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秋艳
(柳城县冲脉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柳城 545211)
在200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冲脉镇政府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桑蚕产业,建立了1.33 hm2桑蚕示范基地,恰逢鲜茧价格不断上涨,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种桑养蚕热情。到2003年,全镇种桑面积发展到133.33多hm2。2004年开始,柳城县政府结合东桑西移的惠民政策继续扩大养蚕产业,柳城县茧丝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龙头也开始反哺种桑养蚕的农户,通过贴补桑苗的方式给予农民实惠。农业部门和冲脉镇政府互相协调发展桑蚕产业,短短几年冲脉镇的桑蚕业发展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养蚕技术培训和小蚕共育随之发展壮大,桑园面积逾万亩之多,户均约0.20 hm2桑园,小蚕共育基地争相建立。截至2017年,桑蚕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积淀,面积稳定在800.00多hm2,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村和专业户,小蚕共育企业也稳定发展为4家,共育企业和农业部门兼顾技术指导和培训,共同为桑蚕产业保驾护航。
2.1.1 桑园规划布局不合理。部分桑园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相对集中、规模化发展的格局。虽然出现一些专业村、专业户,但仍存在桑园与甘蔗、水稻杂化的问题,在水稻、甘蔗地旁边能看到左一块、右一块桑园,不利于防范蚕儿农药中毒,如前两年有2个村屯因为甘蔗地施药造成桑叶污染,导致出现蚕儿中毒的现象。
2.1.2 桑园品种亟待更新。一些桑园品种老化,叶小产量低、品质差。有些人想要从市场上购买大叶高产的桑苗,但是一些小贩因为成本的关系,出售的桑种不纯正,以次充好,导致农民白花工夫回报少。一些桑园十几年前已经种植的品种,现在仍继续保持该品种,虽然产量和叶质相对良好,但比新品种产量低,可以考虑更换桑苗新品种。
2.1.3 桑园管理不科学。一是部分农民没有注重桑园病虫草害的防治,看到桑树受到害虫为害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造成蚕儿中毒或长时间不能养蚕。有的使用除草剂造成桑树枯黄、死亡,影响养蚕效益。另外,一些桑品种易患青枯病,造成桑园减产。二是有的农民对桑园管理不到位,缺耕少肥,土壤缺少有机质,桑园的水土条件差,出现秋旱夏涝现象,严重影响了桑蚕的生产。
①群众生产基础薄弱,在养蚕过程中没有掌握蚕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饲养技术。一些群众看到鲜茧价格一路飙升,就匆匆种桑养蚕,未能得到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有些人因为鲜茧价格高,增加养殖密度,导致蚕儿拥挤,桑叶不能满足需要,随意添食饲料或面粉等辅食节省桑叶,从而导致养蚕失败。
②有的农民养蚕技术不过关,未掌握一些关键技术,自己孵蛋不懂催青补青,造成出蚁不整齐,收蚁批次多,蚕儿发育不整齐。另外,不懂得按蚕龄期采桑喂食,小蚕喂叶过老,而大蚕喂叶过嫩,不懂得适时添食药剂预防蚕病发生。此外,安排批次不合理,或批次紧凑,蚕房蚕具的供给满足不了需求。
③示范点少,技术推广力度不足,有些农民特别是近年来才种桑养蚕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出现问题后才四处寻找解决办法。而且大多是农民积累的经验,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手段。
④一些蚕农的饲养环境差,没有专门的蚕房,人蚕共室,在点蚊香驱蚊时造成蚕儿中毒死亡;有的蚕儿大小蚕混养,不懂得提青分批。
⑤一些蚕农在防蚂蚁、老鼠时选用了百虫灵等对蚕儿毒害极大的药物,造成蚕儿中毒死亡。
⑥发病严重的情况下,许多农户未能认真贯彻以消毒防病为中心的配套饲养技术,消毒防病意识差,有些则缺乏消毒知识,不懂消毒液的配置而造成消毒失败。许多农民把病蚕死蚕随地乱丢,蚕沙就近倒置,造成蚕病交叉循环感染。有些人为了获得经济收入,在村道水泥路上晒僵蚕等病蚕,造成环境污染,病菌到处扩散。有的屯因为在道路上晒病蚕,引发养蚕户之间的邻里矛盾。
⑦一些农民为了缩短5龄蚕的饲养时间、节约桑叶,滥用蚕蜕皮激素催熟,造成蚕儿死亡或产出薄茧。
⑧因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一个村屯养蚕批次不统一,安排混乱,严重影响了蚕室蚕具的消毒防病工作,造成许多村屯蚕病循环感染,蚕茧不能成批上市。
⑨桑蚕专业户冬闲时蚕房闲置,夏伐、冬伐桑枝弃田,造成资源浪费。
针对柳城县冲脉镇桑蚕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宣传和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桑蚕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刻不容缓。
第一,引导农民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使桑园连片集中,便于管理,利于防范桑蚕农药中毒。同时,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选用桑树品种,根据土壤、气候环境条件,大力推广油桑、粤桑、农桑、特二等大叶优质高产品种,打好养蚕基础。而且要加强对桑园的科学管理,改善桑园的水土条件。首先,科学施肥。一般在冬伐后施腐熟的有机肥,而复合肥、尿素等速效肥可以作追肥使用。全年的施肥量可以合并分为春夏二次开深沟施,上半年占全年的60%,下半年占40%,覆土压实后盖杂草。同时推广桑园水肥一体化,做到高效利用肥水,节本增效。其次,做好土地翻耕和除草工作,桑园在12月中旬翻耕一次冬晒,春夏秋各除草一次,结合除草进行中耕,桑园除草也可以使用除草剂。再者,合理剪伐。每年进行夏伐和冬伐2次剪伐,夏伐可以进行根伐或低伐,冬伐可以采用冬留长枝的形式。此外,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施药,指导农民正确施药,防治病虫害要选用乐果或敌敌畏药液,防除杂草选用草甘膦等对口农药。最后,及时灌溉和排除积水。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做到蚕儿食饱桑,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第二,帮助农民科学饲养。首先,对蚕卵进行补黑处理,使蚕出蚁整齐。在出蚁的当天05:00左右揭开遮光物,打开电灯给蚕卵感光,促使蚕卵孵化,于08:00—10:00进行收蚁。收蚁后用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其次,按蚕龄正确采桑喂叶。1龄采用黄中带绿的叶面有光泽的顶叶,二三龄采用倒数三四叶,叶色绿中带黄,略显成熟。采叶时间可在早晨露水干后至11:00前、17:00以后进行。再者,搞好蚕座卫生,做好眠前除沙工作,加强蚕期消毒。做好地面和蚕室的消毒工作,发现病蚕应捡出深埋、烧毁,及时淘汰弱小病蚕,做好眠前除沙,眠中消毒及眠起处理工作,正确添食药物,3龄开始每龄添食500~1 000单位的氯霉素,5龄应添食两三次。若已经发生细菌病,应连续添食3次。添食时应提前配药喷叶,待桑叶晾干后再喂蚕。通过科学饲养,提高养蚕成功率,促进桑蚕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改善蚕的饲养环境,创建有利于蚕生长的环境条件,消除人蚕共室、大小蚕混养的不利条件。遵循节约成本原则,养蚕用具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条件的农户也可以建立标准化蚕房,采用水帘空调控制温湿度,改善养蚕环境。近年来,在柳城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冲脉镇建立标准蚕房20多座,小蚕共育基地标准小蚕房2家。新的大蚕房有良好的通风抽风系统、自动上蔟系统、自动喂养系统,有效调节室内含氧量和温湿度,改善了养蚕环境,获得了高产优质的蚕茧,提高了经济效益。新的标准小蚕房,采用了水帘空调,改善了小蚕生长的环境,基地产出的小蚕品质优良,为客户养蚕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基地成为了技术培训的基地,成为了桑蚕产业技术传授的桥梁纽带。
第四,养蚕成功的关键在于蚕病防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教会农民正确配置消毒液,重视蚕室、蚕具、蚕体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切断病源,做到“三消一洗”,坚持“三洗手”“两换鞋”制度,定期全面消毒。对蚕体消毒并坚持药物添食防病,病蚕、蚕沙应集中处理,推广建设蚕沙池处理蚕沙,经过消毒腐熟后作为肥料用于其他农业生产。而且要正确使用蜕皮激素。蚕见熟后第二口叶时使用1支蚕用蜕皮激素兑水0.5 kg喷5 kg桑叶喂食至全熟,促使蚕成熟一致,利于统一上蔟。另外,正确防治蚂蚁、老鼠,禁止使用蚕儿敏感的、对蚕毒害大的药剂,选用高效、低毒的对蚕儿无影响的药剂进行防治。
第五,加大培训力度,多举办培训班,辅以印发技术资料、出墙报等各种形式,给农民提供学习技术的渠道,通过带出去看、学习新技术回来,培养一批有素质、有文化的科技示范户、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农村实用人才等高素养的科技带头人,并通过他们进行“传、帮、带”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养蚕水平,缓解农技部门技术人员人手少的矛盾。培训小蚕共育经营主体,做到小蚕共育技术过硬,保障小蚕质量。另外,建立培训基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培训。柳城县冲脉镇已经建立1个人大培训基地、1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开班培训有保障,基地和农业部门共同为桑蚕产业保驾护航。
第六,搞好示范,促进推广。组织各村屯一两名素质较高、饲养经验丰富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引导周围群众掌握科学的饲养技术。实地调查发现,在2个相距不到500 m的村子,同时发展种桑养蚕,其中一个村子养得很好,每次都能成功收茧,而且产量、质量很好;而另一个村子却不同,养得不好,有些人不懂得消毒,养一批失败一次,有的虽然成功收茧,但产量和质量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成功的村屯有技术成熟的养殖人员,在其带动下,全村的养蚕水平大大提高,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第七,加强市场管理。对蚕农养蚕批次进行统筹安排,利于消毒防病和蚕茧成批上市。同时引导发展桑枝生产食用菌,充分利用冬闲的蚕房。冲脉镇有着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依托食用菌公司生产菌筒,实现桑枝循环再利用。通过生产食用菌,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收入。
多年来的调查实践证明,桑蚕生产对柳城县冲脉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近年的产业扶贫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积极作用,不失为一条农民致富的好路子。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引导,增强农民的产业意识,通过规模化发展,把桑蚕产业做大、做强,和甘蔗、粮食等产业齐头并进,稳粮保蔗,统筹发展。农业部门通过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种桑养蚕技术水平,实施科技兴蚕,积极推广桑蚕优良新品种,加快桑蚕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今后桑蚕产业在柳城县冲脉镇将大放异彩,继续为农村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