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梅
摘要:文章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之初引用来表明自己执政态度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生发开来,结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例,对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为;中国梦
一、导论
习近平执政之初,在一次接受中外媒体记者联合采访时曾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习近平在答记者问中鲜明表达了他治理国家的态度——“治大国若烹小鲜”。而回顾过去五年来我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印证了这段话所言无虚。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古语背后多有着著名典故。夏桀无道,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伊尹见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很受启发,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最后等到夏桀无法调动诸侯军队时一举将其灭掉[1]。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著作,而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就是无为。无为即自然,演化有三:无为无所不为,有为有所不为,不争自有成。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并在第三章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
治理大国就像做一盘小鱼一样,不能煮得太咸,也不能煮得太淡,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不要随意翻动,火候也要适当。这种烹调无疑是对“掌勺者”专业能力的巨大挑战,习近平说来举重若轻,还带着几分乐在其中的意味。大智者的自信与乐观,其实是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最核心的就是借鉴和吸收了老子“无为而为”智慧的精髓。
二、大智者对“无为而为”智慧的继承和借鉴
(一)“无为无所不为”与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观
老子当时是在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民不聊生的情形下,提出了无为思想。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无为”不是完全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乱为、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为无所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这里的“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办事要顺应自然,有选择地去作为,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在老子看来,世间大道运行,都自有其章法和规律,具体到治国理政方面,就是要将主动权交给人民,多體察民心民意,而不是领导者拍脑袋决策、凭感觉折腾,政令频出,朝令夕改。习近平在答记者问时所提及的“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与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实为同源之水。
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的民生工作成就时写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2]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而治的管理论点既是立身处事的观点,也是治国理政的要义。事实也证明,我们国家的治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仍然也必须是第一要义。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服务型政府
《孟子·离娄》有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3]孟子虽然是儒家,但他是一位先秦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这句中就体现有老子辩证思想的精髓。无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为。只有在有所不为时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指导人做事要有选择。
老子向往的社会状态,是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一切能够顺乎自然地进行。统治者一旦不惜破坏原本自然和谐的状态而强“为”,如催逼苛重税赋,或是发动吞并战争,就只会使百姓遭殃,社会动荡。因此,“无为”是不妄为。统治者就应当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在这样社会安宁、人民闲适的环境下,人民群众自然就能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就国家层面来讲,“无为”要求的更应是统治者的无偿奉献和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的领导者们对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也越发深刻和科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就曾指出:“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4]简政与放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有所为”,通过精简机构、厉行节俭,切实减轻人民负担,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后者是“有所不为”,即减少对各行各业的干预、束缚,使其自由发展,不受阻碍,并以法制予以保障。李克强曾说:“‘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利当计天下利,要让利于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释放。以舍小利成大义、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5]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而不强加妄为,不行政干预,看似什么也没做,其实已经做了一切。
十九大报告这样总结和评价五年来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也必将催生出一个职能日益科学、结构日益优化、作风日益廉洁高效、人民日益放心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三)“不争自有成”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道德经》上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不争”是美好“水德”的一个品质。这里的“不争”,一是指水的无私,水利养滋润万物却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二是指水的与世无争,不仅是和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不争,世间一切,它全都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这其中蕴含着朴素的民主思想萌芽,那就是人民应当像水滴汇聚成流一样,走向真正的民主化并实现团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便实现了“不争自有成”的道理。这里面对治国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见素抱朴,不自矜自贵,要谦柔立身,这是一种民主平等的要求。
治国者自身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及对百姓的行为效应,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了“人生出彩”,这次,他是专门说给青年人听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
“烹大鱼”只需盯着一条大鱼即可,“烹小鲜”则必须照顾到众多的小鱼才行。“治大国若烹小鲜”后面紧接着的一句话是“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德交归焉”。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宝贵的平等意识,他提倡执政者应该“泽披所有的生民”,反对在一个国家内部搞地域特权甚至地方歧视。机会不平等将造成系列不公平,并带来权力贫困、资源垄断等恶劣的社会效应,而这正是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在平等社会状态之下,人民才会如水中的水滴,和谐融洽、共荣共生,只有这样人民所憧憬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才會到来。
“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公平地让每一个人地享受到,不能紧紧是个别人获得暴利的机会”,明白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正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所阐述的“中国梦”。
三、结语
习近平在他的治国理政中所体现出的卓越的中国智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他多年积淀的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习近平本人非常重视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多次强调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既可以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并积极付诸实践。
(一)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习近平指出要努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深沉的历史积淀、博大的文化精神、高远的思想境界可以为今天中国的软实力“添瓦”“争分”。习近平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的集体学习中曾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中,习近平注重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和历史经验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目前已付诸实施,并且成为深受发展中国家欢迎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十九大报告中更是首次提出了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构想。从思想文化渊源上审视,这些战略和构想都不仅借鉴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进取、合作、共赢的积极精神和历史上对外经济交往的经验,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讲的和谐精神。
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主要的哲学观,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源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无尽的思想宝藏,执政者有必要也有义务将其中像老子的“无为而为”思想这样的对今天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精髓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多智慧支撑。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高文方译.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7.
[3]孟子.孟子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6.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
[5]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