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丽
高三的语文课基本以复习为主,新授课只有一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知识点的系统复习整理,往届高考原题及大市模拟卷的仔细揣摩,一场又一场模拟考试的反复锤炼,学生在拼搏与疲惫中度过高三,这样的高三语文课有效吗?当然是有效的,毕竟是系统的复习与操练,这样的高三语文课能变得更有效吗?当然也应该能更有效。今天我要谈的就是让高三语文课变得更有效的几点实践摸索。
第一:老师讲、学生练与自习的有机穿插。正如音乐中少不了休止符,绘画中少不了留白一样,高三的语文课应该少不了自习课的穿插。我这里说的是语文自习课,因为在这节自习课中学生必须自习与语文相关的内容。比如整理语文笔记,积累写作思维菜单,随笔写作,自主阅读等等。这样的自习课对于高三语文来说是必不可少。现在我感觉学生越来越不会自学,什么知识点都是老师掰碎了喂给学生,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需要主动性也渐渐没有了主动性。我们知道语文重在积累,积累从一点一滴中来,这一点一滴的琐碎知识仅靠老师讲一遍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反复咀嚼,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
到了高三,时间似乎变快了,不够用了,老师恨不得再讲点,多讲点,似乎只要我讲了,学生就学会了。其实不然,我们常常发现,某一个知识点我们讲过了,学生在练习中依然不会。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说问题出在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可能是我们讲得不够清楚,更可能是学生没有时间消化成自己的知识。那么我们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留点空间,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停一停,把老师教过的知识再来咀嚼咀嚼,消化了再上路。
事实也证明了这样做是有效的。之前在学生刚升上高三时,我就让他们准备了一个整理本,也及时批改检查整理本。但是我发现学生的语文整理做得很不理想,不是随便抄几个错题应付一下,就是把复习资料上的笔记再抄一遍给我。这样有用吗,不能说没有一点用,只是效果尔尔。一些上课讲解分析中细碎的、具体而又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和错误在他们的整理本上是看不到的。比如说我们曾分析过一首诗歌,题目叫《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泷因题》,学生其实从题目开始就没有看懂,“卜居”是什么意思,“薄游”又是什么意思?之后我讲过了,也让学生记下来了。但是两天之后收上来的整理本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内容。我想我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我讲的内容成为学生掌握的知识。一个星期后,我又把这道题拿出来给学生重做,学生的反应是,我见过,但是我忘了。当时我就让学生翻资料,找到我曾经讲过的笔记,让他们自习复习。之后我班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碰到一个文言小段翻译练习——《皇甫谧二十始勤学》,其中有一个句子是 “岂我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卜邻”要翻译,学生居然翻译对了,我问他们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他们想起了之前诗歌中见过的“卜居”。我想我知道了学生之所以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原因。
明代张溥“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张溥之所以名高一时,在于其能反复复习,这需要时间。于是我刻意在每节课临下课前空出来10分钟,让他们当堂整理本堂课所学知识点,甚至我一周还会专门空出一节完整的自习课,让他们查漏补缺。事实证明,自习在高三语文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课堂活动少不了。我带的是一个普通班,不说难的知识点,即便是初高中课内名句默写都成问题,6分的题(除2分课外名句名篇)能拿满分的没几个,大部分人在3、4分左右。怎么办?我试过把名句名篇拆成一小段一小段来默;试过先抄一遍再默。结果发现默写这个知识点的复习拖的时间太长,且效果不佳。一天我看到班主任收拾抽屉,拿出来一盒子计分卡,我灵机一动,说借给我用用,我想好该怎么督促他们背诵了。然后我在上课时宣布,一个星期后会进行一场关于课内名句名篇默写的语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输的组表演节目,赢得组每人一块巧克力。学生一听就炸窝了,课后不断有学生来问我,我们组不会背的人太多,怎么办?我说你们看着办,要不就提前准备节目。之后一个星期我不再管默写的事,上课也不默写了。我精心准备好课件,以填空和纠错为主,比赛时间到了,我专门拿出两节课来比赛。比赛开始了,同学们很激动,有的组确实弱一点,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不出,被别的组抢答了。这两节课大家群情激动,惹得课间休息的其他班的学生围观,有个学生甚至推开一点窗户想回答,被我班学生给哄走了。结果出来了,赢的组的学生嚼着巧克力看输的组表演节目。我又把所有错的句子拿出来过了一遍,然后让他们整理。那节课,课堂充满了活力。接着的一次考试,我班默写均分5.4分(除课外名句)。
之后我就开始思考,除了默写,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与复习,能不能也组织一些活动呢?学《钴鉧潭西小丘记》一文,我又提前跟学生说组织一场活动,谁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就能得一个分币,本节课得分币最多的免写当天的语文作业。学生们预习的那个认真啊!第二天上课时,我说:“我有3个名额,读全文,按读的情况分别给为2分,1分和0分,有没有人要这个分?”哗啦一下站起来五六个学生,他们通过猜拳,留下了三个人比拼。之后我又陆陆续续问了一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分币。我以为需要扎扎实实一节课才能学完的文章,没想到半个小时就搞定了。无论是文言知识理解,还是课文理解,同学们理解掌握得都很好,剩下15分钟干脆让他们自习整理。免写作业的学生也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