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艳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 510303)
据考古发现,漆艺在我国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因此附于漆艺上的漆画其实是我国历史非常悠久的绘画,远早于后来的国画、油画与版画等画种。至20世纪60年代,为促进漆画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将漆画确定为与国画、油画、版画等并列的独立画种,并在政策上也对它有所侧重,如派广州美术学院的蔡克振去越南学习磨漆画,派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乔十光到福建向民间艺人学习漆画,并将漆画纳入五年一次的全国美术大展之中等。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漆画较之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其他画种,漆画依然处于柔弱的状态。并且,最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些年中,甚至漆画的绘画属性也在不断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不少人认为与其说漆画是一种绘画,不如说它是一种工艺品。
欧文·埃德曼曾这样给艺术下过定义,“艺术是一种包含着一切种类的实践或其它对材料的创作性处理的领域”。绘画创作是绘画者在一定的绘画载体上,通过使用一定的绘画材料对绘画语言的熟悉把握和运用。可以说,不同绘画材料决定着绘画的不同种类。因此,思考漆画的绘画属性遭受的质疑,究其原因,离不开漆画的材料。
对此,本文试从漆画材料的角度对漆画的属性进行分析与探讨。
作为一项独立画种,漆画的材料在数量上与品种上又与其他画种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传统漆画中,人们主要使用天然漆,又称大漆、生漆、土漆、国漆。这是漆树上分泌出来的天然漆液,最初呈半透明的棕红色,稍一厚涂即近黑色,经过加工后的黑漆更黑。传统漆画是以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种类,因此漆黑的颜色是漆画的一种非常突出的色彩。后来人们发现当天然漆中加入一种天然矿石时,漆色便由黑变红。于是黑红两色成为传统漆画的主要颜色。尽管后来人们也尝试在天然漆中添加了其他成份,以便让漆画颜料有更丰富的色彩,但调出来的颜色普遍偏暖,无法调出其他画种司空见惯的丰富的颜色。除去天然漆,便是合成漆与化学漆。合成漆与化学漆的色彩虽然丰富,但由于其化学毒性与作品的最终效果,合成漆与化学漆在漆画创作中并不被提倡。因此,从天然角度而言,漆的色彩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漆画的绘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它无法像其他画种那样有着无穷无尽的色彩随意调制与选择。因此,相对于其他画种,以天然漆作为主要材料的漆画,由于材料的限制,它无法在创作时像其它画种随心所欲。
另一方面,漆画的材料又极为丰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创作材料最为丰富的一个画种。因为天然生漆粘稠度高,粘合力强,可以粘合各种各样的材料,如除了粘贴蛋壳,还可以粘贴诸如贝壳、玉石、金银、树枝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可以说,只要不是特别重的材料,基本上都可以粘贴上去,成为绘画中的一种材料与展现。由于天然生漆粘稠度高,除了粘合众多材料之外,还可以拌入木炭粉、瓦灰、石膏等填充材料进行厚涂与雕塑等。
因此,漆画一方面因为其材料的特殊性而使漆色远不如其他画种那样丰富,另一方面又因其粘稠性的特点使漆画的创作材料无比丰富。这种匮乏与丰富成为漆画材料品种与数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这种特殊性的直接影响是,在丰富漆画创作材料使用的同时,也使漆画作品容易出现装饰性或工艺性的倾向,从而使人们对漆画的绘画属性产生怀疑。
由于漆画材料的特殊性,漆画的制作自然拥有了非常丰富的表现技法。如除了一般画种都具有的绘、描、涂之外,还可以进行其他一些画种不能进行的粘、堆、雕、刻、罩等,如可以利用漆液黏稠性在漆液中拌进木炭粉、瓦灰、石膏等各种填充料而进行堆漆,利用漆液可以进行多次髹涂的特点而对有一定厚度的漆面进行雕塑与刻划,利用漆液在泼洒与稀释之后能够互相流动渗化的特点进行泼漆,利用漆液干后有一定的硬度且耐打磨的特点而进行磨漆等……由此看来,漆画的技法远远多于其他画种,仅在我国明代黄成著的《髹饰录》中,便记载了包括描绘、镶嵌、刻画、变涂、研磨、泼洒、堆塑等400多种漆艺装饰技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各艺术形式的技法都可以在漆画中得以运用与表现。
面对如此丰富的技法,问题又出现了。一方面是当漆画家在漆颜色自身无法满足其创作预想时,自然而然地使用“镶”“粘”“堆”“罩”“磨”等技法,但另一方面是,使用了“镶”“粘”“堆”“罩”“磨”等技法的漆画更易被人认为是漆艺,或者是漆工艺品,但绝不是绘画,或者不是纯绘画。
漆画的这些技法的使用,除了在传播过程中让欣赏者产生迷惑之外,有时甚至也难免让漆画家自身在创作过程中产生困惑。这正如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面对如此丰富的技法,创作者本人也很容易陷入对一些绘画本身之外的特效追求之中,如对光滑精致的肌理效果的追求,对层层堆砌的材料的追求……日本著名的陶艺家八木一夫曾说,“纯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和技法去搞创作。”漆画家在这种“不由自主”的“重技轻道”中,不知不觉地陷入把复杂材料与技术的使用作为漆画追求的目标之中,使原本内涵丰富的漆画艺术逐渐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之内。这样,漆画的绘画本体性追求自然也非常容易发生偏离。
相对于其它画种,漆画的制作时间通常较长,因为漆颜料难干,画完一遍之后,通常要等较长一段时间才能继续深入,短则数天,长则数月甚至数年。漆画中的镶嵌技法,也通常需要创作者极度的细心与耐心。由此看来,漆画创作很难一蹴而就。漆画创作,除了耗时较久之外,更艰难的是,在这种长年累月的创作中,漆画创作者的灵感与激情也很难长久的稳定保持。因为这种时间相对漫长的创作过程确实极易消耗创作者对画面语言的把握能力,以至于即使是一幅很有创意的漆画作品,最后也很有可能因激情与灵感的消失殆尽而成为一块匠气十足的技法罗列板,从而导致漆画绘画属性的偏离。
我国美术史上唐代漆画的的第一次大偏离便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朝时期,因价格低廉的瓷器的批量出现,漆器的制作自然受到了冲击。权贵阶层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一方面避免使用大批量生产的廉价瓷器,一方面要要求漆器材质昂贵,技法复杂,费时费力,极尽奢侈。漆器上的绘画也自然由原本的简单叙述抒情逐渐转向奢侈的复杂繁丽,漆画的绘画性被严重削弱。唐朝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众多的画种纷纷独立并获得长足发展,而漆画则沉在奢丽之中,离开了生活的真实与激情,也失去了自身独立发展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沦为漆器的装饰附属物。
如上所述,由于漆画材料的特殊性,漆画的绘画属性在历史上确实容易发生模糊与偏离,甚至对漆画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那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漆画材料的特殊性呢?
人类的绘画活动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对绘画材料的依赖,材料是视觉造型的基础,它的表面肌理特征能引起观者的感知、想象与情感的直接投射。我国著名漆画家乔十光也说,“漆画作为一个画种,必然要有材料的限定,必须要有自身不可被取代的特殊性,否则画种的地位就很难巩固……天然漆是构成漆画不能被取代的基础,否则漆画的地位便得而复失的危险。”①因此,漆画之特殊材料的使用正是漆画存在的前提,否定漆画的材料便是否定漆画本身。
“自由只有在限制之中才能大展身手(黑格尔)”,一方面,漆画大漆材料的特殊性给创作者以较大的局限(如前所述),另一方面,辅助性材料的丰富又给漆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由于漆画材料的特殊性,漆画在表现技法上包容性很大,它既可以实现油画的丰富、厚重和沉着,也可以实现国画水墨的淋漓渲染与工笔的层层晕染,还可以实现水彩的透明、轻快与流畅。面对漆画材料的独有魅力,清华大学教授李砚祖曾说,“对漆画的研究和对漆画创作更高层次的追求,其基点应定在如何最大程度地运用和发挥漆的材料特质和工艺特征,去创造不同于其它绘画的新的视觉形式。”
而且,作为一门古老的中国艺术,漆画因其材料的特殊性还有着广阔的现代风格发展空间。油画家尚扬曾说,“新材料的应用,它带来的是绘画风格的变化,还有带来绘画品种的变化,带来绘画质地的变化,还有带来绘画手段、技术手段,样式或者思维方式等发生改变。”②反思现当代美术发展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一部寻求新材料与新工艺的进程。正确理解并巧妙利用漆画与生俱来的材料特殊性,不仅可以使漆画作品更具艺术魅力,而且可以挖掘漆画艺术在发展现代艺术时拥有的巨大潜力。
当然,要真正做到保持漆画艺术绘画性的稳定,不轻易被材料的特殊性与丰富性所羁绊,重视漆画创作中的绘画性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与保障。这也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最根本性的内因所在。
如我国战国、汉、北魏时期的漆画作品,尽管依附于瑟、奁、棺、案、盘与屏风等这些具有实用性的器物之上,但内容非常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其中,湖北荆门包山三号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上面的首尾相连的长卷式画卷,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楚国贵族迎宾拜谒的场景,人物神情逼真,姿态各异,背景中的杨柳、大雁、狗犬也都非常形象生动,成为迄今发现的使用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绘制的最早的风俗画杰作。可以说,绘画性本是漆画与生俱来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漆画才能被称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所以,失去了绘画性的漆画,也就等于失去了漆画艺术的灵魂。
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创作者来说,任何画种的思想内涵与情感表达都要远远高于其工艺技术的展示。漆画创作不能单靠技艺炫耀,技术后面一定要有饱满的精神内涵。这正如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所说:“技术不应损及表情或主题效果,如果损及表情,损及主题效果,那就万万不可;你必须先感动我,使我震惊,使我心碎、战粟、流泪、愤怒;然后,你再设法取悦我的双目吧!”作为一个独立画种,漆画只有重视了绘画性,重视制作技术与艺术思想的完美结合,才能摆脱因漆画材料的特殊性而导致的绘画性偏离倾向,使漆画真正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加深远的艺术空间。■
注释:
①乔十光.谈漆论画·乔十光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04.
②郭晓川,主编.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上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48.
[1]乔十光.漆艺 [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皮道坚.中日韩现代漆艺术研究[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
[3]陈聪.漆画创作技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