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乌鲁木齐 830052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和战略意义上重视文化发展,在城乡、在基层、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动力和凝聚力,文化成为发展经济、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产生了现实、深远、持久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续写新丝路文明,结合地域特色,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动新疆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发展。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农民强;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就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下面就新疆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下一步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措施。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严峻与经济的落后都制约着新疆的文化发展。作为农牧业大区,新疆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人才也相对匮乏,农业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局。
自2008年以来,新疆文化事业预算支出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有 0.51%,并不能适应新疆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截至2015年底,全疆有公共图书馆107个、文化馆118个、博物馆(纪念馆)86个,美术馆48个。目前新疆还有3个县无图书馆,18个县无文化馆,6个县图书馆有馆无舍,154个乡镇、街道无文化站,2 982个村无文化室,6个县无影剧院。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各族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一般高达50%以上,而在文盲半文盲中,又有 60%以上是中青年人。农牧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滞后,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掌握,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占领农民思想阵地成为刻不容缓、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贯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方针政策。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农村文艺精品力作时有显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列入民生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虽然成绩值得肯定,但是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相比明显滞后,与日益繁盛的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城乡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相适应。
通过调研发现,各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某些理解偏差,认识上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物质化的倾向,认为投入更多资源,建起漂亮设施,配备相关条件,搞些集体活动,再敲锣打鼓向外宣传,就做好了农村文化工作。这种实为形式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背离了文化建设重在熏陶人、教育人、引导人、改变人的实质内涵和价值旨要。忽视了农村整体精神风貌和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精神文化诉求的发展变化及对经济社会的深层影响[1]。
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号召下,文化站室、阅读书屋破土而起,给田间地头增添了现代气息和靓丽风景。但亲历之下,令人感到“外表光鲜,内质孱弱”。一则文化资源匮乏,以主要的品种—书刊为例,数量短缺、种类单一、内容过时,不适合农民阅读;二则开放时间少,服务不规范,农村文化服务工作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
受历史、自然、经济等方面因素影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服务基础比较薄弱,农村文化产品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农民群众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人才短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孕育社会好风尚,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实现中国农民的品格重塑和中国农村的和谐稳定,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3.1.1 坚持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原则
通过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注重宣传效果。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形式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扶持农牧民艺术团体,鼓励农牧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3.1.2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原则
围绕维护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结合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创新乡村文化宣传方式,努力建设乡村文明新气象。本着“实际、实用、适度”的原则,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2],根据村史村貌和经济基础,尊重群众意愿和需求,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村居历史传承和发展走势,营造和谐适宜的文化环境。
3.1.3 坚持统筹安排,分类宣传原则
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回乡青年以及农村带头人等不同对象,结合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各项培训,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宣传培训方式进行。组织邀请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业务指导,统一加强学习和培训,培养文艺骨干,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热心人”。
3.2.1 维护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确保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具体方针,确保农村宗教和睦和谐。正确认识新疆历史问题,引导基层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农村持续深入开展发声亮剑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培训优势,围绕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维护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等内容,以“乡村文化网络大讲堂”“专家在线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乡村文化远程教育培训,维护新疆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为农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壁垒。
3.2.2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教育保障三管齐下,根据新疆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需求[3],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发挥“三农”的优势,搜集开发宣教资源,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农民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口袋书”,乡村文化宣传节目,通过科技直通车、多媒体资源库、标准化科普e站、农村科技书屋等多种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3.2.3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下乡,深入实施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扎实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运行维护和应急广播工程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建立机制体制,管好用好文化硬件资源[4]。广泛深入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社会和谐“五下乡”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创作出反映农民生活,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精神面貌的作品,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利用冬春农闲时节组织小型多样、简单易行、充满乡土气息、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在各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举办文体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锡伯族的“西迁节”庆典等。关注民间雕刻艺术、哈萨克族刺绣、新疆曲子、维吾尔族传统乐舞艺术、新疆农民画等艺术活动,使独具特色的新疆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得到传承与革新,使历史文化变活,能与时代交流;使人们在文化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历史、传承智慧,以推动沉淀在乡村的文化资源真正留下来、活起来。
3.2.4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致富能手、创业标兵、文明诚信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导和规范村民“四项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 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引导农民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以实施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依托,积极推广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育模式,加强农村文化宣传,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以2018年自治区开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契机,讲好农民自己的故事,让中华文化这盏明灯指引乡村文化振兴之路,让农民真正享受文化惠民的福利成长为新型的现代化农民,让农村借助文化的力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从而建构具有饱满地域特征、具有生动乡村气息的新农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3.2.5 鼓励乡村文化人才创作创新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聚人气、能传承、有后劲,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关键。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工作,乡村精英资源流失,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人才匮乏、文化凋敝的现象。要着力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建立文化人才制度,统筹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乡村文化振兴战线上来,重建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培育精英资源。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等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是一个文化空间,通过聚集人才来振兴乡村文化,就是要留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发展中保留中华民族本身的特质,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使文化成为乡村的凝聚力、生产力、驱动力,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拓展发展空间、引领文明进步,进而造福农民。
3.2.6 以民族团结结亲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用每一位党员干部每一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结亲活动,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念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有针对性的、生动性的宣讲,引导农民树牢“五个认同”、“四个意识”、“三个离不开”思想。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过程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文化新风。与驻村工作队合力推进入户走访、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协助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办好农民夜校,用好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适时开展联欢、篮球比赛、红歌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更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更加有效的软实力,为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