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昌+蒙秀荣+潘光奇+梁桂东+刘朝安
摘要:【目的】为创新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对南宁及周边区域所处的现代农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南宁市打造起点高、连片、上规模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都市观光农业园+农业博览会的新综合体即“都市型农业高新区是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结论】“农业高新技术是最先进的农业形态之一,南宁市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南宁;都市农业;农业高新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7)02-0049-04
南宁是广西首府,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201年全市的GDP达到341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639亿元。伴随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日渐兴起[1],在当前广西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改变的背景下,南宁市农业的地位、价值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地位日益重要,隐形价值不断显现,已建成的现代农业园(核心示范园)区在类型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从首府城乡统筹全局的角度,跳出农业看农业,思考南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广西的总体定位与目标,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在南宁市建设“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地址选择、产业规划、环境营造、运营方式、投资来源、效益风险评估、组织运行和保障措施等关键重要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以期为创新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1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内涵
1.1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概念
“都市型农业高新区是一个创新的事物,全称为“都市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Urban Agricultural igh-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是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都市观光农业园+农业博览会的综合体,是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是依托密集的现代农业科技技术、开放的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引进和整合国内外较为先进的农业科技资源、国际资本和管理经验,通过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措施,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科研、科普教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及观光休闲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基地,是最先进的农业形态之一。
1.2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表现形式
“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表现形式更接近于常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既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共性特征(如园区管委会、服务中心、工作生活商贸配套等),特点在于具有“农业科技的标签和特点,同时是以一种都市观光农业园区的表现形式出现[2]。它既不同于“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更与“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有别。“农业园区多侧重围绕生产示范环节,而“都市型农业高新区侧重于农业生产上游环节相关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涉及领域更广、综合性更强。“都市农业高新区的表现形式更侧重农业相关产业“三产融合规划和物质景观系统的有机结合,既能符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功能需要,又能表达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表观特征。
1.3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内容
“都市型农业高新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主导产业业态覆盖农业生物技术良种繁育、信息技术、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智能化农业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采后保鲜及物流、智能精准农业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等[3]。
1.4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功能
“都市型农业高新区就是“农业硅谷,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不同的投资主体建设的、相互联接的多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板块,各个板块的功能各有差别,或相互补充,板块的生产围绕着某个类型产业进行,板块之间在产业链的联接上相互补充,从而使整个高新区形成一个集农业产品(含生产投入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4]。“都市型农业高新区核心竞争力在于创造其它开发区所不具备的发展环境,让区域内的农业企业获取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发展环境、要素、服务和文化,具有引导国内外农业企业集聚、资源整合、创造财富、构造高效资源配置方式、孕育新体制的能力,同时具有辐射带动、创造效益、试验示范、聚集孵化、技术文化提升、保护环境和旅游观光等基本功能。
2.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
南宁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壮大,农业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至2016年底,南宁市武鸣富安居、隆安金穗、兴宁十里花卉长廊、西乡塘美丽南方、良庆坛板等个自治区级和11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陆续建成。示范区结合当地基础资源优势和产业现状,突出已有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为参与主体建设园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2.2现代农业园区特点
已建成的園区整体上具有三个特点:①综合性不强,主导产业多是以单一作物或一类作物的种植业为中心,较少涉及上下游学科、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度较高的产业技术开发和服务。②参与园区建设或经营的主体,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植类龙头企业为主,涉及农业的二三产业龙头企业进驻数量较少或没有。③园区仅有一个高档的庄园或旅游区,无法营造企业林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文化氛围,未能建立农业高新技术投融资机制,对国内外优秀农业投资者、实力企业及技术管理人才的吸引力很小[6]。这些特点对园区影响力和覆盖面的发挥有较大限制,在华南地区乃至东盟国家中影响力较小。
2.3综合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尚不够
至2016年初,广西有9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126个特色农业示范区,其中4个农业部授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合浦、田东、兴业、港北),个科技部授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百色、北海、桂林、贺州、钦州)。这些园区对地方农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著贡献,但尚不能统揽广西全局,影响力尚不能辐射国外。站在广西及东盟地区的现代农业格局和发展趋势看,南宁市打造起点高、连片、上规模的综合性都市型农业高新区是发展大势所趋,亟需建设一个在全广西乃至东盟国家间有影响和带动力的农业高新区。endprint
南宁市建设综合性都市型农业高新区是在中大城市近郊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一种尝试,也是大城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但其中一些关键重要问题值得探索和思考。
3.1总体定位
南宁市“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近期定位是自治区级的都市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在建设到条件比较成熟时升级为国家级园区,最终建设成为东盟国家有实质影响力的现代农业高新区,通过建设一流的现代农业高新区,聚集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和新成果[7],打造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业科技交流平台,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推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3.2选址
园区地址选择是高薪技术产业园区创建获得成功的关键。“都市型农业高新区要在经济相对发达、农业科技人才及技术储备较丰富,有显著的地理及产业优势的地区建设才比较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例如位于青秀区长塘镇的外东环高速出口附近的现代农业园区在综合方面是选址的较佳选择。在自然资源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技术先进、人才结构合理、资金配备到位的地区,能够较为顺利的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整合科技园区的各类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园区的效益,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8]。
3.3产业规划
南宁市“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产业规划应立足于南宁社会经济现状和农业资源条件,依托南宁科技优势,重点打造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及相关产业,产业业态应涵盖亚热带特色作物种植、种子苗木、农资设施设备生产、农产品产地综合中心、高附加值作物种植、生物育种、农资设施设备研发、信息科学、遥感规划、涉农工业设计、互联网+农业、农业金融、风险投融资、农业企业孵化教育培训等[9];附属产业有会展、商务、生活、餐饮业、旅游业等。
3.4环境营造
“都市型农业高新区是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中心,技术创新为核心所在,科技人才是基础。创造良好的农业高新企业营商环境、创业条件、居住环境,优化人才集聚、管理机制,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营造好的氛围,以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改变人的投资理念,具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其价值提升空间也会加大[10]。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的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园区吸引科技人才,还能提高整个园区的创新能力,最终从各方面影响园区的发展和效益。高科技武装的文化酒吧街、融资平台和创新交流平台还要考虑园区规划与国际接轨。
3.运营方式
从经营方式来看,建设“官建民营型园区,由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主导规划,成立战略机构负责总体规划、指挥协调,对园区的自然、经济、科技等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论证,总体控制协调规划,制定园区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发展计划。农业科技园区由地方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的建设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企业、农户等作为产业投资的主体,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入园投资的企业提供部分资金,帮助协调各方关系,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促使园区健康蓬勃发展[11]。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合资联办,并参与园区的管理[12]。
3.6投资建设资金来源
农业高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申请国家财政资金,争取企业投资、国际投资、民间投资等。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应积极促成金融机构融资、各类资金入股等。“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投资概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是进行项目投资额度确定、工程建设成本核算、园区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等的重要依据。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园区建设前期所需的各种费用,以及后期园区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费和不可预见的其他费用。
3.7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估
“都市型农业高新区的经济效益包括园区建成后对本园区及周边地区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社会效益表现在提供工作岗位、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综合素质、增加政府税务收入、园区示范作用等。生态效益体现在构建生态产业链、建立生态循环、打造绿色农业、改善都市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和谐美丽新农村等方面。
园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投资营商环境综合效应、市场行情、极端天气、管理水平等方面。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开发过程中,对覆盖区农业产业规模,对上下游配套也有一定的要求,园区规划管理不当会给入园企业增加一定的成本风险[13]。给投资带来风险的还包括经济政策、社会影响、环境因素等。进行园区规划时应全面分析园区建设存在的各项风险[14],并在建设过程中尽力规避风险,或对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降低这些风险。
3.8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都市型农业高新区建设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分工明确,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以园区经济效益为核心开展各项活动[1]。第二,探索适合该园区的经营模式,如“公司+基地+农户,从建设初期就将三方利益纳入考量范围,使园区经济发展符合各方利益。第三,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政府主要是负责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园区建设,在产业发展和具体经营上不做干预,保障园区正常运营[16]。第四,园区应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在人才招聘和管理制度上,应采取适宜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园区各项活动有序进行。为了增强园区的科技实力,可以考虑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
3.9保障措施
(1)完善园区技术保障机制。技术的更新速度是“都市型農业高新区成功的关键,所以不断选育新品种、研究新技术是园区的主要任务之一,除自身积极研究外,还应当依托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提升园区的创造性[17]。endprint
(2)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为园区的投资企业、创业人员、高新产业等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3)完善园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园区企业及从业人员提供较为准确的农产品价格、质量、供求等信息。
(4)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充分利用信贷投入,形成以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以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资格局。
4结语
都市型农业高新区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有别于已建成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高新区,兼具农业高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都市休闲农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园的特点,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带动地区农业现代化。近年来,广西农业高新园区发展较快,但是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使农业园区的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完全,在农业生产由传统模式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要摸索出一个适宜其发展的规划方向,把创新的理念注入到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并不断学习国内外现代化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教训,以减少在建设过程走弯路和不必要的损失。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改变农业增长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市委宣传部.南宁简介[EB/OL].http://www.nanning.gov.cn/AboutNN/20160/t2016017_610063.html.2016.0.11.
[2]万忠,孙新,林伟君.广东都市农业产业技术线路图研究.第九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21-2.
[3]史亚军,高云峰,黄映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研究.第九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2-17.
[4]贾兵.南宁市休闲农业发展调查研究[M].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11.
[5]奚敏.南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7-13.
[6]刘芳.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主体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8.
[7]沈新元,谢强.浅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規划建设的经验及建议.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07:28-29.
[8]管丽娟.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6.
[9]郭迎新,刘峻宇.加快农业发展拉动经济腾飞.西部时报,2008,11:2-7.
[10]李国新.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主导产业规划理论探讨[M].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8.
[11]张文娟.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研究[M].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9-18.
[12]甘顺.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9.
[13]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福建热作科技,2003,03(28):38-41.
[14]许应萍,陈静.扬州市邗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与模式初探.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121-122.
[15]田雪慧,邹志荣.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思路与分析.2010,2:23-237.
[16]田雪慧.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应用理论分析[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18.
[17]王宝平.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