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忠+黄维成+梁昌林+邱聪
摘要:【目的】为保护野生稻资源,保持物种多样性,水稻育种提供基础参考。【方法】通过调查贺州市野生稻资源现状及保护情况,分析野生稻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部分野生稻资源及原生境消失的原因。【结果】发现贺州市有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2种野生稻资源,普通野生稻由1978年23个分布点减少到201年的1个分布点,分布面积仅存1%;药用野生稻由16个分布点减少到个。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机制不到位,土地权属不确定,缺乏后续资金保障,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及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建议】加大对野生稻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等相应措施。
关键词:野生稻;资源;调查;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7)02-0023-04
Abstract:【Objective】o provide basic reference for conservation of wild rice resource,preserv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and for breeding of rice.【Method】hrough survey of wild rice and its conservation situation in ezhou City,analysis ismade on the existing issues of wild rice conservationand the reasonsforpart of the wild riceresource and itsoriginal growing environment disappear.【Results】It is found that in ezhou Cit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wild rice resources, ordinarywild rice and medical wild rice.he distribution blocks of ordinary wild rice paddy field reduces from 23 nos.In 1978 to 1nosin 201, only 1% of the distribution area exists.For medical wild rice, the distributionblocksreduces from 16 nos.to nos.he main existing issues of the conservation blocksfor thewild rice original growingenvironmentare as follows:management mechanism has not beput in place;ownership of the paddy land is not clear;lack of sustainable fund;intensifyingharmfulbio-damage;incongruityof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uggestion】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o strengthenpopularization andpropaganda ofconservation knowledgeforwild rice resource,more funding contribution,to establish long-termeffectiv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hancepunishment on behaviorof violation of law and regulations, etc.
Key words:Wild rice;resource;survey;conservation;countermeasure
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机制不到位,土地权属不确定,缺乏后续资金保障,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及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1]。野生稻种质资源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栽培稻现代育种与进化过程中许多重要优异基因[2~4]。因此,保护野生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但是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贡献,也将为全人类可持续利用现有稻种资源和解决世界贫困人口做出巨大贡献。本文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方法,调查了解贺州市野生稻资源现状及保护情况,分析野生稻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部分野生稻资源及原生境消失的原因,并對野生稻资源保护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保护野生稻资源,保持物种多样性,水稻育种提供基础参考。
1贺州市野生稻资源分布情况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野生稻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根据1978~1980年广西野生稻普查资料显示,贺州市境内发现有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2种野生稻资源,其分布情况如下:
1.1普通野生稻
据20世纪70年代对贺州市的野生稻资源普查资料,普通野生稻在八步区、钟山县、富川县6个乡镇10个自然村都有分布,现在,普通野生稻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已经明显减少,经201年的调查,除八步区1个分布点还生长有普通野生稻外,其它分布点已消失,其中:富川、钟山县消失率达到100%,八步区消失率达80%,野生稻分布面积由1978年的3.33hm2减少到现在的0.033hm2左右,仅存1%。0.033hm2的普通野生稻分布点能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野生稻繁殖能力强,病虫害少。普通野生稻原生地消失比率如表1。endprint
1.2药用野生稻
据1978年对贺州市野生稻资源分布情况的调查,药用野生稻主要分布在贺州市八步区、昭平县4个乡镇8个自然村共16个分布点,经过30多年的变迁,贺州市药用野生稻资源只有个分布点,野生稻分布点消失率达到68.7%,目前,能保存下来的药用野生稻,主要分布在昭平县边远山区的山冲里。贺州市药用野生稻原生地消失比率见表2。
1.3贺州市野生稻资源及原生境消失的原因分析
从贺州市野生稻资源分布及原生境现状的调查情况看,野生稻资源及原生境的减少乃至消失,主要是农民群众的生产活动造成的。一是保护意识淡薄。荒地、废地等湿地是野生稻最理想的生长环境,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野生稻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盲目开垦、占用湿地现象时有发生,有意或无意破坏现象普遍。二是湿地用途变更。由于野生稻生长环境的特殊性,野生稻栖息的农业湿地很容易改为农田、鱼塘、藕塘、或修建房屋、道路、沟渠等,如钟山县某农场的野生稻原生地因建房屋而消失,八步区因农民把生长有野生稻的湿地改变为农田由原来的2hm2减少到现在的0.033hm2。三是农民的生产活动。野生稻主要生长在水塘、沟渠边,农民对野生稻的认识不足,在农业生产中视野生稻为杂草而除掉。清理水沟、兴修水利、修建鱼塘等工程使野生稻资源失去栖息地而绝灭,八步区、钟山县、昭平县某些村的野生稻原生境就是由于农民清理水沟、建设鱼塘而把沟边野生稻挖掉。四是环境破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农村生活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加上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对野生稻原生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昭平县某分布点因山上水源林被破坏造成原来潮湿的山涧成为干旱地,茅草与芭芒成为优势种群,药用野生稻在竞争中消失。
2.1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的保护情况
贺州市野生稻资源及其分布点的迅速减少,主要是野生稻生长环境被人为破坏,导致野生稻的生物多样性遭受损失,伴随而来的是水稻有益基因和稻种起源、演变分类的基础物质的丢失。为防止野生稻宝贵种质资源的丢失,“十五以来,贺州市积极开展野生稻资源原生境的保护工作,主要针对药用野生稻原生境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昭平县建设了2个药用野生稻原生境的原位保护点。
2.1.1贺州市昭平县药用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
该保护点建于200年,昭平县属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保护点的药用野生稻零星分布于方圆1.4万m2的小山冲沟边、山傍,面积约0.3hm2。小山冲两边为灌木林地,沟边杂草丛生,水分充足,是野生稻的优良天然栖生地。保护点属于原位封闭式保护点,建设面积30hm2,其中核心区13.33hm2,缓冲区16.67hm2。该保护点将水源地纳入保护点范围,避免了因水源短缺而给药用野生稻遭受破坏,农用地以租赁的形式加以保护,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野生稻原生境的破坏。
2.1.2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该项目是国际合作项目,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从缓解保护区土地的开垦压力、保护周边环境、提高保护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出发,通过采取建立激励机制、改善保护点周边农户的交通水利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农村小额贷款基金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轻农民对保护区土地的依赖,使野生稻原生境不受破坏。该项目实施以来,经过8年的监测,保护点1个相同基线面积的药用野生稻平均株数(兜数)明显增加。野生稻资源种群密度基线面积监测情况如表3。
2.2野生稻原生境保護点存在的问题
2.2.1管理机制不到位
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的保护一般是在行政指令下建立的,缺乏当地农村群众的主动参与,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难以协调。虽然聘请了人员在保护点开展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但聘用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在技术、人力和组织管理方面没有达到要求
2.2.2土地权属不确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拥有了土地、山林的使用权,农民群众依靠承包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维持生计,而野生稻资源分散分布在农民所承包的农用湿地、沟渠边上,保护野生稻资源需要进行土地调整,实行土地整体管理有较大困难。
2.2.3缺乏后续资金保障
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的资金投入大,经济回报率低。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野生稻保护点管理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保护点的维护管理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农业部门对保护点的投入能力相当有限,缺少保护设施,有的群众为了生计,人为地破坏保护设施或保护点的生态环境。
2.2.4有害生物危害加剧
野生稻保护点实施了围栏隔离保护后,由于缺乏管理,保护点内杂草丛生,各种有害生物迅速繁殖生长,抢占了野生稻的自然生长空间,直接威胁到野生稻生长生存。
2.2.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保护点只注重生态环境影响,而忽视建立保护点的同时给当地农村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在对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限制或禁止时,忽视为其找出一条可持续的替代发展途径,群众利益没有保障,保护的实际成效不大。
3对野生稻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切实把野生稻资源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把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保护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野生稻资源保护工作机制。
3.2加大对野生稻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野生稻资源保护意识,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业野生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宣传工作,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观念,让保护野生稻资源的意识变为自觉行动。
3.3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加大对野生稻的保护力度,应在资金上增加财政投入,做好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对现有的野生稻资源保护点及未设立保护区的野生稻资源逐年逐项进行保护,对现存野生稻资源少而零星分布、原生境保护难度大的野生稻转移到已建好的原生境保护点,进行移位保存,并建立农业野生保护植物物种及其近源种的基因库。
3.4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对野生稻及生长环境造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是耕地的过度开垦利用,最根本因素是当地经济发展低下。为此,在野生稻分布点周边农村制定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户扩大生产提供小额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帮助农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保护与生产共同发展。
3.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野生稻资源的违法采集、经营等活动及原生境的破坏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及打击,对围垦占用、改变湿地用途,滥垦、滥牧或随意向湿地排放污水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14-316.
[2]庞汉华.陈成斌.中国野生稻资源[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1.
[3]陈成斌.广西野生稻资源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0-82.
[4]陈成斌,李杨瑞,黄一波,等.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示范区资源现状调查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0,36(3):269-2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