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瑞
(山西省太谷县教育科技局,山西太古 030800)
早期治疗,小处理,好治疗。病菌病早发现,病情轻时应及时控制病情。治疗应彻底。一般来说,温室的地面是在冬季和春季易发生痂病,观察苗期是否存在病苗,生长点是否正常,是否易发生病害。春播后进行冷棚栽植,播种前应进行病虫害防治,苗期应防治害虫。
主要是破坏叶片,在叶子上出现白色粉斑并逐渐扩展成圆形的白色粉末斑点,后变成灰白色。病叶表面出现许多小黑点,叶柄和嫩茎症状与叶片相似。
防治措施:增加生物肥料、磷肥用量,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使用适量的水,防止植物生过早老化[1]。
在苗期,圆形或椭圆形内涝会稍微变暗,然后变棕色。在淹水期间,植物在探针的大小上限制在多边形,黄棕色和高湿度区域,背部有象牙黏液斑点,干燥后形成一层白色膜状或白色粉末,后期病变非常脆弱,很易穿孔[2]。茎、叶柄和幼瓜病斑近圆形到椭圆形,水灰白色,病斑在高潮时,溢出的化脓湿润,黄瓜内部蔓延病斑,沿着维管束变色,延伸至种子,携带真菌。在疾病的后期,有一种恶臭幼虫经常腐烂,土壤中的细菌通过灌溉、风、雨、空气、昆虫和农作物传播。病菌侵入气孔、伤口和水孔。温度18~26 ℃,相对湿度≥75%,易发生病害[3]。
防治方法:喷洒500倍橡胶溶液或30%柴胡脂肪酸铜-DT灭菌剂,400倍77%可湿性粉剂溶液或800倍47%Garinon可湿性粉剂600溶液;喷500倍溶液,5%过早毛发,橡胶或30%柴胡脂肪酸铜-DT灭菌剂。可交替使用,每10 d喷1次。过量使用铜制剂很容易造成药物伤害,一般不超过3次。喷雾前后必须小心喷洒,以提高防治效果。
叶片受害者发生大范围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变,其中一些从边缘发展成“V”字形或半圆形。黄瓜在后期容易破碎,常破裂,叶子呈金黄色或红棕色,密集黑色斑点。叶、瓜或茎基被破坏,斑点油质,圆形到梭形,呈黄棕色,有时溢出,当病害严重时,茎发生黑化,分解和破裂。从茎表生长到内部发育,维管束保持褐色[4]。
防治措施:可用鲜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纯蓝湿粉600倍液、50%崔贝干悬浮液、3 000倍液体喷雾剂、30%百菌清烟雾剂,于温室 667 m2熏蒸烟熏 7~ 10 d。
病害主要为害黄瓜花和小瓜,有时对叶,茎有害。病菌开始感染花,当花长成和果落在茎和叶上,引起叶病。叶斑开始是水染色的,然后是浅褐色的,轮纹状的,边缘明显,斑点有时产生褐色霉菌层,茎杆被破坏,引起病害分解,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一般在阴雨天到来之前进行预防。可采用喷洒保护性药剂或采用烟熏剂、粉尘等进行预防。一般667 m2用量3.00~3.75 kg,分放在棚内四五处,点燃后闷棚,熏一夜,次晨通风,5~7 d熏一次。霜霉病一旦发生,应用药剂进行防治。药剂以水剂为主,喷药时要均匀周到,叶正、背面均匀喷洒,重点是病叶的叶背霉层。另外,注意选用对霜霉病抗病良种;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采用高畦栽培。
主要为害黄瓜根系,根系发育不良,纤维根或侧根由病害感染,形成大小不等的肿瘤,产生一些根串。根节内可见大量乳白色幼虫,根节变薄,新根变弱,宿主再次感染并继续形成根结。地上的植物发育不良,植株矮化,叶片发黄,严重时会出现干燥。该病由寄生线虫引起,幼虫生活在根部,刺激幼根肿胀和肿瘤。条件适宜时,卵孵化并通过患病土壤、病苗或水传播。幼虫从嫩根中侵入并刺激宿主细胞增殖而形成肿瘤。
防治措施:定植期,可用除线星400倍液,定植时灌根,保护根系,促进生根,促进缓苗,预防线虫卵块孵化。生长期,可施用除线星300倍液,间隔20 d再施用一次,可有效预防线虫后期危害,且生根壮苗、促蔓壮株、促进多开花多挂果,增产作用明显。
坚持使用农药的原则和标准。严格按照要求收集产品,并配备相关的农药安全隔离期,确保产品安全,确保代理人的安全。在此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塑料手套和护目镜,保护皮肤,防止皮肤和眼睛接触。如不慎接触,出现恶心、眩晕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止喷洒,若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