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振
(宁阳县农业局,山东 宁阳 271400)
农业种植会受到自然与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影响产量与经济效益。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与习性,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从而确保产量不受影响,避免农户受到经济损失。
小麦生长分为前期、中期与后期3个阶段,每个时期管理工作的重心都不一样。
小麦生长前期的特点体现在以长叶、生根、分叶为主,此环节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保根增叶,同时确保苗全,从而形成壮苗。通过补苗查苗等措施达到上述管理目标。冬小麦在冬前需要灌溉,早春与返青时期需要结合施肥情况进行灌溉,确保小麦能够正常生长,使成穗率得到提高。
小麦生长中期特点表现为同穗发育生长,此环节小麦生长速度增快,生长量较大,田间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在于确保足穗的前提下,提升大穗与壮秆效果。该阶段应采取的措施需结合小麦的生长情况来确定,比如,对于旺苗需要控制其生长,可以推迟追肥时间,并需要合理控制春分生叶,确保冬前能够大叶成穗,达到增粒效果。对于弱苗,需要多施肥勤浇水,促进其生长,施肥操作需要结合生长情况,可以在拔节期考虑追肥[1]。
小麦生长后期处于生殖生长阶段,此阶段小麦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浇水与病虫害防治,此时期管理工作效果与小麦饱粒、粒数等有着密切关系。开花抽穗期,土壤含水量需要控制在70%以上,在灌浆成熟期可以适量降低。灌浆初期、扬花期、生长后期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浇水,而且需重点防治病虫害。
纹枯病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因此防治工作需要贯穿于小麦生长的整个环节。田间枯纹病可以发生于冬前、返青上升期、越冬稳定期、抽穗后白期等。冬前主要是土壤中存在病菌,使小麦幼苗受到影响,病斑出现时间通常是在3叶期,侵染高峰主要出现在播种较早的田块。冬季由于气温低,病菌活动处于停止状态,因此病情不会发展。春季气温回升,病情会逐渐加重,尤其是在拔节后,严重程度与发病数量都会达到高峰;抽穗后,发病情况会逐渐降低,但是已经受到病害侵染的植株由于病菌的存在可能会使病害情况加重,由此造成枯白穗现象。
研究人员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小麦纹枯病是多项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包括气候条件、播种时间、选择品种、施肥效果、除草情况及化学药物防治效果等。因此,需要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够确保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播种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在早春时节通过化学药物予以辅助。在品种选择方面,主要考虑到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可以结合选种、气候等情况,适当推迟播种时间。此外,播种量也是影响病虫害的一项因素,通常容易被忽略。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施肥,缺肥或者少肥都会导致小麦生长不良,降低其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同时,需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及时增加钾肥,并且结合施肥做好除草工作[2]。种子在播种前需要进行处理,并且在早春时节辅以药物防治。病菌入侵的时间通常是在分叶末期,第1次用药时病株率大概在15%,各种药物可以搭配使用,从而提高前期防治效果。
该病病症为叶片出现白色斑块,在小麦成苗期与成株期均可发生危害,除对叶片造成严重危害外,对植株的穗部、茎秆等也可造成损害。植株发病情况下,叶片表面存有白粉状霉层,通常叶片背面较多。发病初期最先出现的是丝状霉层,逐渐扩大从而形成斑块,严重情况下可以覆盖叶片的绝大部分。随着疾病的发展,斑块范围逐渐扩大,厚度也会相应增加,发病后期霉层从白色逐渐变为灰色,逐渐出现黑色颗粒,从而使叶片枯黄。发病植株通常不能正常生长,植株低矮无法正常抽穗。在春季需要通过药物进行积极防治,避免其影响范围扩大,此时期防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施药时间与频率需要结合植株的生长情况与发病情况来确定。鉴于此疾病具有较强的流行性,因此在植株达到一定发病率时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避免后期发病面积增大,为防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单从疾病防治工作角度而言,播种期是防治工作的基础,此时期如果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为后期小麦生长与防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降低小麦后期发病率。此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虫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在小麦生长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考虑防治效果,同时也需要考虑防治成本,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等到大面积暴发后集中处理[3]。利用化学药物防治的同时,要考虑药物对后期食品安全的影响,避免单一追求效果而使用剧毒药物。
在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其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同。种植人员需要了解小麦种植的基本知识,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开展管理工作。病虫害防治是种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时期与特点不同,防治方法与手段比较灵活,在考虑防治效果的基础上要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应用新技术,达到增收效果。
[1]曹济红,郭小云.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11):140.
[2]王冕,赵建本.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0):55-56.
[3]郭华.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