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方方 徐怀德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咸阳 712100;2.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食品药品监督局,陕西榆林 719000)
红枣,又名大枣、枣子等,是鼠李科枣属植物,枣树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之一。陕西省榆林市已有3 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也是枣树的原产地之一。榆林市红枣主栽区包括府古、神木、佳县、吴堡、绥德、米脂和清涧等县,枣栽培区片带相连,属于黄河晋陕峡谷红枣产业带的一部分。
1.1 红枣栽培面积与产量 榆林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榆林市枣树栽培从清涧至府谷的黄河沿岸,形成了一条南北长347.5 km、东西宽约10.0 km的红枣林带。2017年,榆林市红枣种植面积11.33万hm2(挂果面积9.00万hm2),占到全国的10%和陕西省的75%,约有70万人口从事红枣产业,枣农人均种植枣树约0.13 hm2,年产鲜枣达55万t,年产干枣达40万t,年加工红枣占总量的30%,年产值20亿元,是全国五大集中连片优质红枣主产区之一。
1.2 红枣栽培品种 榆林市红枣产业带栽培利用的枣树品种大约有60种,其中用于鲜食、制干、兼用和精深加工的红枣品种约有49个,红枣资源异常丰富。目前,比较优良的品种有用于制干的方木枣、中阳木枣、赞皇大枣、团枣,兼用品种骏枣、晋枣,鲜食品种脆枣、梨枣等。
1.3 红枣生产与加工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红枣加工品以干制枣为主,占红枣总量的75%以上,其次为蜜枣,占15%~20%。另外,还有脆枣、芝麻枣等粗加工制品,产品附加值低。在干制枣中,残次枣数量占到15%~20%,红枣醋、红枣饮料及枣糕等深加工产品也在逐渐上市。
2.1 栽培品种结构不合理 榆林市红枣品种选育工作落后于生产和市场需求,从整体来看,品种杂劣,主栽品种仍为传统品种,而且良莠不齐。干制品种比例偏大,鲜食品种比例较小,用于精深加工的品种严重缺乏,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新老品种混杂种植,未形成规模化效应,经济效益不高。
2.2 枣园建设与管理粗放 近年来,榆林市红枣种植面积增加较快,但大部分枣林密度稠、树体高、树枝密,加之受旱地枣林较多、劳力外出、分散经营等因素影响,榆林市红枣多数处于粗放管理状态。栽培与管理技术粗放,未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田间管理制度,红枣产业呈现“放任自流、听天由命”的带病发展态势。
2.3 红枣加工能力落后 一是大型企业少,至今没有推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二是加工规模较小,设备简单落后,导致加工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包装档次低;三是鲜食枣贮藏设施落后,缺乏大规模高效鲜枣加工技术与专用前处理设备。
3.1 加强新品种选育推广及枣园管理 加强对七月鲜等优良品种的推广,尽快形成规模化栽培;针对近几年阴雨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在枣园安装防雨棚,减少阴雨天气对枣产量的影响;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在部分县区建立新型矮化密植丰产枣示范园,大力推广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形成示范性效应;每年安排改造一定面积的管理水平较差的低产枣园,从栽培、修剪、拉枝、除草、施肥和防虫等技术措施入手,促进枣园丰产丰收。
3.2 加强红枣新产品的开发研究 近几年,国际间红枣制品的贸易量在不断增加,对红枣制品的质量要求也在近一步提高。为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红枣的保健性能,就必须对榆林市红枣的传统加工模式进行改进,变粗放式的低级产品生产方式为高级精品加工方式,提高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促进榆林市红枣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研究红枣深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研发和熟化功能性、保健性红枣深加工产品,已成为促进红枣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
为改善精深加工落后的这种状况,将榆林市红枣产业做大做强,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首先,加大对现有红枣企业的扶持,使其尽快发展壮大,引进若干大型红枣企业,如河南好想你枣业集团、山西天骄集团、山东裕华集团和河北沧州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型红枣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和品牌效应;其次,加大科研投入,通过与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积极鼓励开发新的加工产品,如红枣饮料、红枣醒酒饮料、红枣多糖冲剂、多糖复合含片、红枣酵素饮品、红枣酵素冲剂和红枣膳食纤维食品、功能性口服液等,提高红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红枣产品的内在品质。
3.3 创新营销模式 在巩固原有销售渠道的同时,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将榆林市红枣文化传播出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利用,积极推进电商营销活动,鼓励相关红枣生产加工企业利用网络平台、网站,积极进行红枣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