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伍
(中共长丰县委党校 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1100)
精神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支柱和灵魂,精神是民族在历史洪流中毅然挺立、砥砺奋进的动力。长征为什么能成功?长征为什么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胸怀天下、肩担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党人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与历史担当精神为支撑,形成了一种战无不胜和无坚不摧之精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这种担当精神是在爬雪山、过雪地的恶劣环境中锤炼出来的伟大精神,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淬炼出来的伟大精神,是在亡国灭种的危境中锻造出来的伟大精神。研究和探析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中的担当精神及其丰富内涵,对新时代铭记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中的担当精神,在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中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具有巨大的精神激励意义和现实启发意义。
担当,始终使中国共产党人冲锋在先,浴血奋战;担当,始终使中国共产人用血与肉捍卫中国民族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担当,也必将使中国共产党人演绎出流芳百世、泣鬼惊天的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行军打仗,而是一次征途漫漫、苦难重重的长征,更是一次中国共产党人以视死如归、敢于斗争、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书写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悲壮史诗的长征。在长征中,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己且残酷凶暴的强敌,中国共产党人有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和战胜一切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气概和精神。长征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肩负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具有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的气概和精神。
担当,使中国共产党人无坚不摧、攻无不克;担当,使中国共产党人挺起民族的脊梁。在长征中,国民党动用精锐部队、地方军阀以及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对红军围追堵截。而红军始终是以弱对强英勇作战,始终处于不利地位。长征红军人数少、装备差、供给困难,但在极其落后和不利条件下胜利完成长征,最终取得革命胜利,主要靠使命使然和责任担当。在血战湘江中,红34师奉命阻击、断后,掩护部队强渡湘江。这是一份非常重要且沉重的任务和担子,不仅要阻击数倍于己的强大敌军,确保部队安全渡江,更主要的是有可能陷入后路被断、孤军奋战的极其危险的境地。激烈的狙击战进行了4天4夜,红34师战士面对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4个师及其飞机和炮火的轰炸。肩负民族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不畏强敌、奋战到底的担当精神打败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激烈战斗中,防御工事被摧毁了,弹药打光了,就连松树皮也被打光了。但是,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红34师战士们毅然坚守阵地,没有弹药,就用大刀、枪托、刺刀和敌人展开肉搏,没让敌人前进一步,一直坚守到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完成阻击和掩护任务后,只剩几百人的红34师的战斗并没有结束。由于敌军太多,34师撤退到新圩时陷入重重包围,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刺刀与敌人搏战,刀刃倦了,就用树棍、石头同敌人拼搏。红34师的全体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演绎出了最惨烈、最悲壮的血性担当史,证明了谁才是民族的真正脊梁。1934年11月26日,红25师前梯队准备进入伏牛山时,陷入了国民党军队设置的伏击圈。在激烈的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大声喊到:“共产党员,给我上”[1],就一手使枪一手挥刀冲向了敌人,与敌人杀成一团。战士们看到军政委率先杀了出去,热血沸腾,都冲入敌群展开了白刃格斗。
徐海东得知25军前梯队遭受伏击的消息,立即喊道:“跟我上”!面对强大而又凶残的敌人,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英勇顽强、浴血奋战,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在最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担当,使中国共产党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用血肉挺起了民族傲立脊梁。担当,使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用生命诠释着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担当,使中国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用鲜血书写长征中的传奇诗篇;在长征中,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程翠林、陈树湘、熊尚林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挺身而出,大义凛然、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一往无前地战斗着。1934年12月1日,是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是红军史上最为惨烈而又悲壮的日子。湘江战役的第五天,国民党不顾一切,倾其全力围攻红军,天上飞机轰炸、扫射,地面轮番进攻、合围。英勇不屈的红军战士高喊:“为了苏维埃共和国”,挥着大刀,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展开肉搏战。冲上来,打下去,再冲上来,再打下去,……,无休止绞杀、肉搏。湘江水中漂浮着红军战士的遗体,湘江变成了红江、血江。1935年5月,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可是先头部队到达那里之后只找到一条渡船,渡河船只都被国民党收缴撤走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这条船强渡。在强渡大渡河之前挑选突击队员时,战士们都争着当突击队员,互不相让。要知道,这次强渡不是激流探险,更不是龙舟竞渡,而是一场战斗,是一场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战斗,是一场为革命前途杀开通道、九死一生的战斗。世上没有哪种人能做到,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这些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冲锋陷阵,前仆后继,用血肉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当渡船靠近岸边,2连连长熊尚林手持大刀高喊:“跟我上!”带头杀入敌群。十七名勇士,雪亮的大刀上下翻飞,杀得敌人四处逃窜。高傲的敌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拼命的战士。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战争力量的“倍增器”。在红4团发起的勇夺泸定桥的战斗中,二十二名夺桥突击队以破釜沉舟的无畏气概,冒着疾风骤雨似的枪弹冲向摇晃不止的悬空铁索。面对攀索而来的突击队员,对岸的敌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被无畏的英雄气概震慑的魂飞魄散,完全丧失了抵抗。当敌人发现无法阻挡红军突击队员,就放火烧桥。突击队红4团2连连长廖大珠大声高喊“跟我冲!”就端着机枪第一个冲入火海。帽子着火了,眉毛烧没了,衣服也烧着了,战士们就光着膀子,一手拿枪,一手持刀,冲向了敌人,与敌人杀作一团。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在大渡河以南歼灭红军的企图。从湘江“为了苏维埃共和国”,到大渡河“跟我上!”,再到泸定桥“跟我冲!”,寥寥数字,却蕴含着多少艰辛和血腥,蕴含着多少付出和生命,蕴含着多少悲壮和情怀,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为了革命的前途,为了祖国的未来,这些中国共产党人以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和血战到底的担当精神践行着谁才是民族真正不屈的脊梁。
长征是艰苦卓越的长征;长征是艰苦奋斗的长征;长征更是考验和淬炼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长征。长征不是在普通环境中的行军打仗,而是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自然条件艰苦恶劣、后勤补给没有保障、生存条件几乎缺乏的长征。在长征中,一方面国民党调动最精锐的部队,动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连同和勾结地方军阀势力,凭借人力、物力、财力、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另一方面,红军长征远离了革命根据地,粮食弹药得不到供给和补充,行军的道路不是崎岖的山径栈道,就是无法立足的悬崖险川。但是任何艰难险阻、层峦叠嶂,都无法摧毁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和绝不被困难战胜的顽强斗志和英勇气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坚定不移、顽强斗争的担当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担当精神,弥补了长征中武器落后、物资匮乏、条件恶劣的劣势,锻造出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伟大的革命战士,创造了伟大的人间奇迹。
担当,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历练;担当,在千难万苦中彰显。在漫漫长征中,红军战士们闯过了一道道危关凶隘,涉过了一条条险山恶水,没有食物就忍饥挨饿,没有棉衣就挨冻受寒,没有药品就面临着伤痛和死亡,忍受着生命极限的严酷考验,其历史使命与担当精神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1935年6月,陈光红2师4团向夹金山进军。这是座被称为“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 只见人上,不见人下”的“神山”。虽值6月盛夏,但红2师4团战士们一到雪山脚下就见雪花飞舞、朔风呼啸。举目环视,险峻之极,令人胆寒。战士们单薄的军衣,抵挡着刺骨的风雪,消瘦的脸庞任凭寒冷的风雪刮着。有的战士只穿着单衣,有的披着兽皮,有的带着草帽,还有的只能打着赤脚。无论是否有衣服御寒冷,无论是否有帽子抵寒风,无论是否有鞋穿护脚底,谁也不能停步坐下,否则永远站不起来。战士们不畏险山酷寒,踩着泥泞狭窄的山路,穿过透骨的风雪,奋力前进着。鞋子烂了,就光脚爬雪山,得了雪盲症,就拉着下山,拼尽了力气,就互相搀扶着,前面的同志牺牲了,后面的同志继续前进[2],常年白雪皑皑、终年积雪不化的夹金山终于被不畏艰难、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红军战士的毅力征服了,创造了历史奇迹。同年8月,中央红军右路军进入了毛儿盖大草原,这是个“鸟飞不下,兽铤亡群”的茫茫大草原,饥饿、沼泽、泥潭和疾病随时威胁着战士的生命。在过草地时,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野菜没了,就吃野草和树皮,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了。行军时,人和马都必须踏着草甸走,跳跃式前进,或者用棍子探深浅,搀扶着走,或者就是爬行,否则就会被泥潭吞噬。冷了,只能紧紧靠在一起,相互取暖。许多战士在战斗中没有牺牲,却在缺医少药、饥饿、寒冷、疾病和高原缺氧的草地行军中痛苦地倒下了。在这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靠着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终于在死神面前夺路而出,走出了人烟罕见的荒滩草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为了实现革命前途与命运的大逆转,在雪山上、草地中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只有肩负民族和国家未来历史重担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恶劣困境,毅然挺身而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直至流尽最后一点血。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色担当精神在伟大的长征中得到充分论证和彰显。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经历的困苦与困境是世人无法想象的。爬草地、过雪山,强渡口、夺铁索,……,一道道险恶关隘,一条条湍急河流,一座座陡峭雪山,一片片绝望的草地,还有国民党的一次次轰炸,一场场炮击,一回回堵截,……。长征中的红军战士除了要战胜无法战胜的极端恶劣的自然困境,还要战胜国民党人为设置的种种困境。1934年11月的湘江战役,国民党共出动40万军队,在湘江沿岸构筑了一百多个碉堡,还配置飞机、重炮、迫击炮等各种精良武器装备,企图将红军合围在湘江与潇水之间,全部歼灭。面对如此强大敌人,红军如何走出困境?肩负民族未来的历史责任与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不畏强敌、英勇顽强、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终于撕开了“钢铁”封锁线,实现了战略突围,粉碎了国民党的企图。1935年1月,面对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发起了四渡赤水战役,进行了40多次的激烈战斗,歼敌1.8万余人,创造了红军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获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1935年5月,英勇的红军战士飞渡了只剩下13根铁索的大渡河泸定桥,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石达开第二”的梦想。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无法战胜的各种苦难和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凭借钢铁般的毅力、坚定无比的革命信念,以及不畏艰难、顽强斗争、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道路。
无论是“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鸟飞不下、兽铤亡群”的茫茫大草原,还是烽火弥漫、赤身肉搏的战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面对生死考验,有的人犹豫彷徨,有的人临阵退缩,但有的人就会挺身而出、敢于斗争、敢于牺牲、勇往直前、矢志不渝。在长征中,陈树湘、程翠林、张凯、吕官印、胡震、黄冕昌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民族的未来和发展,敢于牺牲、敢于奉献、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撑起了头顶上的那片天。1934年10月的甘溪遭遇战,红6军团在贵州石阡县激战数十天,陷入湘、桂、黔3省敌军主力24个团的包围。红18师52团在师长龙云、团长田海清率领800多人奉命断后掩护,激战到弹尽粮绝之际,宁死不做俘虏的100多名战士砸碎枪支,纵身跳下山崖,英勇牺牲。湘江之战,红3军第5师奉命在马渡桥将桂军阻击在新圩以南,以掩护大部队安全突围。在激烈的阻击战中,红5师全体战士誓与阵地共存亡,与桂军激战三天三夜。终因力量悬殊,红5师伤亡惨重,红5师参谋长胡震、红14团团长黄冕昌以及副团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均壮烈牺牲,红15团团长、政委都身负重伤,两个团营以下干部大都壮烈牺牲,英雄的红5师伤亡达2000多人。虽伤亡惨重,但没让桂军前进一步。红3军第34师在阻击国民党周浑元部4个师的进攻时,陷入湘、桂以及国民党中央军的四面包围。红34师的战士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顾一切同敌人展开激烈拼搏,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击,终于阻止了敌人疯狂进攻。但非常可惜的是,师政委程翠林和政治部主任张凯以及102团团长吕官印、政委蔡中等血洒疆场。深受重伤的34师陈树湘被俘时自己绞断肠子,壮烈殉国。全师在这次战斗中伤亡3000多人。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用血色担当打开了通向胜利的大门。在腊子口战斗中,红6连在一夜之间向守卫敌人发动数次冲锋,30米的崖路上铺满了厚厚的手榴弹弹片,20人的突击队最后只剩2人,而且身负重伤。迂回部队的战士们在漆黑的夜里攀登悬崖时只能用手摸出石缝,用刺刀交替插进石缝,脚踩着刺刀往上爬去。鲜血染红了刺刀,也染红了衣服。红军战士就是这样奇迹般地爬上了崖顶,歼灭了守军,砸开了铁门关。一场场战斗,一个个战士,面对生死考验,毫不畏惧,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血与火的战斗中践行自己的初心和责任担当。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为什么涌现出那么多像陈树湘、程翠林、胡震、黄冕昌等共产党人?为什么这些共产党人有如此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敢于牺牲、敢于斗争、勇往直前、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在血与火的战斗中锻造出来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的担当精神。惊天动地、震古烁今的伟大长征,平均每天都有遭遇战,每天都要急行50公里以上,每前进一公里就有3-4名战士倒下。勇夺娄山关、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等,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摧枯拉朽,攻城拔寨,一往无前,打出了威望,演绎了神奇。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用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换来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用鲜血与生命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执着、英勇不屈、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
长征的路是怎么走出来的?长征的仗怎么打胜的?长征的危局是怎么化解的?“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句歌词从原生态的角度告诉我们长征取得胜利的历史答案:解放思想、突破常规、大胆开拓、敢闯新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危局,到历史转折性的遵义会议开始扭转危局,再到战斗的出奇取胜化解危局,这一次次革命危局的化解与转变,都是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敢闯新路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担当精神,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才使党和红军的前途与命运实现历史性逆转。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化解在长征中处于几十万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的危局发起的运动战战役。这次战役取得胜利,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战略上的创新,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历时3个多月,歼敌1.8万余人,俘虏3600多人,创造了“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3]。其中,四渡赤水战役中的老木孔战斗,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危局面前挺得住、在苦难目前不低头、在绝境之际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担当精神。1935年3月,三渡赤水之后,为了使主力红军摆脱困境,顺利北渡金沙江,红9军团在罗炳辉率领下孤军奋战在黔北,部队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可能。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伪装红军主力,虚张声势,声东击西,诱敌向北击而歼之态势。敌人果然大上其当,几个师晕头转向,疲惫不堪,不知所行。红军主力顺利南渡乌江。红9军团完成掩护主力红军转移之后,自己身陷重敌包围,陷入绝境。在危局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不乏智慧,罗炳辉率领部队跳出敌人合围,折返老木孔。在艰苦卓越的单独行军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联系实际,不断解放思想,不走寻常路,敢闯敢干,巧摆迷魂阵,打的敌人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击溃黔军3个团,俘虏1800多人,牵制了敌人,掩护了红军主力,打出了红军的狼性军魂。娄山关战役、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直罗镇战役……,哪一场不是面临绝境危局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历史担当,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敢闯敢干,创造性开展工作,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开创了中国革命事业新局面。
伟大的长征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担当成就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中的担当精神是鼓舞和激励中华儿女走好新长征,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下,我们要秉承革命精神,承续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捋起袖子加油干,为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的保障。在民族危难之际,在人民水深火热之时,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千难万险、不惧强暴劲敌,敢于斗争、敢于流血牺牲,虽付出惨重代价,但仍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才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中不畏艰苦困苦、不畏凶暴强敌、浴血奋战、一往无前的担当史,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受到心灵的洗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续担当,接力奋斗,走好新长征。第一,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长征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就没有当今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只有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才能攻克种种险关,战胜重重困难,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才能势不可挡。第二,履职尽责,自觉担当。筑牢理想信念,打牢服务宗旨,深入基层一线,大胆探索实践,敢于开拓创新,践行担当精神,知难而上、破难而进,干出实效。第三,以浩然正气,为党实干、为国奉献、为民谋利。敬畏责任担当,忠诚履职尽责,踏实实干做事,老实本分工作,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力量;忠于职守、勤奋敬业,不分轻重、不找借口,不回避问题,敢于破解发展难题,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牢记宗旨,心系群众,顺民心、谋民利,不断增强和提高为民服务为民担当的意识和能力,始终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