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蕊娟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讲到:“预知大道,必先为史”、“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足以显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所承载的文化之厚重。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形形色色的思潮影响,尤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甚,不少人看不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搞乱人心”的本质,被别有用心者牵着鼻子走;更有甚者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助长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为其摇旗呐喊。为此,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根源,戳穿这只“披着羊皮的狼”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以唯心史观作哲学基础,以迎合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为政治目标,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相勾结而兴起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滥觞于后现代理论所倡导的解构主义,主张将整体拆解成部分,沿袭“‘解构本体论的历史’为目标”的观点,将“摧毁或拆除传统观念结构的原则”演变成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颠覆传统观念的基本策略和技巧,不仅“用语言游戏揭示文本遮蔽的东西”,更是一种“误读”。这些观点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所用,披着“民主”、“自由”的外衣,打着“还原历史真相”、“深刻反省历史”、“重新评价历史”等幌子,解构历史事件,割裂历史联系,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图。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1]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对现实的歪曲写照。这一方面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坏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认知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另一方面因为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认知存在一种困境,即历史自身发展的客观性和人对历史的认知的主观性,这一矛盾贯穿于认知历史的全过程。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中,发生了就成为过去,即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维性特征,而在过去的历史事件中,由于认知的“缺席”,会导致还原历史过程中的主观主义,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打开了“重新解释历史”的缺口。
思潮,要成“潮”,“心理之感召”为必要条件,即思想的影响力。在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俘获大量的受众,形成一定规模的受众团体。历史虚无主义者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快车”,无所不用其极,抢占网络传播高地,瞄准处在思想最活跃、包容性最强的青少年群体,播种散叶,借机扩大其影响力。
在新时期新的条件下,面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兵把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涌动的趋势有所减弱,但并没有销声匿迹,他们转而进行更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的渗透,体现在思想内容和传播手段上。
其一,传播的思想观点更为隐蔽、碎片式传播特征较为突出。在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已成趋势的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者将其思想观点杂糅到各种文章报道、视频、音频中,披着各种理论的外衣,借助自媒体这一便捷工具,别有用心散布各种谣言,以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迷惑性、渗透性和腐蚀性,增加了对其防范难度。
其二,传播载体趋于多元化、受众扩大并趋于低龄化。在“互联网+”的时代条件下,网络通讯覆盖面广、领域泛、波及人群多,其中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力军的网民首当其冲。QQ、微信、微博、直播等即时社交平台成为信息交流的主渠道,尤其是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及社交平台的用户趋于低龄化态势。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利用社会思潮复杂这一社会条件,抓住青少年群体这一重要受众,摸清青少年思想最活跃、最敏感、最容易搅动的特点,“精巧”包装其传播内容,对青少年群体大肆输出其观点。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肆虐和蔓延,不仅搅乱人心,瓦解凝聚力,还使得意识形态领域及其混乱。他们与新自由主义思潮里应外合,将矛头对准中国近现代史和伟大历史人物、榜样标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讲史”、“说事”、“解文”、“论人”时,含沙射影、本末倒置,从历史材料的选择到论证再到呈现,捏造事实、无中生有,主观歪曲客观事实。偷梁换柱、断章取义、指鹿为马,都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惯用的伎俩。
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的重点对象,所谓“还原历史真相”、“重写历史”、“重新评价历史”都是他们的幌子,或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历史事实,沉溺于历史现象,妄评历史,为其观点佐证;或以细节片段概括全局,从而割裂历史发展规律,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淖。
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2]364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这种“儿戏”玩弄于股掌之间。首先是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各种革命的否定,将历史的整体性割裂开来,单就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革命,否定其价值和历史意义,认为正是这些革命才造成了极大的“内耗”,才使得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其次是对于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否定,所谓共产党在革命战术中“游而不击”、“建设大后方安乐窝”等为噱头,诋毁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否定党在战争中的历史功绩,进一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试图摧毁党的领导地位。还有人咬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冒进错误不放,将自然灾害夸大为领导人的错误指导而造成的人为经济困难,歪曲解读“文革”,否定党的合理性。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对于中国选择的道路的抨击,从未停止,认为这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挂羊头,卖狗肉”,从方向到政策都是“与共产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的,结果必定会滑向资本主义的深渊……”这些言论,从横向上看,割裂政治、经济、文化与所处社会环境的联系,机械地解读历史事件;从纵向看,割裂历史的整体性,企图颠覆我们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从而否定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瓦解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信任。
通过以上事实,不难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披着理论外衣,在意识形态领域继续阶级斗争的政治思潮,最终目的是要颠覆中国的政权,实现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人类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在一维时间上的存在。前面已经说过,认知历史存在困境,即历史自身发展的客观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事件认识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历史事件分两种,一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是绝对不变的,具有客观性;另一种是保存在记忆中的历史事件,它会随着知识面的拓展、阅历的丰富而发生变化,这类历史事件具有主观性,且不说历史是否“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前代史,大多源于史料记载。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在撰写的过程中,客观成分定会减弱,长此以往,累计下来的历史事件,就有不少真相被主观主义抹杀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指鹿为马往往也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这便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无中生有的由头,他们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否认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存在,将历史学与文学相提并论,认为历史“仅仅是一种话语”,客观存在的历史只是“历史学家主观的构建物”,“史学不可能还原历史,史学家建构的过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只是用话语组成的文本”,因而对历史事件歪曲解构。
历史虚无主义者用“解构”手段,将整体统一的历史事件进行解剖,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新的逻辑加工,为其所用,并以“解密”、“爆料”、“真相”等字眼博人眼球,扩大影响。部分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和网络“大V”,通过篡改历史事件的言行讽刺历史,发泄个人情绪,如轰动一时的“毕福剑‘智取威虎山’事件”、微博“大V”因言辞不当而被封号;质疑屈原中国籍事件;还有围绕“狼牙山五壮士”名誉的侵害的诉讼事件;另有部分如《“文革”中毛泽东的意图解密》、《“伟人的斗争”——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恩怨情仇》、《江青口中的“阶级斗争”实质》等文章,截取人物传记中的只言片语,主观放大伟人的某一话语或行为,企图颠覆人们对已经定论的历史事件的认知。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则发生质变,从否定历史事件到否定历史阶段,甚至否定整个历史。至此,就达到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真实目的——在意识形态这汪清泉中,投入石子,激起千层浪,混淆视听,留给民众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史料,干扰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文艺创作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大潮中存在着“迷失方向、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3]。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握好方向,提升创作使命感,深深扎根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不可否认,在文艺生态总体向好的环境下,仍有不少居心叵测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呐喊着文艺作品“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借助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传播其观点主张。如纪录片《大国崛起》,乍一看是西方九个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经济,从贫弱走向富强,极具鼓励借鉴意义。但深入挖掘归纳就会发现,作者极力鼓吹科技,将富强原因归结于科技创新,弱化意识形态,夸大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化历史,推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果我们不加鉴别而为我所用,定会“水土不服”;大型政论纪录片《河殇》指出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衰落了”,必须“补充新的文明因子”,黄河造就的“黄色文明”最终要汇集到西方“蓝色文明”中去,“虚无”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走向共和》这部纪录片为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颠倒黑白;《告别革命》中对革命极尽诋毁,“一急就想革命,革命是一种最激进的办法”[4]74,“革命就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4]68;长篇小说《软埋》,对土地改革进行恶意抨击,为地主阶级摇旗呐喊……
评价人物,本来就会不可避免地夹杂主观倾向,尤其是对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民族英雄的评价更莫衷一是。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脊梁,习近平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历史虚无主义者将历史事件和处在事件中的人物割裂开来,单就某一件事件对其调侃戏弄、指手画脚,以此搬弄是非,贬损英雄人物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戳中华民族的“脊梁骨”,瓦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使英雄人物“流血又流泪”。
历史虚无主义者基于自身的主观目的,对于在抗战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英雄人物,极力贬损歪曲,如在网络上流传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有违人的生理规律”、“黄继光以血肉之躯挡子弹不符合物理学知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因为找不到支撑物”等,用所谓的“科学”、“常识”曲解史实,颠覆中华儿女用血肉铸就的历史。另一方面,颠倒黑白。“好人不好,坏人不坏”,伟大“国父”孙中山被歪曲成”民族罪人”,因为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腥风血雨的革命断头路”;林则徐销毁鸦片就是中国陷于长期战争的导火索;袁世凯、慈禧等人“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英雄”;秦桧的行为是“为民除害”。尤其要值得注意的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党的重要领导人物的诋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通过所谓的“内斗”来攻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性质之恶劣已经危及领导人的合法性,其真正目的是否定民族英雄,否定领导人的合法性,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们筚路蓝缕的艰辛道路。
习近平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视历史的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5]693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论人”时,其手段伎俩绝不仅仅限于以上这些,所以,我们要用科学思维、历史思维武装头脑,擦亮慧眼,该亮剑时绝不退缩,该出手时就出手,捍卫我们的民族英雄,莫让他们“流血又流泪”。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必定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以更加隐秘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但要敢于亮剑,积极应战,而且应该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最终撕下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羊皮”,显示隐藏的“狼貌”,使其成为过街老鼠,无处可藏、无处可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41,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沐浴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阳光下。首先,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要修,而且必须修好”[7]。其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层层落实责任,相关负责人要“在其位,谋其政”“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健全问责制度,以问责倒逼落实,切实守护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全党必须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另一方面要发挥各方统筹作用,广开渠道,打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组合拳”。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战略眼光,筑牢思想防线,提高警惕。”[8]再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空气。“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4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从严治党,将培育践行与传承弘扬紧密结合,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唱响时代主旋律,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在各种唯心主义理论影响下所构建起来的“理想国”、“乌托邦”,他们脱离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形,基于主观需要,任意解读、虚构、歪曲、否定历史,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没有任何根据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实则外强中干,是实实在在的“纸老虎”,经不起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检验。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老老实实学”、“原原本本学”要“学好历史”、“尊重历史”,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要学理念,有“史识、史才、史德”,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批判的武器”武装头脑,为认识、研究历史提供思路和方法,进而为历史认识通向真理认识构架起桥梁。另一方面,学习掌握国史党史的基本史实,保持清醒的认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史以明智”,“知古鉴今”、“论从史出”,深刻认识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规律,对我们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筑牢思想的防线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占据人们生活的半壁江山,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我国正处于互联网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不容小觑。网络安全对国家的众多领域的影响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紧迫性,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搞乱一个社会,往往先从宣传思想阵地打开缺口。宣传思想的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占领”[9]。苏共巨变就是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酿成解体的恶果,苏共解体后,中国便成为西方“和平演变”的“靶心”。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我国对网络阵地的占领不充分和监管漏洞,趁虚而入,布下舆论陷阱,大肆渗透其观点,造成价值观混乱。所以,要重拳出击,坚决抢占对网络平台的舆论高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充满网络空间,让各种“非马、反马”思想无处施展,无处藏匿。
习近平强调:“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0]。相关部门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对传播内容进行多层筛选,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与整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度和辐射范围,净化网络生态,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传播好“中国故事”,越来越成为展现我国文化自信、增强“软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时代,文艺作品必须坚持正确积极的创作导向,根植中华大地,以群众为营养源。“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6]43,写实写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讲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和理论逻辑,消除国际国内的种种误解。学校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场所,课堂是传播的主渠道,要求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一平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创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拓展历史教育的渠道,多组织学生参加革命圣地、举办“红色故事会”、组织宣讲团讲解历史、开展重大纪念日集体悼念活动等,调动各方社会力量扩大“红色故事”的传播影响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教育的最初场所。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塑造良好家风,并以身作则。从娃娃抓起,节假日出行可以多选择革命圣地、红色旅游基地,将“红色故事”融入日常生活,使孩子从小树立崇拜英雄、热爱祖国的意识,不给历史虚无主义者任何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