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初探*

2018-02-12 01:59:5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时代

武 超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

(一)如何理解“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在党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使用过“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等不同概念来表述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时间段。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用来表述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重要使命和任务等的概念。“新时代”虽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但我们绝不能把党的十九大作为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和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的明确,充分说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时代”,在汉语辞典里解释为,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也指一个人一生中某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以及接下来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都是至关重要的和具有极大意义的。用“新时代”来表述这段时期,更响亮、更深刻、更具有感召力,也更能够反映时代本质的特征。所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必须要赋予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使其更具有引导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建设

所谓执政文化,就是执政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国家权力对本国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得到执掌政权的阶级或政党的成员乃至社会民众普遍认可、共同信守和权力维护的价值观、组织、制度和行为等规范及其观念化的意识、信仰、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从政治学分学科角度来看,执政文化是执政党在执政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实质就是执政党的文化内涵在执政实践过程中的生成、发展与转化,它既具有精神形态也具有物质形态,集抽象与具体,静态与动态于一身,是观念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建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解释是: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充实新精神,后来被人们广泛运用实践创造的各个方面,即建设主体能够自发能动地通过探索实践建立、构筑起自然、社会和精神事物的意思。所以,执政文化建设就是执政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以本阶级遵循的价值观,为实现其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巩固其执政统治而自觉开展的有计划、有成效、循序渐进的文化实践活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在从局部执政到建立全国范围的政权的长期执政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且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形成了一系列执政新思想、新理念,践行一系列新方案、新制度,在极大地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宝库的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素材。所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就是十八大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组建政府行使强有力的公共权力,结合本国国情和执政实践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自发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的建设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党的执政价值观建设、执政组织建设、执政制度建设和执政行为建设。

(一)执政价值观建设

执政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中处于执政地位的阶级或政党的价值观,它代表着统治集团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价值选择,是一个政党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政党为何执政、凭何执政以及如何执政等关键问题。可以说,一个执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整体上是由执政价值观引导和决定的,如果没有价值观的积极引导,社会就会因为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持续性的价值感召而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坚持执政价值观的建设和培育,是促使执政党以最小的执政成本获得最大执政成效的最优路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观一直遵循中国传统治国文化中 “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框架,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并不断付之实践。新时代的执政价值观更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民生观的思想精髓,适应时代变化的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目标,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执政价值观核心的部分。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同时也要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也是新时代民本主义的最新表达。从以政治运动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民为中心”,虽然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但其“发展”的主题和“人民”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反而更好的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有谁共享”等关键性问题。执政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行为准则,同样也决定着民众对于党方针政策、理论路线的态度和评价,事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

(二)执政组织文化建设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社会中执政党与国家各级机关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在长期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的体系文化。曾有学者对执政组织文化下过定义,认为执政组织文化“是由执政党组织与国家公权机关以及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形成的,在处理外部适应与内部聚合问题得到过程中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由于运作效果好而被认可,并传授给组织新成员以作为理解、思考和感受相关问题的正确方式。”[2]194广义上的执政文化包括实物性与观念性两种,执政组织文化也是如此,实物性的组织文化是执政党为了掌控国家权力而确立的权力机关及其关系结构、权力运作及制衡要求等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制度。每一个执政组织都装满零件机器,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机器的运行需要所有零部件的全力运作和默契配合,这就需要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发挥引导实践和凝聚力量。而观念性的执政组织文化体现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灌输给组织成员的基本信念,它决定了各级执政组织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路径,这种隐形的组织文化仿佛是组织身后巨大的光环,时刻指导着组织和组织成员的执政活动。

(三)执政制度文化建设

执政制度文化是制度文化的一种,限定词决定了它的内涵与外延均比制度文化小多,主要指的是执政党推行法律、制度、政策和权力运行机制而形成的治国理政的规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理念、制度价值、制度认同和对制度规则遵循的意识和习惯等“心里规范”的总和。从定义可以看出,执政制度文化同样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是指纲领、规则、章程、法律、条例等实体性的制度文化,价值理念、心理认同、道德约束等具有主观性的规范。这就给予了执政制度文化的效用的全方位性,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执政者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人员受到集体领导原则和依法治国方略等刚性规则的约束,还会潜移默化地受制度意识、价值观等影响,不断对照、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大程度的保障权力运行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提高执政效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一直将科学、民主、公正、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执政制度文化的长期实践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发展不平衡国家的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调动起人民的政治热情和创造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民主集中制和民族区域自制对一个因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等原因导致民众之间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的民族,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主人翁地位的保障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制度文化以其逐渐显示出的优越性获得了越来越多中国民众的认可和遵循,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种秩序体系,一种评判标准,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使命和价值观在实物性的体现。

(四)执政行为文化建设

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分析执政文化,核心是执政价值观,它决定了执政文化的本质特性;第二层是由执政组织文化和执政制度文化组成的载体要素,核心的执政价值观需要合理的组织机制和明确的制度来增强执政科学性;第三层是执政行为文化,因为人们对于一个执政党最初、最直观的评价往往是针对它的执政行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通过执政组织和执政者有意识的执政实践而形成的执政行为文化就是最具有直观性和表现性的执政文化要素。行为是文化的函数,执政行为文化更是一种设计好的行为公式。执政党组织肩负执政使命,为了实现执政目标,在执政实践的过程中体现政党的性质宗旨,塑造良好的执政形象,执政党需要向各级党组织灌输执政思想理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执政方略和执政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形成一种组织性的行为作风。所以,执政行为文化是以执政价值观为导向,以执政组织文化为实践依托,以执政制度文化为行动约束,通过长期的精神感化和行为驯化逐渐成熟,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行为文化。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以公平公正、民主法治、深化改革作为执政价值观建设的落脚点

新时代党的执政价值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党深谙“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道理,要想价值判断、规范、导向等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将公平公正、民主法治、深化改革作为执政价值观建设的三个着力点,力求实现社会财富和社会发展成果在创造、分配、享用过程中的历史主体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公平公正是树立执政价值观、明确执政制度、稳定执政统治的首要条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事实证明,社会公平公正一旦出现问题,无论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就业机会不均还是党员干部贪腐成风都会激发不小的社会反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旧是党的工作在民生领域的困难。只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使“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落实到党的执政价值观中,才能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民主法治是执政价值观在执政思维和执政方式上的体现,也是执政价值观在制度上的保障。在党的全面执政初期,革命战争的思维惯性使得党的行动逻辑不是制定与遵循法律而是发动群众参与各种政治运动,这导致社会生活的政治化,政治生活的革命化。同样是依靠群众,却没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唯意志论的生产方式加上几年自然灾害更是使得群众长期处于集体贫困的状态。事实证明,民主执政是党的执政原则,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执政价值观的建设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元素,实现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3]121。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价值观提供了战略保障。我国目前面临的民生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现行的各领域体制中大多存在着制约民生发展的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最终导致了国家经济整体的高速发展的成果没有最终惠及绝大多数的民众。要坚持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明确深化改革的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前进”。[1]45

(二)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的执政组织文化为目标

政治学家亨廷顿曾说过:“适应性就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概而言之,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4]11政党组织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是成正比的,面对当今情况复杂多变,充满危机与挑战的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在严峻又多变的生存环境中不断的随着客观需要提升和转变自己,以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和先进性。十八大以来,全党通过打造学习型组织文化、服务型组织文化和创新型组织文化,不断加强执政文化的内涵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5]41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建设在于学习执政理论知识,以高水准的业务能力提高党履行执政使命的水平;学习执政理想信念,以超强的凝聚力摒弃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学习规范行为习惯,以良好的行为作风提升组织形象。新时期国际上的巨大压力和国内人民的实际需求都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服务性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强化宗旨理念,明确组织职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党的执政组织的主要职能要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政治统治职能转移到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的公共管理上来,使政府全民服务的特性发挥到最大;其次要密切党群关系,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执政组织形象的评价源自于群众的对该组织的满意程度,广大党员干部要能够与群众保持有效的沟通,以有效解决群众问题为己任,而非形式化的做表面工作,因忽略或逃避群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引起群众的反感。现代的社会,是创新驱动的社会,对于执政组织文化建设而言,发展创新文化,就是要以创新精神推进执政组织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为执政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提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要创新组织人员结构形式,针对不同所担任的不同职能,积极引进不同专业的人才,也鼓励跨领域人才的交流,鼓励创新与合作,为组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以主导理念、本体规则和心理规范作为执政制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执政制度文化是执政党制定的执政体制、法律、规则,也包括被灌输的制度意识,具有强烈的政党性、规则性以及心理暗示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建设就需要从这三个特性出发,分别以主导理念、本体规则和“心理规范”作为主要建设方向和内容。主导理念主要是指执政党在制定执政制度文化所遵循的信念和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执政制度建设一直秉持明确、科学的原则理念。坚持党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地位,从制度上完善党的执政合法性,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文化的主导理念,这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具体的导向。本体规则指的就是正式制度,主要包括党执政所施行的基本制度、政策规定、各种具体制度和条例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文化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制制度等其他具体的适用于各领域的制度和体制,健全各级执政组织与行政机关的机构和权力配置以及运行和监督机制,明确社会团体和民众的权力、责任、义务及其关系,尤其是是要创造性地探索落实基本制度的运行制度。心理规范具体包括执政主客体在内的对执政制度产生的制度意识、道德伦理和行为习惯。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曾说过,“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识、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6]15。这类执政制度文化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效力和权威性,但是仍对民众产生约束效用,这种效用主要来自于民众内心经过长期政治生活对执政制度产生的认同和对执政道德的遵循。因此执政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要完善制度,还要重视民主法治的意识和情感的培育,使更多的党员和群众具备制度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以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作为执政行为文化建设的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为之,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的行为准则,新时代党需要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对密切联系群众进行科学化设计,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要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群众路线思想通过教育的手段灌输到全体党员头脑中,努力克服脱离群众、“官本位”等观念,实现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自我净化。其次要打破密切联系群众在现实贯彻中遭遇的制度化困局,将相关制度上升为法律,用制度构建督促党组织和党员用心倾听和努力回应民众的诉求。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幸福就要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艰苦奋斗的执政行为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力量源泉。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共产党人要始终明白,成功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几代乃至是几代共产党通过奋斗、砥砺前行的成果,我们要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在实践中传承精神,杜绝一切贪图享乐的行为,克己奉公、甘于奉献,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清正廉洁关乎政党的生死存亡,加强清正廉洁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培育廉洁执政的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更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形成压倒性态势的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响应。新时代清正廉洁的行为文化的培育工作需要多方发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场”。首先要发扬党员的自律精神,常怀律己之心,不随波逐流,混淆是非,使党性得到提升。其次通过不断完善党组织的廉政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以强力矫正干部的执政行为,净化党内风气。再次,就是加强群众监督,赋予群众更多的权力,拓宽群众的监督渠道,以无形的监督网,制约党员干部的执政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我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