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叶 陈新洋
(1.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院,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聚落通常指人们聚集、居住的场所,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和水源地等单元构成[1]。而聚落空间形态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方式、民族文化、社会经济条件及政府宏观政策等综合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民族聚落的选址、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空间组合类型、聚落规模大小和空间分布规律等。因此,不同地区的聚落会因不同的影响因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形态。
中国西南边陲的滇西地区地形多样、气候独特、民族文化丰富而繁杂、宗教信仰多样。正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该地区形成了大量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族聚落。但是,目前有关滇西地区聚落分布、发展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大理、丽江等地区[2-3],对于位置更偏西的保山地区聚落整体状况的研究极少。
本研究选址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一方面,由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该地区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聚落建设、经济发展等多重压力;另一方面,潞江坝是怒江流域范围内规模较大的坝区,也是全国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之一。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状况、聚落空间形态、聚落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滇西聚落分布的独特性,对于河谷聚落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潞江镇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西南部,地处高黎贡山山脉南端东麓,怒江世界第二大峡谷中。该地年降水量700~1 000 mm,年均气温21.3℃,最高气温38.5℃。该地是全国少有的几个典型的亚热带干河热谷之一。
潞江坝的“坝区”主要分布在海拔640~1 400 m内,光照充足,无霜期在350 d以上,有“天然温室”之称。而且当地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多样。目前居住着汉、傣、傈僳、德昂、彝和回等多种民族,全镇辖27个行政村,136个自然村,284个村民小组。
潞江坝东与蒲缥镇、杨柳乡接壤,南与龙陵县、施甸县毗邻,西与高黎贡山相连,北与芒宽乡相连。镇域主要集中于海拔640~1 400 m,因此,以潞江坝镇域海拔1 400 m范围内的区域作为研究范围,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范围
聚落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内部形态及外部形态。本文研究内容为潞江坝民族聚落的空间外部形态,主要包括聚落及其周边构筑物、不同类型土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等。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研究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地形图等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进行空间分析。在分类过程中,将研究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居民地、耕地、山地、林地和水域等类型,主要分析居民点附近的土地类型,并在研究区内随机抽取6个样地进行重点分析。具体做法如下:在研究区内建立3 km×3 km的网格,从北向南在研究区抽取6个样地(见图2),对样地进行重点分析。
图2 研究样地分布
村庄是组成聚落体系的基本单位,村庄的变化将导致整个聚落体系结构的变化。村庄的平面形态、周边土地利用、区位变迁等都会影响到区域乡村聚落的演化。村庄的平面形态可以反映村庄及周边功能小区分异现象[4]。通过GIS对研究区卫星影像及地形图进行分类解译,将研究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居民地、耕地、山地、林地和水域等类型,完成研究区的村庄平面形态图。根据居民点选址特征、周围土地类型及道路的分布关系,将研究区内聚落分布分为以下几类:
由图3d可以看出,该类聚落多出现在面积较大的河流阶地及平坦的河谷盆地上,占据较为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周围地形起伏比较小,居民点排列紧凑密集,边界比较明显。一般该类型聚落人口规模大,内部土地有明显的使用分类,如宅地、绿地及公共设施等。大多数为当地的乡镇府所在地。
由图3b、3c、3e、3f可以看出,这类型聚落有2种分布类型。一类是零星、不成规模地分布在山地的边缘;一些则是分布在次干道的两侧,多呈串珠、条带等形状。某些地区局部地形复杂多变,使得居民点的分布更加分散。聚落内部主要为农宅。
由图3a可以看出,这类聚落多分布于海拔更高的位置(海拔1 400 m及以上)。农宅独户或者3~5户零星分布。这类型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习惯。在山地上,较大的平坦土地是极端缺乏的,耕地也相对较少。农户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的耕地,便会选择分散建宅。但是,当地此类型的聚落形式正在急剧减少。大多数是受政府的搬迁政策以及农户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所影响。
图3 潞江坝聚落空间分布
聚落空间分布的演变是十分复杂的。除自然条件、地形因素外,人文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聚落的空间分布及演变也有很大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是居民的主要生产资料,而土地资源又受当地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分布的控制。因此,居民为了获得足够的生产资料,会选择在地势平坦、生产资料丰富的地方定居,以确保村落周围有与其规模基本相适应的耕地。由此可见,聚落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可利用程度等有着密切关联。但是,在聚落形成初期,人口基数比较小、交通不发达、经济条件落后,聚落空间分布和演变相对比较简单;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国家政策等各种影响因素产生巨大的交互作用,不断改变聚落形态和结构,在此过程中聚落有可能扩张、分散、迁移甚至消亡。
如上所述,聚集型聚落一般位于较大型河谷平坝或河流阶地,其人口规划可达300人以上,大都呈团聚状。聚落的中心是道路的中心交汇点或者村民的公共活动场地。这样的空间形态分布不仅利于公共设施的布置和使用,更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大致相同的耕作半径,便于生产使用。随着人口的增加,聚落开始扩张,住宅地的需求增加,开始出现占用耕地建农宅的现象。另外,人口的增长带来了经济压力。为了缓解人口和经济的压力,人们开始向聚落外围开垦土地,聚落开始扩张。但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聚落并不能无限扩张。当聚落内部及周围土地不堪人口重负时,就会有部分人口迁移聚落外的非耕地上,把这些土地改为耕地并在附近建宅逐渐形成新聚落。长期发展下来,聚落不断衍生,就形成密集的大小相间分布的聚落体系(见图3d),其间的土地几乎全部转化为耕地。
该类型聚落多数位于山地边缘和次干道两侧,因受限于地形因素和交通条件,聚落不可能像平坝那样呈放射状扩散。因此,该类型聚落的居民点都是线形或者条带状排列的。同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山地边缘旁狭小的空间逐渐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河谷两侧更高的坡地开垦土地,以缓解人口和经济压力。耕地向河谷两侧的坡地延展,逐渐形成了离散型聚落。离散型聚落的农业生产条件更差,需要更多土地才能维持一定的经济水平。因此,山地聚落规模一般较小,零星分散。而现在由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农户自身的生活需要,零星分布的离散型聚落在逐渐减少。
潞江坝河谷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的特征和演变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密切关联。在较大型河谷平坝或河流阶地以及一些坡度较缓的山坡等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的土地,是聚落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而且聚落分布的数量都随海拔和地形起伏程度的增加而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但总体来说,由于现代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潞江坝地区聚落分布和演变不再完全受制于地形和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和政府政策、开发条件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正在逐渐增大。
[1]陈勇,陈国阶.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2(1):54-57.
[2]陈倩,谭纵波,赖特.大理、丽江地域聚落分布概况研究[J].华中建筑,2011(11):125-130.
[3]党安荣,毛其智,王晓栋.丽江地区人居环境的GIS空间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0(4):40-45.
[4]陈文华,汪建云,刘经伦,等.高黎贡山中部民族聚落分布及演变特征[J].保山学院学报,2015(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