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方怡然, 孙 静
(江苏省钟山干部疗养院 康复治疗科, 江苏 南京, 210014)
脑卒中患者因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可出现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1]。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易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情绪,同时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摄食量减少,肠胃蠕动减慢,可导致排便困难,引发便秘[2-3]。长期便秘会产生较多危害,以消化道功能紊乱最为常见,轻者腹部胀痛、食欲下降,重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此外,因粪便干结导致患者排便困难,易引发肛门直肠疾病,且过度用力排便可导致腹压上升,促使颅内压升高,再次诱发脑出血,危及生命安全[4-5]。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具有重要作用[6]。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辨证观为指导,包含丰富的护理方法和技巧,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中。本研究以老年脑卒中后便秘患者为研究对像,在康复治疗期间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均经头部CT及MRI证实;③急性发病,且在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④脑卒中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沟通障碍;⑤符合便秘诊断标准(罗马III标准[7]),发病前无习惯性便秘。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血管、脑疝及其他恶性病变;②慢性便秘、腹泻者;③既往存在胃肠道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③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导致便秘;④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入组患者中男46例,女50例;年龄65~88岁,平均(76.62±3.05)岁;病程:1~6周,平均(3.02±0.62)周;病变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出血9例,脑梗死3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均接受基于卒中康复单元的护理管理模式,医师、护理人员、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形成多学科小组,应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进展,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治疗和康复计划。除常规药物治疗外,为患者开展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认知训练、心理治疗、健康教育。此外,在卒中康复单元基础上,针对便秘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
1.2.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包括心肺功能、排便习惯、饮食习惯等,采用多种形式讲解脑卒中便秘发生的原因及危害,并针对患者潜在的问题强化宣教,提高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积极预防便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1.2.2 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和住院因素,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再加上床上排便需要他人协助,导致心理负担较重。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当前身体状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鼓励患者宣泄内心情绪,给予更多的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
1.2.3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增加粗纤维与饮水量的摄入,促进肠胃蠕动,食用植物油,多进食新鲜果蔬,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吞咽困难者采取鼻饲,确保水分和营养摄入充足,晨起空腹或鼻饲淡盐水或蜂蜜水。
1.2.4 排便干预: 提供舒适的排便环境并保证患者隐私,指导使用床上便器,协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适度开窗通风,避免患者因便臭味产生尴尬,减轻心理负担。嘱患者出现便意时,及时排便,切勿过度用力。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定时排便,可在早餐前及晚睡前,卧床者定时给予便器,即使无便意,也需要练习排便动作。
1.2.5 运动干预: 病情进入稳定期后,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肛门舒缩运动,促进排便,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增加床上运动、床下活动,并行足底按摩及足浴,2次/d,10~20 min/次。上述干预措施3 d无效者,遵医嘱口服石蜡油润肠或使用开塞露等。
1.2.6 中医护理干预: ①按摩护理:穴位按摩:取中脘穴、三阴交、足三里、支沟等穴位进行推拿,早上7:00-9:00为最佳按摩时间,20 min/次,1次/d。腹部按摩:排空膀胱,平卧位,按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顺序对腹部进行顺时针环形按摩,力度适中,2~3次/d,10~20圈/次。肛周按压:指端轻轻按压肛门左侧、后侧、右侧2 cm处,各按压10次,1次/d,诱发便意。②耳穴贴压法:以大小常、三焦、胃、内分泌为主穴,以脾、肾、交感、肾上腺、耳尖为配穴,消毒耳廓,将王不留西籽粘在胶布上,贴于耳穴,指腹按压,以患者感受热、胀、痛为宜,4次/d,每个穴位按压30 s,两耳交替按压,连续治疗2周。③穴位贴敷:取生黄芪与生大黄按1∶2比例配制,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无纺布上,患者行仰卧位,取天枢、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贴敷,1次/d,2 h/次,连续治疗1周。
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8]中相关标准判定干预效果,显效:排便通畅、规律、质软,1~2次/d;有效:排便时间缩短,2~3 d排便1次,较为通畅,偶有排便困难情况;无效:≥3d排便1次,排便时间延长,质硬,排便困难。此外,记录干预期间腹痛、腹胀、焦虑、纳差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96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护理计划。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效果,显效49例,有效4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2%(94/96)。干预期间出现腹痛1例、腹胀1例和纳差1例,对症处理后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便秘是脑卒中急性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可对人体产生危害,主要表现为:①导致内毒素吸收:食物残渣积聚与肠内,可经细菌发酵腐败,产生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有害气体,影响脂肪代谢与糖代谢,导致人体自身中毒,损伤末梢神经与毛细血管,影响患肢恢复效果。②促进胆固醇吸收:胆固醇吸收多发生于小肠下段,便秘可增加粪便在小肠的停留时间,导致胆固醇的重吸收,提高血中胆固醇含量,使其沉积于血管内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阻碍血液循环。③排便用力过度可使血压上升,损伤心脑血管,增加心脏负荷,促使血管破裂,进而引发梗塞性出血卒中,并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等靶器官损伤[9-10]。
便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①疾病因素:脑卒中患者急性期需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体位与排便环境发生改变,同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功能的减退可减慢胃肠蠕动,延迟便意,加上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特别是痔疮、肠道炎症等疾病,均可能导致便秘发生[11]。②心理因素: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可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排便功能反射,导致便秘进一步加重。③食物因素: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或咽反射功能较差,饮食结构多以流质性食物为主,缺乏必要的纤维素,肠道刺激不足则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引发便秘。④药物因素:脱水剂的使用可导致机体内组织细胞脱水,促进肠壁细胞对肠道内水分的吸收,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易导致肠内菌群紊乱,解痉类药物对肠道蠕动具有削弱作用,甚至可导致暂时性肠道麻痹,引发便秘[12]。
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积极预防便秘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针对上述引发便秘的相关因素,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做好干预措施,积极预防或减少便秘的发生[10]。本研究在卒中康复单元的基础上,对老年脑卒中便秘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92%,且干预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仅出现腹痛1例、腹胀1例和纳差1例。通过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认识,使其正视疾病,积极接受治疗,重视便秘等并发症预防,降低便秘诱发二次脑卒中的风险[13],促进机体康复;通过心理指导给予鼓励与安慰,可消除不良情绪对胃肠道的影响,缓解便秘症状;通过饮食干预,确保患者摄入充足水分与营养,调整膳食结构,摄入人体必需的纤维素,既可满足机体营养所需,促进疾病康复,又可促进胃肠道蠕动,避免胃肠道功能紊乱,减少便秘发生风险;通过指导与协助患者正确排便体位,为其提供充足的排便时间与隐蔽环境,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加快排便反射形成[14]。
便秘的发生与胃、脾、肾、大肠等功能紊乱具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认为脑卒中是气机运化失常、腑气壅滞所致,气虚、气滞、热结共同作用,可导致血气运行不畅,胃肠气阻,进而减缓胃肠蠕动,久之大便秘结[15]。脑卒中与便秘之间互为表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穴位按摩、腹部按摩及肛周按压等方法,刺激肠道蠕动,形成排便反射,诱发便意;通过康复运动,可增加患者活动量,不仅可促进肢体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还有利于肠道蠕动,降低便秘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严重便秘患者可使用药物干预,有效软化大便,促进排便[16]。耳部与脏腑、器官、肢节之间具有密切联系,通过耳穴贴压刺激的方式可促进经络疏通、经气运行,达到通气泻下的作用,耳穴有着特异功能,大肠可疏导糟粕,疏脏腑,通便止咳;直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通便,又可止泻;肺穴可辅助大肠疏导糟粕的作用;三焦、脾具有化气输精、促进运化的作用;交感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解痉的作用[17]。中药贴敷法利用表皮层较薄的特点,可促使药物成分进入细胞间质,达到润肠通便、行气消胀的作用,其中生大黄具有化瘀通经、通肠泻热的作用,促进肠道蠕动;生黄芪具有升阳补气、助水湿运化的功效[18]。按摩、耳穴贴压、穴位敷贴3种中医护理措施均是利用肛肠、腹部与胃肠功能之间的联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改善便秘情况。
综上所述,老年脑卒中便秘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便秘治症状,且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相对安全。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干预老年脑卒中患者便秘情况,可从心理、生理、精神等各方面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确保各种医疗护理措施顺利实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