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悦 熊德梁 傅建萍 段鸣鸣 武文 王河宝 胡素敏 丁成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1]。是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也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的必要途径。合作学习也契合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良好社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是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合作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再创造的过程,此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可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师生和生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
开展合作学习,师师互动交流是重要的一环。老师们定期集体备课,根据课程确定合作学习任务;同时老师之间充分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迪,在探讨中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定位。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引导学习者关注知识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意义,追踪知识发展的动态历程。
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是主要环节。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获取知识或技能,主动探求知识,包括合作、沟通、争论、协商、思考、共识的社会过程。学习者通过小组学习、沟通合作、主动探求知识,师生共同营造真实而充满挑战的学习情境。人际间的交往与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感情不断发生变化,彼此信任、合作共享;分歧争论、互动思考、再思考、再认同等,从而促进学习者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心智也不断趋于成熟,交往沟通技能得以大大提高。
如在《医古文》课程中,选择一些泛读或自学篇章作为合作学习交流内容,如《医话四则》《医案六则》等,这些篇章行文简洁明畅,案例短小精悍,适合学生交流探讨。每一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某个文段的资料收集、发现并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制作PPT,再到课堂面向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师生互动情况,个体履行小组职责及完成任务情况、课堂展示交流与互动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整体恰当评价;并对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每一个成果表示赞赏,促进了生生、师生互动。同学们在教学反馈中说:“合作学习,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探究学习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是很好的体验。”“通过合作学习,大家在讨论中学习成长,发挥各自特长,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要求每位成员都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去完成承担的学习任务,经过实践,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认识到合作能使自己获益同时也能使小组其他同学获益。正如同学在反馈中提到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我们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小组共同努力的结果。知识是需要分享的,只有让大家都品尝到知识的果实,学习才更有意义。”
再如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部署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分别记录5周内室友舌象特征,并结合所学的其他诊法,对同学当前的健康状态作出分析判断,并将所得资料以寝室为单位汇集并制成PPT在课堂相互交流。同学们通过采集舌象及相关信息资料,动态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积累对舌象的认知与辨识经验,强化了四诊综合应用技能,提高了诊断熟练程度。在模拟临床实训中,同学们能以仁爱之心关爱同寝身体不适的同学,并对其不适的临床表现加以病因病机分析,提出诊断与辨证思路,缩短了理论与临床的距离,老师对同学们在全班的交流情况及时总结,引发思考,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
3.1 培养合作精神锻炼交往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小组学习的集体中,每个人都想为本组任务的完成多出力。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确定学习目标;发现、提出问题;制订、完成任务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整合分析处理,通过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同学之间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交能力得到锻炼,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选择恰当内容,创设多样化的切实可行的教学交往形式,在合作、交流、探索、分享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发言,陈述自己想法,善于修正他人观点,乐意接受他人意见,并懂得适度地赞许对方。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时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或热情的帮助者,时而是一个耐心的指导者或睿智的激励者;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3.2 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竞争意识 怎样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结合起来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中,是个很值得研究的命题。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生间、师生间的互相交流、相互启发,都会激发同学们的思维,提出值得争论的新问题,从而萌发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组与组之间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必然依靠小组内部的合作,以小组间的竞争作为促进小组内成员之间协作的推力,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经历这一过程,学生的合作竞争创新意识会逐渐增强。竞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相互结合、相互
促进的;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是在合作中竞争期待达成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成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是教学实践的一个创新尝试[3]。希望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了更多交往机会,师生交流的效率变得更高,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更大。这种学习模式、竞争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广泛收集与处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互动,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体现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交往技能的进步。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有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当代教育的显著特征。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合作价值观作为学校教育的职能之一,彰显了教育的内涵与意蕴。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11.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3]王鑫,白树勤.从理念到实践“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