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雪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 43402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很多河流逐渐污染或消失,致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应提高对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求维护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加强水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水生植物定义水生植物是一种依托于水环境生长的植物类群,对于水分需求度较高,可以生长在水面、水中和近水区域,或是长时间生长在潮湿区域的植物,均属于水生植物范畴。水生植物较之其他植物而言差异显著,对于水分依赖性较强,在长期生长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水生植物自身具有分布广、生长快和易于管理等特点[1]。
1.2 水生植物种类依据不同生态习性,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飘浮型、沉水型、浮水型、挺水型。
1.2.1 沉水型 此种水生植物主要是生长在水下,根茎在土壤中生长,组织发达,花期短,以观叶为主。如水草类植物,可以在较深的水域中生长,具有水质净化作用。
1.2.2 浮水型 根茎生长在土壤中,会漂浮在水面,并没有明显的上茎。此种植物颜色鲜艳,观赏价值极高,如萍逢草、王莲和睡莲等。
1.2.3 飘浮型 此类植物整株漂浮在水面,并不会生长在土壤中,随着水流随处移动,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作用,如浮萍和凤眼莲等。
1.2.4 挺水型 此类植物茎叶分离,植株挺拔,颜色鲜艳,下茎在土壤中,茎叶挺出水面。此种植物品种繁多,观赏性较强,多生长在浅水区和沼泽区,如再力花、芦苇和荷花等[2]。
2.1 景观价值水生植物自身色彩缤纷、姿态优美,可以点缀岸边和水面,有助于丰富湿地生态景观,带给人一种清新之感。除了观赏以外,水生植物随风浮动,更加灵活、优美,带给人别样的体验。在西方国家的园林建设中,更加注重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从而营造出一种野趣之感,在河岸与湿地区域配置荷花、芦苇等植物,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带来别样的野外趣味。而在近年来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水生植物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2.2 生态价值
2.2.1 物种多样性 在湿地生态恢复中应用水生植物,有助于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升物种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
2.2.2 净化水质 水生植物可以固碳释氧,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体、促进湿地生态恢复的作用,形成一个自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
3.1 湿地景观和水生植物景观和谐统一在湿地生态恢复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作用。在水生植物造景中,需要注重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优化水生植物配置,引来更多生物栖息和繁殖,形成生态田园湿地景象。
3.2 植物混合配置,赋予生态多样性结合不同水环境合理搭配水生植物,有助于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空间,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作用,尽可能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保证生态系统稳定。与此同时,在不同季节,应根据不同观赏期合理搭配水生植物,形成连续性的景观,打造四季多样化景观,发挥水生植物的修复功能。同时形成复合型生态恢复系统,改善单一品种的缺陷和不足,逐渐构建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3.3 突出地域特色,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差异显著,如北方地区应选择抗旱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如水葱、芦苇。另外,结合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乡土水生植物,突显地域特色。
在湿地景观恢复工程中,通过水生植物造景,合理配置浮水型、沉水型及挺水型等水生植物,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同时带给人们一种别样的意境美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