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凡 吴宜杭 马 源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巴黎雪铁龙公园位于巴黎市西南角,濒临塞纳河,属于19世纪形成的旧城的一部分。场地原本是雪铁龙汽车厂的厂房,工厂迁至巴黎市郊后,市政府便规划此地为公园,并在1985年举行了国际设计竞赛,最终的公园是根据2个方案综合而成的。
雪铁龙公园中最主要的建筑便是公园东部的2个玻璃大温室,首先,虽然温室体量较大,但由于外表为玻璃材质、用材轻盈通透,因此并不觉突兀。其次,公园中还有2组小建筑相互呼应,一组是中心南部的7个混凝土立方体,另一组与之对应的是大草坪另一侧的7个方形的玻璃小温室[1]。
从公园平面图来看,公园为规则的几何式设计语言,然而一条贯穿的倾斜直线打破了所有完整矩形所制造出的单调,并将各个场地串联到一起。整个公园分成了7个部分,分别为A、B、C、D、E、F和G区域,各个区域的设计手法各不相同。
A区和B区分别为白色园和黑色园,位于公园主体之外,周围被居住区包围,因此作为小区游园。C区是全园主轴线的起点,2个大玻璃温室位于全园的最高点,2座温室之间是一组喷泉,为轴线的起点,周围有全园面积最大的硬质广场,由树阵、小尺度的草坪逐渐过渡到向下倾斜的大草坪,是由建筑周围的人工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小尺度的块状草坪与大草坪形成对比,适合游人休憩。D区由一系列的小温室和花园组成。6座小温室被抬升4 m左右,被一条高架步道连接,地面道路与高架步道之间由6条坡道连接,而中间6个长方形的小花园则被下挖4 m左右形成下沉空间。E区为中央大草坪,四周被水渠环绕。大草坪占地面积广大,空间边界明确,是整个公园最有力量的存在。然而,草地中散植的乔木、斜穿的道路、成组的灌木方阵,使得矩形大草坪不再单调,而是恬然舒雅、充满趣味。G区被称为运动中的园。这个区域内的植物为播种种植,植物的生长不受约束,任由其自然生长,减少人工的干预,自然生态,充满野趣。
雪铁龙公园植物应用主要分为3种:陈列展览、修剪造型和野生散养。公园的各个分区以各种颜色来命名,如白色园、金色园、黑色园等。由于整个公园在铺装等材料上较为统一,因此,各种颜色基本上都是靠植物的种植来体现的,设计时充分利用了各种植物花果叶在各个季节的颜色,以及其和周围环境用材的搭配,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雪铁龙公园的改建堪称经典,学习经典给人们未来景观设计带来许多启示。
从设计的风格与理念来讲,用现代的手法来提炼、处理古典元素,敢于将不同风格、古典与现代结合,运用诸多后现代主义的元素。
从植物应用方面来讲,雪铁龙公园内应用的植物种类繁多,并分为三类,有整齐修剪的,也有播种散养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也适合植物的生态习性。另外,运动园中植物自由散养的状态也体现了生态的思想,做到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更多表现自然的状态而不是人为掌控,与现代社会生态发展的思想接轨。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在做主题小花园时,可以以颜色来分类,运用不同颜色、习性的植物搭配铺装、构筑物形成各种颜色的专类园。要注意的是,设计植物配置时要关注植物的生态习性和配置的科学合理性。
从传统的继承方面讲,场地主要骨架的生成来自于改造前场地已然形成的骨架,来源于场地文脉,利用已有的道路系统,与公园场地内外有机融合,不是天马行空毫无依据地重新创建一系列几何图形,而是逻辑的、理性的、科学的。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经典的公园,在设计雪铁龙公园时,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公园与城市、周边街道、居住区的关系,使其有机融合,使得公园成为城市有机的一部分。雪铁龙公园除了名字外,未保留任何改建前雪铁龙汽车厂的痕迹,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让人们无形中感受着原有场地带给人们的影响与记忆。对于历史经典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照搬照抄,而应该学习其独特的继承传统的方式,要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册建筑的条件下对古典文化进行提炼,提取精髓与精神,进行再创造,从而设计出与现代社会相符的真正优秀的园林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