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沈阳,秋高气爽,天高云淡。
2017沈阳·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和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沈阳拉开帷幕。
两大“国字号”展会同时选中沈阳,原因何在?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大“国字号”展会落户沈阳,既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要求,也是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加强对东北特别是沈阳市合作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两大“国字号”展会的举办,吸引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东北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发展,通过协同各方实现共赢和东北经济的振兴。
近些年,东北经济发展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国家从2004年8月3日就提出“振兴东北”这个国家战略,但13年过去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目前的现状是:
做投资的说:投资不过山海关。
银行业的说:东北地区银行坏账余额半年几近翻倍。
媒體说:《东北年轻人: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
在外界人士看来,东北三省的GDP连年排在全国倒数,辽宁省甚至挤干水分后还是负增长;东北经济极度依赖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经营老化、丧失活力,早已资不抵债;与此同时,年轻人宁愿扫大街也要拿编制,创业的很少;大量常住人口流出,南下讨生活,海南省的三亚市都快成“东三省特别行政区”了。
从“重工业摇篮”到2014年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东北经济引发了许多关注和思考。
但近期这个话题格外引人关注。
起因是今年8月21日,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团队——北京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吉林省发改委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吉林报告》)。
这份30多万字的《吉林报告》,为吉林转型升级开出“新药方”,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各方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在振兴东北经济的过程中究竟该发展什么产业。报告认为,吉林应弥补轻工业短板,但有学者直接反驳说,“这样是把吉林推进火坑”,吉林和东北三省的比较优势,绝不会是轻纺、家电和电子,发展这些产业,必然是死路一条。
同时,关于“补短还是避短”,“不解决深层制度只谈产业政策是否可行”等问题也引起巨大争议。
伴随着参与讨论人数的不断增加,这场争论引发的波澜正在逐渐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