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妹 刘芸萍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林业局,江西南昌 330000)
林业病虫害对于生态系统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从一百多年前有相关记载开始,各类病虫害先后使得中国、北美、欧洲等大片森林受到毁灭性打击。针对这一问题,林业工作者付出了诸多努力,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病虫害防治机理等相关理论体系。随着对林业病虫害研究的深入,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其中营林技术作为关键一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关注。
1.1 幼苗培育幼苗培育是营林的起点工作,幼苗培育效果直接影响林业建设效果。根据营林技术相关理论,幼苗培育需要遵循3个原则:首先,为保证幼苗生长环境与林区一致,应尽量选择在林区培育幼苗,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其次,在考虑林区环境的同时,应尽量为幼苗提供肥料充足的开阔场地,以保证幼苗生长有足够的基础资源——水分、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从而保证幼苗的存活率;最后,水是万物生长之源,幼苗培养应选择有河流、湖泊的位置,以确保幼苗不受干旱影响,同时水资源丰富的位置各类生物系统发达,土壤质量和肥力也有保证,可为幼苗生长提供温床[1]。
1.2 人工造林在常规植树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工干预作用,根据拟植树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土壤特性,结合种植需求、经济性等考虑,创造新的林业生态环境,这就是人工造林。人工造林是将营林技术运用于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顺应自然,就是要讲求“适地适树”,遵循树种和周围环境的辩证统一,这是决定造林成败的关键;所谓改造自然,则是有选择性地种植树苗,在满足前一条件的前提下选择经济性强、层次结构合理的树种,并且在造林过程中适当开展抚育间伐,改善林业生态结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造林时间,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2]。
1.3 混交林一片林区包含2种以上树种,是混交林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每个树种都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树种之间搭配适当,实现阳光、水分和养分的充分利用。很显然,混交林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肥料资源,由于结构层次更加丰富、复杂,混交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长期发展下去,混交林还能反哺土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3]。
2.1 营林技术体现了防治结合传统病虫害治理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事后处理,对症下药,这是无法满足现代化林业管理要求的。营林技术从事前预防着手,在治理过程中优先采用生物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规避了二次虫害的发生,减少了病虫害因传统化学药剂施用产生的抗药性影响。同时,不使用化学药剂也保护了林间其他物种,维持了生态平衡。
2.2 营林技术将病虫害治理推至育苗阶段林业病虫害治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造林之处,排除无法抵御病虫害的树种。营林技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育苗阶段综合考虑了诸多因素,如根据造林区域的病虫害历史情况、水资源状况、地质条件等,合理选择幼苗,使之符合生存及抗病虫害条件,从而实现提前根治病虫害。
2.3 混交林技术综合提升林木的病虫害抵御能力从混交林的特点来看,通过林木之前的互补作用,实现阳光、水分和养分的充分利用,因而一个树种丰富、结构稳定、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逐步建立起来,这种林业结构具有更强大的生产能力,因而能够积累更多有机物,提升林木存活能力。与此同时,复杂的生态系统使得土壤中根系错综复杂,牢牢锁住养分和土壤,提升了林木抵御灾害的能力[4]。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物种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共同提升了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传统的林业病虫害治理技术注重的是单一事后杀虫治病,然而随着林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林业病虫害治理越来越趋近于一种系统工程。为了实现对病虫害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必须依赖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营林技术,从育苗开始选择抗病虫害幼苗,在造林过程中优选混交林,在育林过程中实时监控,早发现早处理,将病虫害的影响降至最低,促进林业稳定发展,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