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价值指向解读*

2018-02-12 01:59:51葛宇宁程慕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正义资本主义马克思

葛宇宁,程慕青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谈论一种正义观,我们首先需要明了这种正义观的核心价值指向或者核心价值观念,也即在它看来什么是正义的,正义是指什么。通过对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正义观和其它正义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核心指向发生了变化,它服务于人的发展,是围绕着人的解放来进行定义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正义的根本价值指向。也即在马克思看来,正义就应该是社会正义,是对一种社会的“品德”评价,即这种社会是否是正义的。正义的社会就是在社会的制度安排上、社会资源的分配上主要是依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进行的,只有那些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反之就具有非正义性。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定理解、对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的阐释、对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目的的正义批判中都彰显出这一核心价值指向。

一、正义是社会的德性

对于正义与社会的关系,罗尔斯在其《正义论》的开篇就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在他看来:“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3思想和真理相伴而生,思想是追求真理、表达真理的,真理就是思想的价值所在。不承载真理的所谓“思想”,完全就是一堆废话,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没有价值。对于不真实的理论,我们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在罗尔斯看来,社会和正义的关系也是如此,社会的制度建构无论多么有效,只要它们不是正义的,违背了正义的原则性要求,“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3]。

因此,我们可以说,真理是思想的德性和优良品质,而正义就是社会的德性和优良品质。但这不意味着人们的真理观念是永恒不变的,或者说不同的理论会认同同一真理观念。思想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它受到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相对独立性。按照马克思的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152就目前思想理论界来说,就流行着符合论的真理观、融贯论的真理观和实用论的真理观。正义观念也是一样,不同的社会时代,人们的正义观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古希腊哲学中,正义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身份从事相应的职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如此界定正义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组成城邦的不同阶层是由不同材质构成的,统治者的材质是黄金,辅助者(军人、护国者)的材质是白银,农民和其他技工的材质主要是铁和铜,由于材质不同,不同的阶层具有不同的天性和能力,社会要做的就是给每一个人安排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3]154更明确地说:“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3]154最正义的国家和社会就是各安天分,社会根据他的材质(出身、阶层、身份)分配给其职务,统治者去治理国家、军人去保卫国家、农民去种地、技工去做工。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正义是为政的准绳,是社会共同体维系存在的基础。[4]亚里士多德在正义问题上正式确立了“应得正义”观,所谓正义就是社会给予一个人他所应该得到的东西。当然具体到雅典城邦来讲,亚里士多德承袭的是他的老师柏拉图的阶层应得理论。在亚氏看来,不同的阶层,其德性不同,不同德性的人从社会中得到的职位、权利、资源就应该不同。

马克思正义观也把正义视为社会的德性,但它对正义社会或社会正义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建构,这种正义观是独特的,超越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追求是实现共产主义,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设定的真正正义的社会,是实现了正义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德性就应该是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指向,那么共产主义的德性是什么?这从《共产党宣言》中就可以明确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完共产主义原理之后,便认真总结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在恩格斯晚年,他的友人朱泽培·卡内帕希望他能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下未来共产主义的根本精神特征,恩格斯就认为只有这句话才能真切概括出共产主义的德性。[6]同样,马克思在其代表作《资本论》中,也再次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7]683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为人而存在的,社会正义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即人的解放。当然,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社会正义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着的,不同阶段的社会正义各有其历史合理性。马克思的正义主要是指向未来社会的,也即它指出未来社会正义的根本建构原则或者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理想,未来社会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原则和最根本的价值指向。

二、从马克思关于人类史前时期的论断看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指向

既然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建构原则的,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反驳资产阶级理论家所提出的现代社会终结论,其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意志和目的的实现,它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终结,资本主义社会将是永恒的、不变的,是人类最后的社会形态。针对这一点,马克思反而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人类社会的开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进入真正人类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

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现代社会终结论体现在多个方面和领域,从经济学到哲学,再到政治学领域都存在这么一种理论。

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又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因为它除了关注生产效率外,还关注社会分配问题),它开创于17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真正现代经济科学的开始,也即真正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科学理论是从古典经济学开始的。虽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英法两国,但它真正成就于英国,英国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其最大的成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也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理论的基础,至今依然。后来的各种经济学流派都和英国古典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其“开枝散叶”的结果。也正因为其伟大的意义和成就,它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虽然英国古典经济学成就巨大,意义非凡,但其却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它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然合理,符合自然的安排,能带来生产的最大效率,迅速增加社会财富,因此,它将会是永恒的,人类不会再有新的社会生产形式。其实,这种观点几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贯观点,在重商主义那里就已经出现萌芽。在重商主义看来,生产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生产方式就是人为的;另外一种是自然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7]99当然,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观念不可能站在一个完全客观的、中立的立场上来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尤其是在利己主义观念的主导下。[2]417

稍晚于古典经济学出现的德国古典哲学在现代社会终结论上完成了哲学层面的论证,也即从哲学层面论证了现代社会的终结。在康德哲学看来,看似杂乱无章、相互冲突的历史背后,有着一定的目的,如果我们不给历史找到一个目的,人类的历史就会让人绝望,我们无法接受一场漫无目的的旅程。既然人是有理性的,并且这种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就需要目的存在。因为在康德看来,全能的造物主不需要设置一个目的,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现实的,没有理性的动物也不需要目的,它们出于本能而活着。因此康德断定:“被创造出来的人虽则其行程没有自己的计划,但却可能有一部服从某种确定的自然计划的历史。”[8]在康德看来,这种目的就是至善,至善就是人类历史的目的。也有学者认为康德为历史设定的终点是实现人类自由。[9]65但康德并没有明确提出历史终结于现代社会,晚年的康德还提出了新世界的构想,这种新世界是“世界公民的结合”、“国家共同体”。

但是,更具有现实主义的黑格尔哲学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浪漫”在历史的目的中被抹去。他在《历史哲学》中,把“绝对理念的计划”安排到现代社会来实现。绝对理念是精神的,而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只要自由得以实现,历史就需要终结,而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由。[10]按照黑格尔“解读”出来的绝对理念的历史安排,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一样,也会经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少年时期是由东方世界来“代表”的,少年主要处于“自然的质朴”状态,还不太能“觉解”自由的所在。青年时期的“代表”是古希腊世界,在青年人那里,道德的东西和主观的意志开始结合,人类开始有了自由,但这种自由过于主观,感性成分过多,不稳定。中年时期是由“古罗马世界”代表的,其特点是“普遍的抽象性”,否定感性,走向理性,但古罗马的理性过于抽象,是一种形式化的普遍性。最后是日耳曼世界,这是世界历史的老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一切人都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所以一切人都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成熟的,正如儒家所讲的人生七十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黑格尔那里,日耳曼精神开启的正是现代社会。

是司机。司机被拎着手枪、闭住眼睛,头仰靠在沙发上的何良诸震慑住了。司机弓身,点然香烟,吸一口,没有作声。刚才,在外面等得不耐烦,火气直窜,才闯进来的。司机火全消了,何良诸遇到啥坎了?

在政治理论上鼓吹现代社会终结论的最著名的学者是福山,他有一部著作就叫《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在书中他提出:“如果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出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自己这个现实的世界,或者未来世界没有以一种明显的方式来体现对当今秩序的彻底改善,我们就应该承认历史本身已经走到了尽头。”[9]58这个历史尽头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福山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类所企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因此,“在当今世界上,我们却难以想象出一个从根本上比我们这个世界更好的世界,或一种不以民主主义和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未来。”[9]52

福山的现代社会终结论或者说历史终结论的背景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一种思潮能够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基于此,以福山等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政治方式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而在意识形态上来瓦解共产主义运动,企图不战而胜,实现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化。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崛起却让福山等学者始料未及,也在实践上直接否定了其历史终结论,昭示了该理论的荒谬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切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者,更是现代社会终结论命运的判决者。在社会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否定一切历史宿命论,在其看来,历史发展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运动的支配,历史发展没有其内在的目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发展不会停止,历史的发展不会终结。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走向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的进程中的暂时阶段。”[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身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肯定是反历史终结论的,一切历史终结论都是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对立的。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7]22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不但不是人类社会的终结,甚至它都算不上真正人类社会的开始,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具有很多片面性、局限性,在这段人类的异化史中,人的发展是畸形的。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作为人而存在,摆脱被物所奴役的状态。真正的人开始于共产主义社会,那么真正的人类社会也只能开始于共产主义社会。[12]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相关论述。

三、 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看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指向

做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未来社会正义的核心追求就是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断的另外一个重要理论论据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论述和阐释。他把人的发展历程化为三个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自由个性阶段。[15]107-108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采取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既为我们展现了过去人类发展状态的实质,又揭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应有逻辑。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第一阶段的说明,就是根据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状况作出的,在传统社会下,人的发展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个体不独立,或者没有真正意义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被牢固地束缚于传统共同体之下,人身依附、人身支配是其主要的存在形式。马克思说,在传统社会下,个人“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15]25。

在原始社会下,由于生产力的极端落后,个体不具有独立的可能性,只能依附共同体(氏族、部落等)才能够存活,个体必须严格服从共同体的支配,否则其就难以存活,共同体本身也可能面临着解体、被消灭的危险,那时个体被共同体驱逐出来,就等于宣布了个体的死亡。在奴隶社会下,奴隶依附于奴隶主,小奴隶主依附于大奴隶主,最高奴隶主依附于其所在的家族和“天”(因为他受命于天)。在封建社会下,也基本差不多,一层一层的依附。按照黑格尔的理解,在传统社会下,个体就是共同体千秋大业的“工具”和“祭品”,为了共同体的存活,为了种的延续,个体只能绝对服从和牺牲。

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宣布了人身依附关系的解体,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失去了存在基础。资产阶级理论的启蒙宣言都主张每一个人生而是自由平等的,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还是美国独立战争中起草的《独立宣言》,都宣称:个体的人身自由平等是与生俱来的、天经地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即天赋人权。虽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不这样做,就不会有大量的可供雇佣的劳动力出现,但它的进步意义也是巨大的。

不过,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是形式上的,或者确切地说,主要是人身的独立和自由,还不够全面,人的发展还面临其他的束缚和限制,这就是物的逻辑、资本的逻辑。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现代社会,“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关系。”[15]106“这种互相依赖,表现在不断交换的必要性上和作为全面中介的交换价值上”,“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15]106-107。也就是说,资本的逻辑, 资本本身成为人之上的主宰,它可以购买劳动力,统治劳动力,它也是资本家的“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的自我繁殖,资本的无限增殖成为根本的逻辑,无论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受这一逻辑的支配,都服务于这一逻辑。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人的“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在马克思看来,真正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是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解决不了,人类的希望在于未来。这是马克思基于历史的考察和逻辑的推理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也是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指向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次昭示,因为未来应该是这样的,正义就是应然的一种追求。未来应该是这样的,现实还不是这样,我们才会把其视为正义追求的指向和目标。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的生存意志,财富的增殖都不再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的发展完全服务于人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特征。[16]这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与其它社会形态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个充分彰显人的自由个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时代,我们的发展将摆脱过去的片面的、局限的状态。

四、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目的的批判看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指向

对一种理论的批判往往就是另一种理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了使自己的理论与被批判的理论区别开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理论的批判正是为了彰显自己正义理论的追求,因此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知悉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追求。比如对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目的的批判就是如此。

人类的生产,从逻辑上讲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即需要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目的完全是异化的,生产多少,生产什么,一切都是为了财富自身的增殖。马克思说:“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15]479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商品经济生产,而且是商品生产最完备、最高级的形式和阶段,商品的本质是交换,一切都是为了交换,为了商品的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能交换出去的东西才有价值,不能交换出去的就没有价值。

既然人的需要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工人的需要就不会被这种生产所考虑,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只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工具,是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因此,纵观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虽然资本主义的财富生产每过若干年都会翻一番,但是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依然十分有限,被限制在一个非常低的限度内。马克思曾经非常痛心地对此评价说:“在一种不是物质财富为工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为现有价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产方式,事情也不可能是别的样子。”[17]

既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目的是非正义的,这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人的需要,不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正义的财富生产就应该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财富生产服务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的建构,将来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应该是马克思所寻找和追求的正义旨归。

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解释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指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普照光”,全面影响着马克思的思想,全部马克思思想也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那么什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范畴?

首先,从“人”来看。马克思设定的人具有类的意义与个体的意义。马克思所追求的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某一个国家的人的解放和发展,而是追求整个人类的解放和发展,一个种的发展不等于类的发展,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的,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具有伟大的情怀。但是类的解放又要落实到个体上,马克思正义思想中的人是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个人,不是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定是每一个从事实践的、生活于一定的具体社会条件下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类和个体在这里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是全面发展。所谓全面的发展,是与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是摆脱片面的局限的发展状态。全面的发展可以分解为三层意思,其一,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马克思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8]。这实际上说,一个人的发展程度与他对社会关系的参与程度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参与普遍的交往,能够全面占有社会关系,才是全面发展的,那些总是被排斥在社会关系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全面发展的。其二,各种能力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能够有条件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把自己的各种能力展示出来,锻炼出来,有机会培育出来。其三,全面个性。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个性大于共性,个性包含共性。一个人的个性越多,他就越丰富,越能确立其独立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和丰富性,共产主义社会又被马克思描述为“自由个性社会”,也充分证明马克思对个性的人的重视。

再次,是自由发展。也即发展是自由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的。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一种梦想,这种梦想在传统社会下没有实现的条件。对照传统社会,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要摆脱两个限制:其一,摆脱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过去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注定着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一生只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来满足整个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大多数人受到这种客观性的限制,终其一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从事政治管理、文化艺术创造等的才能,发展不自由。其二,摆脱不合理社会关系的限制。在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下,很多人也没有自己的发展机会,一些社会关系有形地限制着人的发展,比如印度的种族制度,许多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发展命运。还有一些社会关系无形地限制着人的发展,比如阶层固化的社会,出生的阶层不一样,终生发展的命运的改变几率很低,不能够自由发展。

最后,是充分发展。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隐含着充分发展的意思。充分发展是对应不充分发展的,是一种对发展程度的要求。一个人发展自身的天赋和才能要达到充分的程度,也就是社会要为其提供条件,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才华。虽然一个人的很多方面都发展了,但不充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发展,也不符合人的发展本性的要求。

猜你喜欢
正义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0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