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传承与创新

2018-02-11 07:25俞丽拿张鑫
世纪 2018年1期
关键词:梁祝小提琴中华

俞丽拿+张鑫

我从事小提琴演奏和教学,七八岁开始学钢琴,后因国家培养人才需要,分配改学小提琴,一生与音乐打交道。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何传承中华音乐,发展自己民族音乐的个性和特色,传统音乐如何与现代人的审美相衔接等,从我专业角度看,创新很重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下简称《梁祝》),就是独具匠心的创造,让我们音乐工作者感到中华民族音乐的自信。

此曲是吸收了“中国歌剧”越剧的曲调、唱腔等作为创作基础,民族风格突显。越剧《梁祝》是根据古代民间四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而成。这些都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因为有共同文化背景,听众倍感亲切。再者是通过独奏、协奏曲体裁呈现,使这首乐曲在国内外的接受度都非常高,国外一些著名小提琴家都演奏过此曲,影响广泛。它古典浪漫、优美感人的旋律,与西洋乐器天衣无缝结合,乐曲熟悉又新颖,仿佛让听众穿越时空,回到久远的民间传说故事中,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统音乐是运用本民族固有的音乐形态、音乐思维和音乐审美创作出来的符合我们欣赏趣味的音乐,种类繁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精神财富。它让人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人文及哲学、艺术、思想、宗教等丰富内涵。每个时代都留下优秀篇章。为什么它能穿越时空,流传至今,因为中华传统音乐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传统音乐有中国文化,体现中国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从“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的音乐功能,到“中正平和”,再到静、远、淡、逸的音乐审美,达到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这就是中国音乐的魅力。我上课时,常对学生说,你们应该了解肖邦、莫扎特、海顿、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但你们更需要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它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特征,是我们先人的智慧与结晶。无论是先秦气度恢宏的钟磬乐舞,还是隋唐华光璀璨的歌舞,乃至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都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需要拓展新的音乐空间。不能为传统而传统,不能让现代人隔着历史来欣赏古代音乐,抱着食古不化的内容来面对观众,而要有创新的时代语言,创新的时代作品,将古代音乐的精髓,结合现代人的接受方式,应用新的艺术理念、手法进行传统音乐与时代音乐的融合,让传统音乐的意境美感、哲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中延伸出新生命,焕发出新活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梁祝》是中华传统音乐创新、拓展的一次实践。外国人不解,说这首乐曲为什么有两位作曲家,他们是不知道幕后故事。那时,中国有学习苏联风气,为了让小提琴被中国人民喜欢和接受,我们根据苏联作曲家的民族学派主张,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先从民族器乐曲及民歌中选择一些作品,尝试采用小提琴演奏。我们带着这些乐曲到外滩试演,带上谱架、乐谱、小提琴,还因为怕风把谱子吹跑,特别带了一些晒衣服用的夹子。一试演,结果收效甚大,听众们喜欢。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实验小组开始策划具有影响力的大作品。在讨论、报送院领导审批节目选题时,我们填写的曲目是“大炼钢铁”“全民皆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只是填写在备注一栏。延安老革命、作曲家、副院长孟波看了,认为那些口号式选题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否定了,《梁祝》才从“副”转正。丁善德副院长让自己作曲系大五学生陈钢挑重担,与何占豪合作。何占豪是小提琴专业进修生,精通越剧,是浙江越剧团的小提琴手,很多越剧唱腔的旋律都是他的贡献,但他没学过作曲。他俩组合正好互相补缺。创作才能进展顺利。他们写一段,我们抄一段,并试拉一段。又有教研组的老教授做我们后盾。这就是《梁祝》的诞生过程。

全曲中越剧流派的唱腔、调式贯穿其中。虽然我祖籍浙江,但生活在上海,小提琴教材中也没涉及传统的内容,就需要花时间、精力去从头学习、理解,体会味道。我曾跟着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学唱越剧,还学过二胡等。如果不去研究中国戏曲等,如何体现乐曲的乐风与思想呢。十多年前在一次会议上,碰到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派艺术创始人袁雪芬,她拉着我手说:“俞丽拿同志,您拉的《梁祝》,那个‘楼台会用的还是我的唱腔呢。”这就是演创中运用传统音乐的语言和内容,把握住传统音乐独特的地域性、戏剧性特色,既演绎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故事情节,又突破固步自封的界线,进行了继承、创新与发展。1959年5月27日,国庆十周年文艺汇演,我担任独奏的《梁祝》于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成功。不少观众眼里噙着泪。我们多次谢幕也谢不了,于是只能再演奏一遍(这是陈钢回忆的,也有人认为是从“楼台会”拉到结束。我当时太投入,竟记不清这一细节了)。后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和唱片的传播,受到欢迎,使我们对小提琴演奏有了音乐文化的自信。

傳统音乐的传承仍然任重而道远。传承需要找到时代的切入点,多样化,包容性,既要让观众感知到经典和特色,中西音乐的融合,又可在喜欢桃李妖艳、偏爱翠竹丹凤中找到自己的选择,在聆听历史长河中的传统音乐里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在音乐形式、手法的表现上也要不拘一格,可以用古筝、二胡、琵琶,也可以采用交响乐形式等,充分展示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同时要去除糟粕,挖掘和保留有价值的民族音乐,在创新中保护、传播和发展。

传承需要文化修养和宽松的环境,需要宽广的音乐艺术视野、艺术创作理念,一颗对中华音乐虔诚的心。我时常关注世界音乐的前沿信息。每到一个国家,就会了解他们当地的音乐,他们怎么表现自己民族文化的,并加以研究。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传统音乐,不是来钱快的音乐商品,音乐工作者需要从喧闹中沉下心来,需要在中华音乐的宝库中广泛涉猎,汲取养分,将中华传统音乐发扬光大。

传承少不了平台。这个平台包括舞台,还包括讲台、中外音乐交流演出的平台等。因古今音乐语境不同,故做些解读少不了。我几乎每年都要挤时间给上海市局级领导干部授课,边演奏边讲解《梁祝》,传播传统音乐文化。因场地与名额有限,场场爆满。几十年来,我有许多出访、讲学、担任各类小提琴比赛评委等海外活动,每次出国我总是自觉带着传播的使命,不失时机,在不同国家、不同场合宣传中国传统音乐。为中华音乐认知、认同与共享努力做奉献。但光靠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来做,力量仍是有限的,希望有更多有志者共同参与并献计献策。我们的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在做热门节目的同时,多增加高雅音乐、品赏音乐的节目,来引导观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众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相反对传统音乐知晓的人越来越少,曲高和寡,那它离萎缩不远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梁祝小提琴中华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周总理和《梁祝》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Pear Concert
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里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