在《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中除了专业知识,除了神经血管走行,也有人文情怀,让学生对解剖产生浓厚兴趣;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背诵的重要性,要告诉学生,《局部解剖学》作为一门课程,也与中学阶段所学的课程一样,该记住的知识点也是需要背诵的,要引导学生加强记忆,并且要加大检查力度与频次,敦促学生背诵解剖结构、特点和功能;第四,增加临床举例和病案分析,模拟临床,加深同学们对解剖特点的印象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五,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第六,根据大二本科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表扬少批评,多给予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同时也要适当指出其不足,让其加以改正。
《局部解剖学》主要是按照人体的分部及临床应用的需要,研究和论述人体各部结构与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的一门学科。作为本科生的《局部解剖学》教材,相对研究生而言,选择较多,而且各专业都有针对性教材,就中医院校而言,就有多个版本的中医药出版社规划教材;就专业而言,本科骨伤专业有《局部解剖学》,针推专业有《腧穴局部解剖学》等教材。为了更准确地选择各专业的合适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比较近几版教材的优缺点,择优选用适合的教材,尤其是要选择针对性强,内容翔实,重点突出,难易适当,图文并茂;同时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符合中医药院校特点以及各个专业特点的教材。(2)熟悉其他解剖相关参考书籍,《局部解剖学》是联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与内外妇儿科联系密切。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所涉学科也极为广泛。因此,作为教师,仅仅熟悉所选用教材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涉猎中外相关专业书籍,博采众家之长,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3)注重学科新知识的介绍。《局部解剖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年来,应用解剖、美容解剖、断层解剖等研究成果丰硕,教师要及时跟进《局部解剖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理论,以及相关解剖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地充实到教学当中,这不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开拓学生视野,加深课堂深度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使学生对解剖与临床应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前期具体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局部解剖学》的学时数及理论课、实验课的安排,在理论讲授时要合理选择知识点,做到重点突出,突破难点,难易结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如何学习该门课程,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要让学生掌握《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毕竟该门课程理论课时有限,主要还是学生们课后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理论课讲授时有所取舍,选择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同时也要针对不同专业采用有针对性的选择。比如在讲述下肢时,对于骨伤、外科专业而言,“股三角”可以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从“股三角”的定义、境界、内容物以及临床应用入手,讲完该知识点之后再让学生归纳总结人体还有哪些“三角”?比如颈部的下颌下三角,背部的听诊三角等等,让学生依据本堂课所讲的思路课后进行复习,下节课再让学生自己讲,这样既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又能促进他们课后自主学习。而对针推专业,则可以在课堂上选取1-3个骨性标志进行讲授,并着重从临床取穴应用入手,然后也是让学生在课后把全身的骨性标志乃至肌性标志也找出来,并结合经络腧穴进行学习。
同时,为了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拓展其知识面,我们在讲授时,应对临床及前沿知识加以合理运用:在讲述知识点时,要适当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临床知识或前沿知识。如对骨伤及针推专业,以臀部为例,在讲述梨状肌及梨状肌下孔时,可以结合梨状肌综合征进行讲述,从其解剖结构到发病原因,鉴别诊断(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症状与体征进行比较),中、西医分别有什么治疗方法,以及国内外对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等,为临床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除以上几点外,还应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彩讲解,尤其要尽量避免对知识点的枯燥描述,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例子、临床应用以及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尽量使语言清晰生动简练,多用启发式语句;同时所用的教学资料如视频要尽量精美,包括使用的图片,课件以及插入的动态等都要清晰无误,恰到好处;对每堂课的设计都要合理,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每节课时长较短,但也要有导入、有重点介绍,难点突破,有结尾,有总结等等步骤。
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应用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积极引入“微课”教学。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手机、电脑等的普及,为“微课”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行条件,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之后,学生可不受条件限制,直接在手机等设备上观看学习,大大方便了“微课”应用。又比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PBL教学法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慕课的应用等等,这些如运用恰当都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有这么多教学方法或模式供选择,又该如何合适恰当选择、如何实施?这些都要在开课之前先制订好计划。因此,在讲述课程之前,教师先要详细制订计划,打算将哪些章节的知识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总体比例如何控制,素材的收集等等都要全盘考虑。在具体实施中,如选用“微课”模式,应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在讲某一知识点的课前一周左右,将该知识点发给学生让其反复观看学习。看完之后将有关疑问整理,并由学习委员收集总结,在下次课前交给授课老师,并一一解答,并结合教材学习,以“微课”视频为“支点”带动书本“知识面”,最后在学习完之后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同时,在“微课”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结合其他教学模式,比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做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特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更轻松更有效更愿意学习。
主要是制作评价指标,包括:平时表现、考试分数、动手能力、实验报告评分;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等。
平时表现在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平时表现的重视反映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对其综合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评价平时表现时必须做到:(1)平时表现评价指标的合理设计,既要体现科学合理性,又要切实可行,一般应设计如下环节:学生间的互评,以宿舍为单位,室友之间互相评价,此处分值5分为宜,要求各位室友务必本着公平客观严谨的态度进行评价,同时要求各位同学进行自评,分值也是5分,要求同上。这两点主要是考察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情况,通过同学的监督以及发挥自觉性进行学习,营造出乐学好学的热烈氛围。(2)学习反馈:包括学习心得小论文,一般会定期要求学生就近段时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产生的疑问进行小结,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以使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问题,并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解决问题,适时调整。如《局部解剖学》中实验与理论的相互关系,标本操作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老师都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解决其迫切需求及疑问;对某个知识点的测试,形式既可以全班笔试,也可以随机选取某个小组进行测试,其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分析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3)动手能力,对于《局部解剖学》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是动手操作能力,这包括在标本上的解剖操作,也包括对解剖结构的准确无误辨认,一般而言,开设《局部解剖课》的学生大多为需要动手操作的专业的学生,比如骨伤专业、针推专业等,这些都要求学生上临床之后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做到操作规范到位,对解剖结构的辨认与学习准确扎实。但要做到这几点难度也不小,何况在有限的课时学习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学生要付出很大努力之外,我们也购置了解剖视频,在课前发给学生反复观看,并要求他们一边看书一边看视频,反复多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操作。(4)实验报告,一般会在课前就布置实验内容,并给出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以及课前要求进行,在实验结束后一般会要求当天完成实验报告,每个组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并在下一节课之前进行点评。完成实验报告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课后对实验内容进行“重现”,对于复习巩固内容起到较好的作用。(5)调查问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的特点回答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何区别?其优点是什么?有哪些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该如何改进?然后教师根据所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改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好各种细节外还要注重效果,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机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好地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重视学生个性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活动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得到学生的高度参与。同时要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变课堂的主导者为课程的启发帮助者,在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切实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