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军 冯 建
(四川省平昌县环境监测站,四川平昌 6364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畜禽养殖业呈现出稳步增加态势,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养殖业的发展也成为脱贫攻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畜禽养殖污染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各种养殖废弃物及臭味,不仅影响了畜禽养殖的整体效益,而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1 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5年,全县出栏生猪90.53万头,牛6.09万头,羊4.24万只,家禽261.18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6%。畜牧产业实现增加值8.63亿元。平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发展养殖大户500户,全县新增出栏生猪30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土鸡100万羽,新建畜禽加工厂5家。
随着养殖业发展的不断深入,规模化、集约化和养殖专业户畜禽养殖场因选址不当,部分地方养殖总量超过当地环境容量、未实行种养平衡、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大量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未能得到循环利用,对全县的土壤环境及地表水域(河、溪、塘、库、堰和井)以及居民农业生产用水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带来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1.2 畜牧产业污染现状 根据国家污染源普查结果,全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 324.09万t,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在农业源污染中,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平昌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明:工业污染源205个,农业源3 310个,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546.38 t和1 869.5 t。平昌县农业源污染防治尤其是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将是平昌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1.3 养殖业污染治理现状 近年来,平昌县极其重视养殖污染环境治理问题,因地制宜采取了针对不同养殖种类的不同处理方式与利用,对鸡、羊等粪便采用自然堆肥和发酵制造有机肥等治理技术进行处理;对稀粪和冲冼水采取了沼气处理技术进行处理;规模化养殖户对养殖废水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技术规范》中提出的三种治理模式进行各种组合工艺,分别采取了厌氧+好氧+农业利用,厌氧+好氧+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农业综合利用,厌氧+好氧+沼气处理+污水回用等多种工艺的组合处理技术,效果较好。结合平昌县巴药、核桃、茶叶、花椒和莲藕等新兴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将养殖与生态农业、林业经济相融合,以养殖为载体,大力发展养殖业,以期实现种养殖平衡,以种定养。养殖专业户采取控制养殖规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沼气、堆肥设施为主),沼液、堆肥综合利用,减轻了对邻近土壤、水体的污染,实现了致富增收,也为全县脱贫攻坚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
2.1 合理布局和规划 按国家技术规范,划定禁养区。严格按照平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昌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和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平昌县环保局《关于规范新建畜禽养殖场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进行选址。禁止养殖区域内已建成的养殖场,一律关停或搬迁,在适度养殖区域要严格按照区域环境容量、农业土地综合承载力和种植种类控制养殖量。
2.2 分类治理 要求规模养殖场积极采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雨污分离和干清粪工艺,实现粪尿干湿分离,完善废渣储存设施配套建设,防止污染物渗漏、溢流、雨淋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规模小、群体多、相对集中的农户养殖污染主要通过就地建设沼气池、沼液利用、干清粪堆肥还田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牧―沼―菜(果、树、菌、鱼)”“牧―沼―林”和“牧―沼―草―牧”等复合生态种养殖模式,将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
2.3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小区建设 运用现代生态学、生物学原理和工业化理念建设生态型畜禽养殖小区。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在养殖小区内进行统一引种、统一采购饲料兽药、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和统一粪污治理,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生态化养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4 实行激励补助政策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科学制定配套的措施和优惠政策,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逐步列入重点治理项目,对已实行干湿分离、建有配套沼气池且有积极治理污染愿望的业主优先给予项目支持。
2.5 依靠科技,不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低成本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探索清洁养殖等新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