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02-11 01:03王明明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应用型升级

王明明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重要经济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是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关键。自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以引领经济发展,粗放型发展方式逐步改变。然而,经济战略的实施、产业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探索新时期山东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研究。应用型高校担负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供给重任,研究应用型高校如何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成为重要课题。

从经济发展来看,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不断凝练与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与发展方向,培养了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体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然而,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及各项政策文件的出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难以有效契合的地方。

一、学科专业建设难以契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学科专业建设难以契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依然存在热门专业设置重复,而紧缺专业、与新兴产业(行业)有关的专业布点不足甚至存在布点空白的现象,致使学科专业结构布局难以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转化相适应,难以有效培养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型人才。其次,专业结构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尚不完善。国家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已相继出台有关规定,试图引导各高校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自我调节机制,促进各高校专业建设健康发展。各高职院校应以教育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为依据,充分结合自身现有资源与发展潜力,日臻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机制的运行环节,从根本上确保专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再次,专业结构布局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集聚程度不高、专业设置跨度大导致有限的专业资源分散到各个专业类中,一方面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另一方面难以集中资源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发展,导致特色专业布点不足,专业群建设相对薄弱;各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类集中,也导致了难以形成专业特色与集群优势,专业结构布局缺乏区域特色,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不明显。

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社会经济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改革机遇并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论知识比重过高的现象,理论知识的传授相比较实践教学而言显得更为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足,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难以很好的锻炼与培养。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应用型特征,具有应用性的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时候,对行业企业以及岗位需求的调研不够深入,对产业转型升级具体需要具有哪些知识与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了解不足,致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难以契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人才培养不够精准,过于宽泛,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或者有的高校过于注重应用型,而对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与培养规格重视不足,导致输送的人才难以满足行业企业以及岗位需求。

三、合作育人机制有待优化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既有助于扩大各方合作育人的范围,将政府、行业企业引入,拓展并深化了育人内涵。然而,目前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不够完善,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产教融合育人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应用型高校方面分析,部分应用型高校虽然意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深层次的认识还有待加强,虽然也有一定合作,但应用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管是应用型高校还是企业,对于双方合作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实质内容的理解与实施都有待深入探索并明确把握。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因主体不同,在育人理念上存在一定差异,也导致在育人行为上契合度不高。再次,高校在建设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囿于经费等因素,致使实验实训等硬件设施的配备以及在双师型师资等培养方面彰显出认识有待深入、积极性有待提高的状态。从政府方面分析,政府的支持力度也还不足,亟待加强对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致使统筹协调存在障碍,政府、企业行业、高校各方主动性有待提高。从行业企业方面分析,部分行业企业对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入,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单方责任,或者因人才培养周期长且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考虑到人才流动等问题,而对与学校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全员育人机制建设不足。全员育人没有在具体制度及机制建设中得以落实,应有的奖惩及各种激励机制缺失,致使育人激励不足,全员育人的长效性及有效性不高,校企合作育人难以有效落实,育人效果不显著。

第三,产教融合育人环境有待加强建设。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文化交融与对接亟待增强,整体规划与设计缺失或不足,致使育人环境与氛围不够协调,不利于校企合作育人质量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合理化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师资队伍的优化日益紧迫。借鉴国外经验,欧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匹配度较高,其应用技术大学基本都从行业企业吸纳优秀高技能人才和优秀技术人才。而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则应重点加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观念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大部分高校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显现出不够重视双师型教师的现象,致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的主动性不强,也就导致了高校普遍理论型人才较多而实践经验较为匮乏,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培养引进机制缺失,致使高校教师到企业行业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足,企业行业与高校合作,为高校提供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也缺乏主动性。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强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内部而言,主要体现在体系结构不完善,内容亟待健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体现在部分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仍然是常规化、程序化的事务性工作,虽然规划了具体化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步骤,但理论高度不够,体系化程度不强,难以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涉及到高校内外部诸多因素,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何协调各环节各部门的工作,最大限度的调动多方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各个工作环节、各部门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需要深入探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没有涉及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亟待构建。第三,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诸多环节也不健全,尤其是质量监控、评价及信息反馈环节,应严格监控过程,注重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科学化、合理化并重视反馈信息的作用,做到有反馈有奖惩有整改,让质量监控切实发挥有效作用。第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缺失,难以保障体系有效运行,致使体系构建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责之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转型发展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与意义所在,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以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这也就加强了技术与资本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实现产业转型发展,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应用型人才队伍是支撑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保障,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量。故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金福.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的区域适切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

[2]杨柳群.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09).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

[4]李有亮.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4,(01).

[5]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应用型升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勇立改革开放潮头 创新粮食保障体系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回暖与升级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