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建 周 瑛
(1.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林林种苗管理站,湖北武汉 430300;2.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林业局蔡家榨林业管理站,湖北武汉 430300)
1.1 油茶优株调查 从1972年开始,在浙江安吉开展油茶优株调查,先后在南湖林场、安吉林科所、刘家塘林场等地进行调查。初选优树一般经过3年以上复选,再经不断选择,不断淘汰,到1977年,已经掌握了几十个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1977-1978年间,在浙江安吉南湖林场五大队建成了我国第一片面积油茶优良无性系比较试验园。1979年,经过反复筛选,选出最好的也最有特色的15个油茶无性系,采用大树换冠技术,又在浙江安吉林科所内建成了我国第一片按随机区组设计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比较试验林。
1980年春在我国第1次用油茶无性系嫁接苗营建了24个无性系的比较试验林,第2年又建成了嫁接苗、扦插苗和实生苗的比较试验林和以攸县油茶为矮化砧的油茶优良无性系矮化作业试验林。
安吉林科所内安排的油茶无性系比较试验林,连续4年测定了每个无性系及对照的坐果率,通过在4~6株树标定标准枝,实际统计花数,第2年4月果实膨大之后实际计数幼果来计算坐果率。结果发现,油茶的坐果率,也以优良无性系为高,而且存在无性系越是优良坐果率也越高的倾向。
1980年在富阳营建的芽苗砧嫁接苗试验林中,采用6株小区,6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以1个优株的实生后代为对照,也按试验中得到的实际667 m2产油量,7个优良无性系。
1.2 温培育苗实验 1981年冬开始通过加温培育苗砧,在温室内开始了批量嫁接,并于1981年3月采用刚刚嫁接成活的芽苗砧嫁接苗开始造林。每年种植的面积在66 667 m2左右。为了对采用高产无性系苗木造林的增产效益作出比较,同时用主要参试优株的种子营建了一定面积的优树半同胞实生油茶林,还开展了优株之间的双列与单列授粉试验,以测定优株的遗传品质,并期望培育出新一代更优的品种。为了丰富遗传资源,还积极从江西、湖南的主要油茶产区引进资源,先后有293个无性系参与了试验。
到1987年止,在长埠林场和茅岗垦殖场,建成了试验林47 hm2,其中包括优株的单亲或双亲实生后代林约13 hm2,无性系比较试验园13 hm2,无性系收集园66 667 m2。
1.3 无性系结实调查 1995年,长埠林场科研组,在最早建成的88 000 m2高产无性系中试试验林内,根据几年来对各个无性系结实情况的观察,对18个无性系连续3年采收,共选出了18个优良无性系。与此同时,从试一开始,就在大岗山试验局开展油茶试验,试验地自然条件适宜,社会条件也符合油茶本身的需求;同时江西省进贤县茅岗垦殖场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主要是种子和接穗[1]。这样,试验就有了各种条件的保证。
1.4 优良无性系选定 2007年10月22日在江西新余七年生示范林测定667 m2产鲜果989.01 kg,折合667 m2产油59.34 kg。综合其他示范林数据,采用高产无性系的二年生油茶芽苗砧嫁接苗造林,造林第4年就有收,5年生时,667 m2产油量可以超过15 kg,7年生后就能进入盛果期,667 m2产油量可以稳定在30 kg以上。加强管理,667 m2产油量可以稳定在40 kg左右,是以前大面积油茶产量的10倍还多。
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最终选出一批优良无性系。从1998年开始,这批优良无性系在浙江、贵州、江西、湖北、福建、安徽和广西等地被大范围的引种进行试验示范。
经区试结果证明,油茶长林23号在我国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和福建等全国油茶适生区都适宜栽种。其主要经济指标及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2.1 主要经济指标 长势较旺,开花和种实成熟与长林40号基本同步。果实一般于10月20日前后成熟,10月下旬始花,球形果,青黄色,向阳面橙红色,大小中等,高产,六年生的植株单株产果量约3.0 kg,667 m2产油量也接近30 kg,盛产期能达到61.6 kg。干出籽率为22.0%,出仁率为57.2%,含油率为49.7%,叶短矩卵形,枝条中等粗细,发芽中偏晚,始花期为10月下旬,花期持续30 d。主要鉴别特征是:1/5叶基,全缘。
2.2 栽培技术要点 品种采用嫁接繁殖;在嫁接繁殖时需要建立采穗圃以生产优质穗条;穗条保存宜在低温下进行,并保持水分不丧失;选择肥沃深厚土壤条件作培砧床,砧木培育选用饱满的中、大粒种子;嫁接采用芽苗砧嫁接,接后加强管理[2]。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