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导权理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启示*

2018-02-12 01:59:51进,赵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领导权马克思主义思想

叶 进,赵 潜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之一,“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出现,为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新的指引策略。与其所处时代不同的是,在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夺取政权,而是如何牢牢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汇集中的场所,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肩负培养青年接班人的使命。意识形态斗争一刻也没停歇过,必须从思想上树立高度重视,我们绝不能放松和忽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斗争。尤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挑战,以及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思潮的涌入,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领导权、意识形态管理权、以及意识形态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可以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那里寻找借鉴。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产生的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此后,西欧众多国家工人阶级纷纷效仿采取革命运动,但最终,无一例外皆以失败告终。相反,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盛行并夺得了政权,面对这已情况,人们陷入了迷茫,为什么革命的胜利会在东方这样一个工业经济落后的国家,而拥有发达工业经济的欧洲,革命却频繁失败。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纷纷展开思索,葛兰西就是其中的原因探寻者之一。

他从文化层面深刻探讨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他指出东方国家相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比较薄弱,所以很难产生独立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西方很多国家恰恰相反,已经初步具备了完整的市民社会,并被资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所占领,为意识形态宣传配套了一系列的措施,“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得当”[1]大众受其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影响,使得革命力量遭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瓦解,因此革命运动很难成功。这也决定了二者革命的不同路径,拥有相对完善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配套措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市民社会中已经取得了文化领导权。此时若一味强行对其进行暴力革命,显然结果是难以成功或胜利无法持久的。必须要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发挥其主体的作用,采用阵地战的方式,逐步夺取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即占领市民社会这一关键场域。

二、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在巩固国家政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中具有极端重要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事关国之教育根本,对社会主义缺乏坚定信仰的接班人,不是真正的接班人,更是无法承担和胜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必须把意识形态教育当作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要面临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失范”现象,导致认同弱化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趋势。错综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念随踵而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充斥着社会。这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校园中集中体现为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公共意识淡薄,以及图书馆和自习室占座屡见不鲜,这也是一种不顾他人,自私主义的表现;旷课迟到形成经常性,纪律意识不够强;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使得语言暴力充斥在大学生周边。这些极大的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这些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控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为高校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管控能力敲响了警钟。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

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存在的那天起,二者之间的斗争就从未停歇过。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对中国采取了遏制和分化的战略,例如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我国主权,进行舆论攻击,片面和歪曲报道我国政治生活,进行形象丑化。同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盛行,他们把高校学生作为渗透的主要对象,以影视剧、书籍等文化产品为内容载体,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植入和渗透,大肆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妄图从根本上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理想信念。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高校必须给予极度的重视,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决不能出现问题,轻则社会动荡,重则亡党亡国。苏联的解体就是最深刻的教训,尽管苏联的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党在意识形态领导权上的放弃是解体最直接原因,所以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在高校的领导权,敢于同敌对分子作斗。

3.新媒体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它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互联网拓宽了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和阵地,加强了传播效度,但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使得敌对分子有机可乘,他们利用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领域,在网上散播负面信息,断章取义的解读事件,打着民主与自由幌子,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二是网上的信息参差不齐,面对如此庞大和复杂的数据信息,大学生的甄辨能力存在不足,负面信息的大肆传播,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利的,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三是海量的数据信息,使得高校意识形态管控难度增加,网络的虚拟性,让人们的言论不加限制,同时容易被不法分子煽动情绪,匿名性使得很难查找到相关责任人;四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网络的快捷性和丰富性,使得学生直接就可以从网上获得想要的答案,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这不同于传统的传道受业方式。

三、文化领导权理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启示

1.理论自信: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坚信是力行的重要保证,自信是成功之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也坚信它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丢了马克思主义就等于失去了立足之基,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数历史经验都说明了,意识形态出现问题,轻则社会动乱,重则亡党亡国,必须极度重视。同时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层不变的,一层不变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唯有同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扎根于中国大地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要坚持不懈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2.场域之争:占领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场域“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场域,还可以成为国家统治阶级的二次防护堡垒作用。葛兰西认为任何一个政党,想在政权上取得合法性的地位,除了必要的用暴力进行武力推翻旧统治者外,必须还要在思想上,在文化上取得民众的认可,取得“正统”地位,即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巩固和发展政权并取得长久发展。葛兰西认为,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连续失败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忽视了市民社会这个“不断变形,因而不可战胜的胶状物”[2]。在今天,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关键场域 “市民社会”主要体现在两大阵地:一是高校思政课堂主渠道教育阵地;二是高校网络新阵地。

高校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它可以直接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传授知识和交流,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老师凭借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经验、以及先进教学设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堂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践行教育,从而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学习知识的智库。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规避网络弊端,发挥正面作用是高校教育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首先,高校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网络新载体的作用,牢牢占领网络新阵地,净化网络负面环境,善用网络工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善用舆论引导力,放大正面信息空间,发挥导向功能,及时在课堂上回应重大社会问题,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再次,要培育党和人民的网络意见领袖,作为意见领袖,他们深刻影响着群体态度和群体行为,通过对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的解析与评价,对社会舆论进行重新解读引导。最后高校要提升校园网络的管控能力,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分析,防微杜渐。要敢于和善于在重大问题上发声、亮剑。

3.主体维度:“有机知识分子”

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谁领导”、“对谁”“如何做”。如何把无产阶级的思想传播给人民大众,占领意识形态领导权,使群众认同和接受,这需要一个专门“中介”,在社会领域中起到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他们是文化领导权的行使主体。同时“有机知识分子”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实践需求,“就会僵化为传统的知识分子”[3]。

在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有机知识分子”主要指三类人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党员。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者。要巩固和加强党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视,同时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这里不仅指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同时也包括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以及其他思政岗位的工作者。要大力培养专业的思政工作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提升专业化教学技能,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思政教育者要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把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同时思政教师是思想意识形态斗争领域中,代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的主体力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要敢于和勇于同西方敌对势力作斗争,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传播者。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前线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社会热点及学生的关注倾向,对学生心理、思想、生活等面的问题加以关心,给予及时引导。

高校学生党员。要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特点,一方面他们是高校的普通大学生,是受教育群体的一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组成人员。要大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是沟通普通学生与教师之间桥梁,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学生党员在生活中要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以实际行动让那些诋毁我国的敌对势力谣言不攻自破。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要密切联系普通同学,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做好榜样,带领他人共同进步。

4.策略维度:“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

与葛兰西时代不同的是,对于今天的我们,采取阵地战不是要逐步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是要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将阵地战演化为丰富的形式,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坚持和创新“理论灌输法”。“理论灌输法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4]它是我党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经验总结,尽管其也存在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它在发挥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列宁曾就“民主的自发性”提出批判,指出了理论灌输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今天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灌输法在意识形态教育上的重要功能,它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价值分析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人生理想信念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要大力培养互联网领域内的专业人才,将互联网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与教学。及时对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解,基于学生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动态调节课程内容,适时给予正面价值引导。“高校应该建立起三级舆情研判标准及应对机制,针对重大舆情、重要舆情和一般舆情制定出不同的应对机制”[5]捍卫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阵地的话语权,保证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攻守结合。一方面要站稳意识形态阵地,通过宣传和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抓好高校思政课堂主渠道。另一方面要敢于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四个伟大”,伟大斗争更是被列为“四个伟大”之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要进行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6]。同西方敌对势力作斗争、同国家分裂主义做斗争、同贪污腐败作斗争、同霸权主义做斗争。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5.价值维度:自觉认同

在葛兰西看来,政权的统治长久必须建立在政权的合法性,即民众的认同。只有积极的自觉认同才是让政党永葆生命力的方式,这要求政党要对民众进行长期的意识形态教化和宣传,使人们逐步认同并自觉接受新的政党统治及其文化意识形态。在当前,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必须做到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首先,自觉认同的前提是正确认知,为此要加强意识形态的认知教育,通过多种教学和实践方式让大学生真正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其科学性、时代性。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发挥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至“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自觉认同需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坚定马克思主义,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再次,自觉认同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当代表现为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后,要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把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这里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同时也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作用。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正处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重要基地,必须要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树立大学生意识形态自信观,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要积极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决不能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下松懈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主体作用,践行“伟大的斗争”。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文化领导权”的时代价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猜你喜欢
领导权马克思主义思想
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重温《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18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探析
学术论坛(2018年4期)2018-11-12 11: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