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喜像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玉凤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田阳 533613)
果树病虫害防治是果树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直接影响着果树的产量及品质。目前,大多数农村仍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来防治果树病虫害,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虫害会随着农药用量和浓度的加大而产生抗药性,无法从根本上消灭病虫害。另外,由于农药中含有化学物质,长时间喷洒可能会导致果实中农药含量超标,给果树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1.1 农药使用时机把握不准确在防治果树病虫害时,一定要掌握好用药时机,具体需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时期:(1)芽明显膨大期,此时喷施高浓度的杀菌剂加杀虫剂,全树喷透,主要防治越冬病菌和害虫;(2)花现蕾期,此时喷较高浓度的杀菌剂加杀虫剂,主要防治花腐病等;(3)落花后7d,喷杀菌剂和杀虫剂,主要预防多种病害和红蜘蛛、蚜虫、梨木虱等;(4)摘果后落叶前,喷较高浓度的杀菌剂和杀虫剂,主要消灭越冬病虫。另外,如果喷药时间选择不当,也会影响药效。一般选择10:00或17:00以后喷洒农药,中午不宜喷洒农药。
1.2 药剂用量没有根据果树生长期的变化而调整不同的果树品种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果树的不同生长阶段应喷洒不同剂量的农药。一般果树生长前期,适量喷洒低浓度的农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若喷洒农药的浓度较高,会对果树的生长芽造成影响,不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在病虫害高发阶段,应适当提高化学药剂的喷洒浓度,增加喷洒频率,以便于有效消杀病虫害[1]。
1.3 带来污染问题农药污染主要来自农药的喷洒。喷洒到大气中的农药微粒,在气流作用下,可漂移到数公里远的地方。喷洒到植物表面或土壤的农药,在气流作用下,也可飞扬到空中,造成大气污染。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洒农药是一种常见的用药方式,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1.4 果农防治意识淡薄现阶段,果农的防治意识普遍淡薄,主要表现为病虫害防治和检疫工作基础薄弱,设备、手段较为落后,用药种类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防治体系。近年来,虽然果农也在不断开展防治工作,但因上述问题的存在,即便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2]。
2.1 预防措施加强栽培管理是最根本、最经济的办法,可提高果树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首先,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并且严格检疫、改良土壤、培育壮苗等,增强果树的抵抗力。其次,应搞好果园卫生,全面清除果树周边的灌木和杂草,及时查找和剪除病虫枝梢,摘除病虫果等,减少侵染源。再次,合理施肥和排灌,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树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最后,可以采用田间套种、果园生草、避雨栽培等措施,营造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果树整体的生长能力,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2.2 治理措施在果树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果树病虫害类型实施针对性治理。同时抓好时期及时防治,通常在病菌、害虫抵抗力量弱、暴露最明显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通常多通过喷洒化学药剂防治果树病虫害,因此,应掌握正确的喷洒技术,了解农药喷洒的具体要求。例如,在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要轮换用药,避免病虫害对一种农药产生抗药性。虽然杀虫效果较好的农药喷洒后会减少大量的病虫害,但若经常使用一种农药,就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不佳,甚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只有轮换用药,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而且需要注意合理控制用药浓度和用药时间,推荐使用各种矿物质和生物农药。
除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外,还可采取生物、物理防治措施。例如,利用黑光灯、性诱剂、糖醋液及黏虫板等诱捕害虫并集中销毁;人工捕杀具有假死性、群居性或其他目标明显的易捕捉害虫;利用害虫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等。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果树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可以保证果实品质,促进果树种植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