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泓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 465550)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一个城市的道路绿化水平反映出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影响到城市整体的容貌。城市道路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市容、组织城市交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城市应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发展战略,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争先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推进,赋予了城市空间更强大的生命力,使城市景观效果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目前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该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1 道路绿化设计与城市整体规划不符 未考虑到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道路绿化设计不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符合城市的整体风格和文化内涵。城市园林部门和市政部门没有提前协商、统一规划。道路绿化建设滞后于道路建设,导致部分道路绿化建设需要返工重修,增加投入成本和施工难度。城市整体绿化率达不到规范要求,道路绿化建设只满足功能需求。
1.1.2 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不合理 常见的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有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等。“板”是指硬化后具有交通功能的行车道路面,“带”是指分车绿带、行倒树带、隔离带等。一些城市车流量、人流量较大,交通较繁忙,而主干道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却采用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等简单形式,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功能需求。还有一些城市为了片面地追求道路景观效果,讲求气派,在道路中设计四板五带式、六板七带式等多种复杂形式,占地面积较大,造成资源浪费[1]。
1.1.3 植物配置不合理 植物配置不合理,未充分考虑道路景观效果和功能需求。未充分把握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四季季相景观不够丰富,如没有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种植,导致冬季景观单调;竖向景观不够美观,缺少韵律,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搭配过渡不够自然。植物种类选择达不到功能上的效果,如遮阴式栽植选择质地稀疏、株型矮小的植物;交叉路口种植设计中,选用植物株型高大,遮挡司机视线,不能保证行车安全。树种选用不合理,如行道树树种单一,一些城市只种植乡土树种,导致景观效果单调;或者盲目选用外来树种,不能适应当地气候自然条件,导致树种长势不良[2]。
1.2 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1.2.1 道路绿化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与技术支持 部分道路绿化建设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施工工人缺乏系统专业的知识,仅凭个人经验对植物进行移植。种植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了解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培习性,对施工设计图纸没有领会到位。种植过程中没有按照施工的程序和具体实施要求规范进行操作,不能保证植物较高的成活率。另外,还有部分专业人员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及时给予施工工人技术支持。
1.2.2 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 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低、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低下、施工方案不合理等原因导致道路绿化施工达不到施工质量的要求;施工过程中缺乏适时的质量监督,政府施工质量监管部门和社会监理单位疏于监管,造成工程质量不高;施工过程中没有做好障碍物和土壤的清理工作,导致土壤中留存了大量的废弃建筑物和垃圾,严重制约着植物的健康生长,影响绿化效果;没有协调好地下管线、附属设施、建筑、交通与地上道路绿地之间的关系,影响植物根系的正常伸展,降低了绿化质量[3]。
1.2.3 植物移植成活率不高 种植绿化工程的关键程序:起苗前的准备工作灌水、拢冠、断根不到位,起苗时间把握不当直接影响植物的成活率;苗木运输过程中遭遇风吹日晒,水分散失过多导致苗木成活率降低;高大乔木在栽植前未对其进行二次修剪并及时进行叶面喷水,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将导致成活率降低。
1.3 后期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3.1 养护管理与建设脱节 道路绿化建设后期的养护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实际上道路绿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施工建成后需要定期进行养护和管理,而并非一劳永逸。一些城市在建设后,不重视植物的养护管理。没有及时补充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没有定期对其进行除草、防虫工作,导致一些树种疾病丛生。在我国经常遭受台风袭击的沿海地区,巨大的风力引起树木的剧烈摇摆,容易导致树木根系受到损伤,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降低树木的抵抗能力。不及时对发生自然灾害的植物绿带进行修补和养护,会极大地影响道路的景观效果,妨碍交通。
1.3.2 养护管理资金投入不够 在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但是对建成后道路的养护资金投入却不够。目前,我国的道路养护费用普遍较低,使一些路段绿化养护机械设备陈旧老化、养护工人不够专业化、整形修剪不到位,导致树木长势瘦弱、叶色暗淡无光、缺乏生命力,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1 做好道路绿化系统规划,营造地方特色道路绿地景观 城市规划部门应给城市绿化建设制定合理地建设规划。城市园林部门和市政部门应做好协商,道路绿化工程和道路建设工程应同期规划设计。在道路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根据道路等级、路面宽度留足绿地面积,使绿化带和道路规划、城市规划相适应。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绿地区域的占用和破坏,对于旧路改造,应制订好现有行道树的保护和移栽计划。设计者要熟悉各城市当地的历史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各种植物的形态特性,在展现整个植物群落的形态美和层次美的同时,体现植物的意境美,营造具有文化底蕴的道路植物景观。
2.2 合理选择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 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交通量、人流量的多少和城市用地条件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使分隔绿带和行道树发挥相应的交通功能和景观功能。例如,在车流量不大的小城镇,或者城市支路和次要道路中,街道绿化常采用一板两带式这种简单形式;在车流量、人流量较大的城市干道中,常采用三板四带式这种形式;在一些用地条件允许的新建城市中,常采用四板五带式和六板七带式这种景观效果好且组织交通理想的道路绿化断面形式。
2.3 合理配置植物,丰富道路景观
2.3.1 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植物 道路绿化一定要做好前期调研,因地适宜地选择合适的乔木或灌木栽种,合理搭配、协调统一。同时,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的绿化空间,将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搭配种植,互补不足,共同形成良好的道路景观效果。另外,在充分考虑道路景观效果的同时,保证行车安全。植物配置应充分把握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配置时,应注意搭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将植物进行高、中、低层次的搭配,展现多色彩景观的艺术美。
2.3.2 合理选用道路绿化树种 为保持道路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建设者在选择树种时应尽量以病虫害较少的、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本地的乡土树种为主,既可以展现本地的特色文化又可以提高植株成活率。在充分考虑成活率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引进外地或者选择已在本地栽植多年的树种。
2.4 完善道路绿化管理体系,提高施工质量
2.4.1 提高道路绿化施工企业的准入门槛 绿化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应像建筑主体等工程一样,实行招投标制度。招标时,选择具有道路绿化施工经验的企业,最好选择以往获得相关建筑大奖的企业。要严格审核投标单位资质,最好能选择具有一级建造师资质的项目经理。与此同时,道路绿化工程要和建筑工程一样实行监理制度。投资方要聘请具有监理资质的监理公司为道路绿化施工做好全过程的监理工作。监理工程师在督查工作中,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要求施工方整改,保证施工质量。
2.4.2 保证技术人员及设备的完善性 定期对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在道路绿化方面的进展以及先进技术。同时,在更新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参与施工,提升实践技能。要开展好培训工作,聘请领域专家进行培训,监理考核机制,确保每一个被培训的施工人员达到培训考核标准。另外,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确保一线施工人员准确无误施工。施工设备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检定合格,具备合格证才能使用。施工设备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
2.4.3 严格检测土壤质量 必须确保土壤清理干净,无任何污染物和废弃垃圾的存在,从而在根本上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聘请相关环保监测部门对土壤进行专业化检查,如果发现污染物,应立即采取相关措施整改,确保无污染。与此同时,施工前要做好前期勘测工作,聘请具备相关勘测资质的单位对绿化区域进行全方位的勘测,特别是对地下管网等附属设施进行勘测,施工过程中要处理好绿化植物与其的关系。
2.5 增加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做好养护工作
2.5.1 加大道路绿化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 政府和绿化主管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绿化费用应纳入城市各项建设的投资预算,同时要落实好资金,确保有效实施好道路绿化工程,使市民真正的享受到绿化所带来的生活环境上的改变。
2.5.2 做好养护工作 道路绿化植物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生态功能,同时还有组织维护交通的功能。因此,市道路绿化管理部门应成立专门的道路养护小组,细化灌水、除草、松土、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补植和修剪等日常养护管理措施。人为控制绿化植物的生长形态,充分发挥道路绿化植物的双重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养护管理档案,在管理上做到有据可查,为长期的养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