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力 李光珍
(舒兰市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舒兰市 132600;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三小学,四川 巴中 636600)
对于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的形象,学界已经有所分析和研究,大都倾向于认为鲁滨逊是殖民开拓者的形象。笔者对此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想结合主人公的经历及结局,从作家思想、作品主题思想入手,试析鲁滨逊的形象,发表一己之浅见,与同行商榷。
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英国作家,生于伦敦。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他是英国小说艺术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英国18世纪四大著名小说家中,笛福排名第一位置。笛福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中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他主张扩充殖民地,反对专制政体、等级制度,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他一生最关心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他极力称赞资产阶级,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贸易。“给我们贸易就是给我们一切”“贸易是世界繁荣的生命”,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张。
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其在艺术形式上有很高的成就,突破了当时文学规范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它以第一人称和日记、回忆等形式,真实地描写了人物的行为、环境和细节等,开创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笛福的创作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的小说同以往的作品相比无论在艺术形式或艺术质量上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笛福向世人推出了一种新型小说文本,为英国小说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滨逊出身于英国北部约克郡一个商人家庭,本来他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但是他不安分的天性促使他不顾父亲的苦苦劝告,“固执地拒绝听任何让我学做生意的建议”“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向家人表示我要航海的心愿”“强烈的外出欲望占了上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开往伦敦的航船”毅然离家出海做了一名船员。
作品的开头就交代了他“不安分”“一心想航海,除了航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满脑子装的都是远游的幻想”。这是他开拓进取意识的发端和源泉,是有主见和独立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具体体现。
他父亲为他早已谋划好了未来的生活道路:“年迈的父亲为我设计好了光明的前途,尽可能让我得到充分的教育,将来做一名律师。”“他告诉我,只要放弃那些不合实际的念头,留在家乡安居乐业,靠实干和勤奋,总会过上快乐而舒适的日子,也会从他那里得到不少好处。”可是,鲁滨逊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开创新生活。
海上的风暴和沉船的巨大威胁并没有让他却步。他在非洲海岸遭到海盗袭击成了一名奴隶,想法逃脱后在巴西开始经营种植园并发了财。此时他本来可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可他仍然继续前进,向着新目标出发,再次出海远航。这再一次印证了他的不畏艰险、奋力开拓的进取精神。
途中他再次遇到风暴,别人都葬身大海,只有他幸运地活了下来,漂泊到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上。在这里,他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凭借顽强的毅力、智慧和进取精神,不断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在不断的探索和创造中,度过了28年的荒岛生活。此间,他一直坚持出去寻找船只,“希望能看到野人的独木舟,可总是扫兴而归。这样守候了大约一年半的光景,连一只船的影子都没看见……但我没有灰心和放弃,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直到一艘英国轮船途径该岛,他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得以返回英国。
荒岛是作家理想的社会环境,并塑造典型人物。鲁滨逊在这里不断播撒文明种子,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理想王国,自己成了岛主和所谓的国王,将荒岛改造成理想社会。
鲁滨逊播撒文明,将英国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带到荒岛上。
首先是建房,解决住的问题。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辛勤劳作,在荒岛上建起帐篷、挖掘山洞、打围篱笆,最后建成了两处住所,被他称为“海滨寓所”“森林别墅”。
然后是发展农业,解决吃的问题。先是发展种植业。鲁滨逊精心保存好无意中发现的几株麦子和玉米种子,耕耘收获,产量越来越多。大量种植山葡萄,“在我的森林别墅附近,可以说是瓜果遍地的水果之乡”“被我利用最多的葡萄,我把它们晒成葡萄干小心地保存,作为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再发展畜牧业。他成功驯养了山羊,用兽皮为自己缝制衣服,大量繁殖山羊,扩大养殖规模。“随着山羊数量的增多,羊圈不止一个”“已经具备了一个产肉、产奶和乳制品的活仓库,即使在这个岛上住上40年也不会断绝这些食品。”
发展食品工业,搞深加工,提高生活质量。他手工磨米、磨面,制作面包。用葡萄制酒,用羊奶制作奶酪。
发展造船业。他利用一棵大树制作了一个独木舟,因为太大太沉重,没能运到海边去。后来,在“星期五”的帮助下,又制作了一艘大木船,用来划到附近岛上或逃离荒岛。造船技术和现代文明被他在这个无人的荒岛上运用和发挥出来。
播撒文明的又一个重要事件是教育和改造“星期五”。“星期五”曾经是吃过20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的野人。但在被他拯救之后,他从语言开始,教他读“星期五”“主人”“是的”“不是”等语言,当然是英语。“闲暇时,我们常常你一言我一语,用一问一答的交谈打发时间。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得很快,完全可以听明白我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随着时光的流逝,聪明的“星期五”已经能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我交谈了”。通过交流,了解了“星期五”的身世经历。鲁滨逊引导他不吃人肉,不吃生肉,而是吃炖羊肉、烤羊肉等熟食。从不会吃盐到会吃盐。“星期五”表示以后不再吃人肉。当他想家时候,鲁滨逊问他:“你回去以后干什么呢?会不会像以前一样又变成野蛮人吃人?”他赶忙摇头,一本正经地说:“不,不。我要教会我家乡的人怎样种庄稼,怎样做面包。让他们吃羊肉和奶,不再吃人肉”。鲁滨逊还让他逐步了解和熟悉火药、枪支这些现代武器,从陌生、恐惧到熟悉,“学会了开枪射击”。以至于后来有所超越,“星期五的枪法比我准,他第一阵枪声过后,他打死两个,打伤三个,而我只打死一个,打伤两个”。“我还经常向他提起我的家乡英国,告诉他英国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奋斗创业。讲述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历史和文明。‘星期五’每次都听得心驰神往、羡慕不已”。这时的星期五整个变了一个人,已经到达了一个质的飞跃。通过教育“星期五”从一个野人,改造成一个会讲英语、懂得交流、有感情、忠诚善良、“绝对服从”、会使用现代武器钢刀、枪支的“臣民”。鲁滨逊也俨然成了一位有绝对权威的“国王”。
鲁滨逊无论是对待野人还是叛乱的船员,都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的思想。显示出了新兴小资产阶级的温和一面。
他对于野人的态度,从惶恐不安,到理解。最后居然挽救、教育、改造了“星期五”,使他从吃人的野人变成了真正的人。
最初,鲁滨逊看到野人神秘的大脚印,都非常惊恐,“一个神秘的脚印,让我在惶恐不安中又生活了两年”“提心吊胆、整日担心自己会落入野人手中”“这种不安使得自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不亚于疾病对于身体的损害”。“我曾设想,在他们围坐生火的地方,挖一个坑,里面埋入5到6磅的火药,只要他们一点火,火药就会燃烧爆炸,将他们全部炸死。”
后来,经过冷静思索,理智战胜冲动,对野人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自己常常问自己:这些野人有什么冒犯你的地方吗?”再进一步思考,和文明人相比,野人的做法可以理解和原谅:“自创世纪以来,文明世界的人类就没有停止过互相残杀,何况这些无人为其指点迷津、还处于原始时代的野人呢?”“不可否认,他们有杀人吃的恶习,而且吃人肉就像我们吃羊肉一样,这不能怪他们,而是应该怪他们的生存环境。”“我感觉自己对野人缺少理解和认识”“这样想着,便不禁为自己近来的行动感到懊恼,幸亏这段时间里没遇到野人,避免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拼杀和牺牲。”
在拯救“星期五”的时候,对于追赶“星期五”的两个野人,他也只是用枪托打昏一个。另一个要来杀害他,他“不得不将他击毙”。对于打昏的野人,鲁滨逊也没有去伤害他。是“星期五”用鲁滨逊的钢刀杀死了那个野人。
在解救了英国船长和水手、游客之后,听说叛乱的水手都熟睡了。鲁滨逊说:“我现在就可以趁他们睡熟时候将他们一网打尽,全部杀死,可我不想那么做,还是想尽量捉活的。”最后是“船长的两个伙伴开了枪”。鲁滨逊并没有做什么。这又一次印证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赋予了鲁滨逊这个人物许多优良品质:勇敢、顽强、智慧、善良、正直、热爱劳动、坚忍不拔。读者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和生命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