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珍 王可可
(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西萍乡 337000)
精准扶贫是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高效率地助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1]。其最基本的定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2]。“十三五”时期是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全承相对产业扶贫的涵义进行了概述[3]。谢树连阐述了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基本内涵[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是主要分布在农村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因此,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要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上下功夫,通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贫困人口获取实用技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应注意以下问题。
我国传统的救济式“输血”扶贫,满足了贫困人口一时的现实需求,暂时缓解了生存危机,这对丧失劳动力的人与特困人口来说,确实重要,但却使大多数非特贫困人群产生了依赖心理。贫困人口处于无偿得到状态,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和调动,反而形成了懒惰依赖思想。这与“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的道理相似。如果政府持续供给“免费的午餐”,被救济者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被供给了免费救济,他可能会觉得只给了沧海一粟。如果政府不再救济,可能还会引起埋怨情绪。有些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不愿摘掉贫困的帽子的原因有很多,但难免与“免费赠送,不要白不要”有关系。近年来,我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扶贫的资金。部分人会认为政府有钱,“公家的钱不拿白不拿”,不劳而获的心态会产生。针对“漫灌式”扶贫模式出现的问题,创新扶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更具有现实意义。要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激发贫困户为自己创造财富,为自己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理念,不断激起他们的奋斗意识和欲望,树立其脱贫信心。
产业精准扶贫更加注重“造血”功能,不仅要消除贫困、遏制返贫,还要让人们靠自己的能力奋斗而富起来。产业扶贫不是给贫困人口分发物资、生活补贴即可,而是要带给贫困人口有较稳定长久的收入来源。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教给他得到这种东西的方法。通过传授贫困人群“钓鱼的技巧”,他们学会了“钓鱼的方法”,就有钓鱼的本领,获得长久生存技能。针对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应通过技术培训、传授实用技术来提升收入,力争“一户一业”,家家有生存的“技能”。贫困人口掌握了实用技术,就掌握了脱贫谋生方法。产前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调整适合当地的种养模式,合理地规划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政府部门向帮扶的贫困户免费赠送鸡、鸭、鱼和猪等优质种苗和优质种子等生产资料。同时,应更加重视种养专业技术的培训,产中及时跟踪农业生产进展,提供免费技术咨询服务。产后是最重要的环节,发挥“互联网+”、订单农业、农业品牌的优势作用,找准市场销售或直接供货给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避免产品滞销而带来亏损。将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培养科技型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作为打造“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通过种养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服务上、解决就业上的“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户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自动摘帽。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科技兴农推动精准脱贫,表现为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扶贫中对接。袁隆平曾说过,粮食要想高产,不仅要有良种、良田,还要有良法(方法)和良人(种植人员)。科技成果创造“良种”,农技推广传播“良法”,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打造“高标准农田”,创造良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良人”。农技推广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将极大提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运用率。政府部门应引导科研、农技推广单位、农业技校和田间学校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健全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市、县(区)、乡(镇)三级推广机构数呈合理的金字塔结构。建立农技推广专家和农业技术指导员队伍,通过农业项目实施、抓点示范、“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贫困户”的模式,对科技示范户和贫困户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观摩交流、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带动,发挥邻里优势,将长期帮扶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及就业机会。
如何将农业成果“走出去”与“引进来”有力结合?农业科技成果不仅要做好“走出去”,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地区的有利的成果,结合本地实际,“去之糟粕,取之精华”,使之真正在本土开花结果,并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优势,加以应用提升。支持贫困人口以土地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吸引企业、银行和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加快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互联网+现代农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一定是要一加一大于二,关键是要有创新。互联网+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新机遇,形成了新业态,促进农业新格局,提升了创新力[5,6]。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往往生产周期长、收益见效较慢、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尤其对于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缺乏吸引力。但是,偏远的贫困地区通常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比如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条件优越、特色丰富的农副产品。充分利用独特优势,加强交通物流、招商引资,加大优势特色农业开发利用。通过旅游观光,带动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贫困户巧打绿色生态牌、科技支撑牌,引导农业特色产业朝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和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同时,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有针对性地出台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人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大户带动贫困户、自主创业等途径,提高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分配和经营收益,带领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