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历史经验
——以《新华日报》为例*

2018-02-12 01:59:51叶陈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整风新华日报党报

叶陈钦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福建 三明 365000)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报是党的“喉舌”,是联系群众的有效桥梁,是监督组织的重要方式。“在报纸上进行批评,对于共产党的报纸来说,应该是一个根本原则。”[1]5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中华》等报刊已经开展形式多样的批评性报道。抗战时期,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步走向常态化。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的政党转变为全国的执政党,很多党员干部认为革命胜利了,处处以功臣自居,出现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不良思想和作风,拒绝接受批评,压制批评,严重影响了组织纯洁,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建国初期,《新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积极提供平台,通过刊登党员、群众的批评性文章和来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揭示了不良行为,惩戒了批评对象,对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具警示、教育意义,也为新时代党报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体现党的意志、密切联系实际

建国初期,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为代表的地方党报坚持做到“加强党报理论教育,强调宣传纪律”,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秉承对党负责的态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指出,“凡在报纸刊物上公布的批评,都由报纸刊物的记者和编辑负独立的责任,”同时,“报纸刊物的人员对于自己不能决定真伪的批评仍然可以而且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2]191-192但是,避免“把要受领导,要跟领导机关保持密切联系,要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的现象,误解为消极、被动、依赖”[1]50。可见,党报不仅要保持自己作为媒体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同时更要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体现党的意志,代表党的立场、观点。

1950年4月20日,《新华日报》第一版转载《人民日报》社论《坚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文章认为中共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走向壮大,同时也指出目前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还存在许多障碍,对人民和国家是有害的,需要通过教育加以解决。正如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3]151可以看出,党报作为中共的“喉舌”,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意志,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邓小平也指出:“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条离开了领导也搞不好,报纸就没有力量,容易变成‘有闻必录’。所以办好报纸的前提在领导。”此外,他还指出在实际工作中,“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3]152。可见,党报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将宣传、贯彻党的政策作为主要任务。

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需要坚持党报姓党、体现党的意志,也需要密切联系实际、实事求是。1950年3月29日,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报纸比起那些旧式报纸来是联系实际的,并不是不联系实际的。是联系群众的,并不是不联系群众的。是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并不是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不过作得都很不够。”[1]43由此可见,党报在工作中虽然有联系实际、联系群众,但这样的联系还很薄弱,存在报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因此,胡乔木认为报纸“除了那种不正确的批评我们可以不接受以外,应该看到还有一种真正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他希望通过报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改进工作,因为“有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报纸才有声音。”[1]43-46

建国初期,剿匪、税收、征粮、土改以及整风运动等是西南区需要面对的实际困难,《新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紧紧联系实际工作开展宣传报道。1950年4月28日,《新华日报》刊发文章批评“石柱县马武乡乡长陈文忠挪用税款,拖延数月迄未归还”、“丰都县商人宰牛一百多头,县长说‘不要征税’”[4]等在税收中的错误行为,希望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的税收政策,完成西南区的税收任务。1950年6月8日,《新华日报》批评川北岳池县在征粮工作中存在违法打人的错误行为,报道指出,“岳池县北城镇征粮工作队,违法扣押,吊打贫农,县上也未及时纠正”,“致使征粮工作无法推进而形成僵局,全乡仅完成任务不到百分之五十”[5]。《新华日报》指出这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对征粮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坏的影响,认为执行政策和完成任务是不矛盾的,两者可以实现很好的统一。可见,党报刊发的批评性报道不仅能联系实际工作,指出具体错误,有的放矢,还能以事实为依据,特别注意事实的细节,做到既不掩盖事实和问题,也不捕风捉影乱扯一通。同时,党报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不仅揭示错误,还能指出错误的原因、危害并提供改进意见,具有纠错、指导意义。此外,党报在开展批评的过程中遵循平等对待原则,不因“位子”、“面子”而区别对待,做到实事求是,真正实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

二、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立足纠正错误、推动中心工作

党报作为沟通党和群众的有效桥梁,邓小平认为党报工作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3]152建国初期,西南区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是剿匪、征粮、税收、公债、整风、“三反五反”、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改等。《新华日报》则根据不同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开展报道,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如邓小平指出,“在突出的方面要集中力量,有的时候用整版来登,用一个月时间,发表一连串的评论、社论来宣传和贯彻”,对不正确的行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3]155

一方面,积极揭示组织工作中的错误。“报纸对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经济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应负批评的责任。这种批评应当是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实事求是的,和与人为善的。”[1]76《新华日报》不仅为党员干部提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还主动揭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错误行为。1950年6月13日,《新华日报》报道中共岳池县委负责同志在工作中脱离群众的行为,影响了其他领导干部的工作情绪,认为“县委由于领导上脱离群众,不信任干部,致干部们普遍产生不安心工作,情绪消沉的现象。”[6]1950年6月27日,《新华日报》对璧山专区工作中领导干部思想作风问题提出批评,“璧山专区各县在前一段工作中,存在着报喜不报忧,光愿说好不愿说坏,以及发生了严重问题不及时请示报告的无组织、无纪律等现象。”“江津县在剿匪过程中,共杀了156个人,经上级批准者不到四分之一,其余均是县区干部擅自决定的”。“荣昌县在五月份征粮工作中,发生吃大户、封仓、打人骂人、随便捆人等很多偏差”。[7]《新华日报》指出这样的行为严重脱离组织、脱离群众,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造成工作困难。

由此可见,《新华日报》在批评和自我批评工作中立足纠正错误,督促工作人员改正不良作风,成为监督党员干部的有效方法、有力武器。党报批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错误,一方面是为了提醒其他党员、干部和组织部门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给犯有类似错误的组织和个人提供改正方法,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此外,这样的方式也将丑恶的行为暴露在人民的监督之下,为改进机关作风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纠正党员干部缺点错误的一种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推动整风运动等中心工作的发展。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两年多以来党的发展已增加了党员约二百万人,……,由于老党员老干部中亦有很多人骄傲自满,发展了严重的命令主义作风,任意违反党与人民政府的政策,采取蛮横态度去完成工作任务,破坏党与人民政府的威信,引起人民不满,甚且有贪污腐化、政治上堕落颓废、犯法乱纪等极端严重现象发生”。[2]217因此,中央希望开展一场整风运动,通过阅读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顿干部作风。西南区作为新解放区,“这个问题比之其他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3]164,为此,《新华日报》积极发挥“喉舌”和“桥梁”功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推动西南区整风运动等中心工作的发展。

1950年6月,西南区有步骤、有计划的结合具体情况开展整风运动。《新华日报》于1950年6月13日刊发《西南局直属机关各单位本周开始整风》等新闻,随后发表社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要障碍在哪里?》,及时将整风情况告知群众并指出目前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存在的困难,配合整风运动的开展。6月27日,《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整风运动展开和深入的关键》,认为“整风运动已在西南局直属机关展开,有的已进入检查领导,有的即将进入检查领导。在运动展开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8]整风运动初期,《新华日报》及时报道整风的进展情况,不仅推动整风运动的发展,同时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整风实效。

整风运动全面展开后,《新华日报》通过开辟栏目,刊发党员干部和群众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来信,为整风运动的发展开辟新平台。1950年6月25日,《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批评合川粮食转运站“前任站长夏韬的官僚主义与享乐腐化造成工作混乱,后任站长白丕清步其后尘,又一次造成工作损失。”[9]同时配以短论《以夏韬白丕清二同志为戒》,批评夏韬、白丕清的错误行为,指出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7月6日刊发中共邻水县九龙区委副书记盛永堂检讨自己存在官僚主义作风的来信,指出自己“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自作聪明,目无纪律,不虚心学习,不认真研究和不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10],造成国家公粮遭受严重的损失。7月12日《新华日报》刊登读者来信《市公安局三处周志立同志命令主义作风应改变》,批评“周先生这种傲慢态度,简直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11]。《新华日报》通过发表文章、刊发读者批评信和干部的自我批评信,揭露党员干部的错误行为、不良作风,有利于集中解决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作风问题,纯洁党组织。可见,《新华日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做到错误的揭示与评论相结合,同时将群众揭露和自我检讨相结合,推动整风运动向纵深发展。

整风运动进入总结阶段,《新华日报》及时对整风工作进行总结。1950年8月12日,《新华日报》刊发《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各单位整风进入总结阶段》等新闻,“总学委会指示各分学委,认为总结经验教训,正确估计成绩,以防有头无尾,乃是整风结束阶段的重要关键”。之后,《新华日报》开始对各单位整风总结阶段的报道。8月18日,《新华日报》指出,“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民政部、财政部、工业部、劳动部等单位的整风,通过检查工作和个人思想检讨,干部思想作风开始有提高,并改进了工作。”[12]8月28日,《新华日报》刊发《整风运动中所看到的几个问题》总结了西南区整风运动取得的经验教训:“领导上亲自入手的决定作用和重要意义”,“善于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是整风成功的关键”,“通过检查工作进行整风,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好办法之一”。从《新华日报》对整风运动的报道来看,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要做到及时传达工作部署,同时也要积极追踪报道并进行经验总结,对社会重大、热点问题要有声音并且对组织和个人要有指引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中心工作开展,提高工作实效。

三、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搭建批评平台、关切群众呼声

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报纸不但可以被领导机关所帮助,而且可以帮助领导机关”,“它同领导者的关系不仅是取得指示,而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所得,可以对他提出许多建议”,“报纸应该负一种责任,就是把群众的兴趣,把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的精神引导到一个比较更适合于群众自己利益的方向去。”[1]51-52《新华日报》则运用专版、专栏等形式吸引、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对于打击、压制批评的错误行为加以制止,密切党群关系,搭建沟通组织和群众的有效桥梁。

首先,开设专栏,接受群众批评。党报是党领导下创办的报纸,更是为人民服务的报纸。胡乔木认为“要把我们的工作安排得适宜于群众在报纸上来表现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要把我们的报纸当作表现他们的工具。……,我们也就能和他们取得联系。我们要有耐心,不要用冷淡的态度和可有可无的态度来对待他们。”[1]49《新华日报》通过开辟“批评与建议”、“读者来信”、“对本报读者批评建议的反应”、“对新华日报读者批评建议的反应”等栏目刊载读者来信,接受群众批评。1950年6月19日,《新华日报》刊登《公务员彭树荣私受贿赂》的来信,批评彭树荣的不良作风影响了政府形象。6月24日,报纸报道白沙邮局工作草率的态度,导致错投挂号信并误兑汇款的行为。6月25日,刊登《征收房捐中个别问题 税局应切实予以处理》一文批评税务局的拖拉作风。《新华日报》开辟专栏刊登群众来信,为揭示党员干部的不良行为提供新平台,为群众表达意见、建议提供空间,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改善工作作风。

其次,刊登机关、干部来信开展自我批评。西南区党员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除通过会议、文件等方式外,《新华日报》刊登党员干部的来信,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自我批评创造条件、提供平台。1950年6月17日,报纸刊发《对地主抽佃卖田等问题 巴县三区政府来信但检讨不深刻》,希望该区政府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地了解以及更好地调查处理。6月19日,报纸刊登《卫兵刺刀碰伤行人 警备四小队来信检讨》、《擅自拦车强迫搭乘 蔡京增同志的自我检讨》等两封来信,对各自的错误行为都进行检讨并提出改正意见。报纸通过刊登干部自我批评的来信开展自纠自查、查漏补缺,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组织、干部强身治病、保持健康的良药。

最后,搭建沟通干群的有效桥梁。党报一方连着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另一方与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反映群众呼声,是沟通干部和群众的有效桥梁。胡乔木指出,“经过读者来信,经过批评建议,经过报纸记者的通信,经过编辑对稿件的按语,经过问答,经过记者通讯中的观察等等”,“它就是负责地每天告诉了人民群众:应该走向何处去,不应该走向何处去。”[1]54《新华日报》通过“短论”、“读者来信”“对本报读者批评建议的反应”等栏目搭建沟通群众和组织的良好平台。通过“读者来信”搜集群众的建议与批评,通过“短论”以及“对新华日报读者批评建议的反应”等各栏目刊发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群众批评建议的态度,成功搭建群众和机关之间的互动桥梁。

1952年1月,《新华日报》报道了重庆市妇联主任李蕴华对“三反”运动采取压制民主的不良作风。报道指出,虽然“她已初步认识了不为群众撑腰的错误”,但是,“李蕴华同志尚未在全体干部中进行自我检讨。”[13]报道刊发后,6日李蕴华在《新华日报》上对自己的不良作风作出了检讨,认为自己“脱离群众、压制民主、官僚主义的错误,不仅不能掌握放手发动群众,积极为群众撑腰的原则精神,反而限制了群众登报检举的热情,因此遭到了群众的不满。”[14]同时,中共重庆市妇联支部正副书记以及妇联的王墨林也在《新华日报》上开展自我检讨。针对王墨林的检讨,群众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对王墨林同志检讨的意见》中指出“王墨林同志避重就轻,检讨不深刻,……,希望王墨林同志联系思想,作深刻的检讨。”[15]由此可见,这是一次团体、党报、群众三者之间针对作风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典型,“辣”味弥漫。党报则在其中发挥着桥梁、平台作用,不仅为干部开展自我批评提供平台,也为群众的批评意见提供空间,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精英阶层垄断舆论的局面。同时,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更大程度上对干部作风起到监督、纠正的作用,也是对压制批评、压制民主的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的有力反击,营造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

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是沟通群众的重要桥梁、平台。建国初期《新华日报》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始终坚守党报姓党的原则,体现党的意志;联系实际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实事求是。同时,坚持将纠正错误、保证团结、推动工作作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仅对错误进行揭露,也为纠正错误提供方法,对广大干部群众具有重要的警示、教育、引导意义。此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更是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开辟专栏、专版等为干部群众提供平台,反映群众呼声,发挥党报的监督作用和桥梁功能,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改进党的作风。总之,建国初期,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是联系干部群众、锤炼党性修养、纠正缺点错误、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成为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工作原则,对新时代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整风新华日报党报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14
晋陕调查:行动上的整风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44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用整风精神学习讲话
中华诗词(2017年1期)2017-07-21 13:49:54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45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40:23
谭政在延安整风中的历史贡献
军事历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20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