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陶佩琳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植物组织培养,亦可称之为植物克隆,指的是在无菌操作下将植物外植体接种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环境下开展离体培养的一项技术。随着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日益成熟,在市场经济日趋白热化背景下,如何缩减成本是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提升必然会提高组培苗的生产成本,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所以,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加强污染治理是工厂化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引发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针对的治理手段。由此可见,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治理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指的是组织培养期间培养基、培养材料生成杂菌,造成培养失败的现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从病原菌角度展开分析,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引发原因主要包括细菌、真菌两方面。其中,细菌性污染主要表现为培养材料局部产生黏液状物,或者在培养材料附近培养基中产生混浊、云雾状痕迹,通常在接种后一两天就能发现。细菌性污染除去外植体带菌或者培养基灭菌不完全以外,大多是操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除去要求操作人员切实依据无菌操作规划流程外,外植物体带菌引发的污染还与外植体的种类、预处理方法、取材季节等密切相关。真菌性污染指的是霉菌引发的污染,通常接种后3~10d就能在培养基发现各式各样颜色的菌斑。真菌性污染主要由超净工作台过滤效果不佳、室内空气不洁净、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1 合理选择外植体的种类外植体种类选择应遵循污染少、易启动原则,应从温室或者农田中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选择发育良好的组织或者器官作为外植体。或者采集植株嫩梢放置于洁净的空气中水培抽芽,再运用该部分新生组织培养,离体培养不仅便捷适用,还可防止污染。例如,胚用作外植体便易于培养成功,其不仅具有十分幼嫩的分生组织细胞,还可防止污染。但是,并非任何材料均可获取胚作为外植体,通常,不可运用相关已分化的二倍体组织如腋芽、顶芽、根、叶和茎段等。
2.2 合理选择外植体的获取季节、时间、部位选择外植体以材料累积了相对丰富的营养及内源激素为理想季节。通常,以在材料休眠末期或者萌动前期取材为宜。切忌阴雨天在农田挑选外植体,而应在晴天午后进行采集,这是因为外纸条在阳光直射下可将部分细菌、真菌杀死。对于大部分植物而言,所选外植体以茎尖为佳,这是因为茎形态已大致形成,且遗传性稳定,病毒含量低或者无病毒。但是,茎尖外植体数量相对稀少,因而材料中上部茎段同样是较好的外植体[2]。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因为自身生长特征的不同,在外植体培养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另外,选择容易消毒、灭菌的组织部位开展培养,同样可降低污染率。
2.3 加强操作过程中的污染防控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器材灭菌工作。植物组织培养需要运用到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包括各式各样玻璃材质的培养器皿、各式各样铁质的接种用具等。对于培养器皿的灭菌处理而言,因为培养器皿主要为玻璃材质,所以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并放置于烤箱中通过干热灭菌法开展灭菌处理,为培养基配制及接种实验使用提供可靠的灭菌保障。对于接种用具的灭菌处理而言,因为接种用具主要为铁质材质,所以可选用灼烧法开展灭菌处理。在接种过程中,接种用刀、镊子等反复使用后,放置于酒精灯外焰上予以灼烧处理,有效防止接种用具上沾染细菌引起污染[3]。另一方面应开展好实验药剂灭菌工作。实验药剂配置结束应开展灭菌处理,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接种所用培养基予以灭菌处理,即为将配制完毕的培养基倒入经由灭菌处理的培养皿中并进行封口处理,再放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开展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值得一提的是,灭菌后切忌立即开启高压蒸汽灭菌锅,避免由于培养皿内外气压引起培养皿封口膜被气压顶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要想使该项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控制及降低其污染率是重中之重。因此,植物组织培养相关人员必须加强研究分析,提高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引发原因的有效认识,采取措施预防与控制污染,保障培养材料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