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技术

2018-02-11 00:09:22陈建保陈加满王泽报
乡村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斑病甜玉米侵染

陈建保 陈加满 王泽报

(明光市桥头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安徽 明光 239441)

1 甜玉米黑粉病

1.1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当前则更多地随田间秸秆带到地边越冬,开春后借气流或雨水及昆虫传播,从寄主细嫩组织的表皮或伤口侵入,刺激寄主细胞膨大,经两三周形成瘤状物,3周后菌瘤中产生大量病原菌,菌瘤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进行再侵染,一年可多次侵染。高温干旱或氮肥过多时更易发病。侵入温度在30℃最为适宜,超过37℃或低于5℃,侵入会受到阻碍。

1.2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黑粉病的甜玉米品种;②对于以前曾发生过黑粉病的田块停止种植3 a以上;③及时清除深埋田间出现的病瘤,并进行深耕,以减少菌源;④种子处理,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 mL拌种25 kg,或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 g拌种20 kg,或者用0.2%硫酸铜拌种,或用0.1%抗菌401浸种48 h,可减轻危害[1]。

2 甜玉米大斑病

2.1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遗落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种子也会带菌。第2年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植株发病后长出的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雨水在田间传播,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萌发后进行多次再侵染。温度20℃、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引起该病流行。

2.2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或耐病品种,品种搭配适当,防止单一种植;②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植株抗病力;③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可用70%代森铵或50%甲基硫菌灵或50%退菌特等药剂,兑水喷雾防治,隔10 d左右喷一次,防治一两次。

3 甜玉米小斑病

3.1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甜玉米小斑病的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与玉米大斑病相似,即两病都需要较高湿度,区别在于两菌菌丝发育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适温略有不同。大斑病流行温度偏低,以20℃左右为适,气温高于25℃,对其有抑制作用。而小斑病则以高于25℃和雨日多的条件下发病重。玉米自交系或杂交种之间的抗病性有差异。此外,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播种过晚以及施肥不足均会导致发病率提高。

3.2 防治方法

与甜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相同。

4 甜玉米茎腐病

4.1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近年来,秸秆禁烧工作力度加大,田间作物秸秆常堆放在地头、林间,其中存在许多染病植株,其病菌在这些病残体上越冬,下季作物栽培时,病菌在空气中扩散,会从植株伤口或气孔侵入,从上部向下部传播侵染。另外,带菌的种子也可传播该病。该病在30℃以上高温条件下发生,田间空气不流通、土壤排水不良情况下发病重。腐霉菌在玉米吐丝前能侵染,这与其他真菌茎腐病不同。

4.2 防治方法

①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甜玉米茎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②轮作、合理密植可减少病害发生,特别注意不要过度密植;③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施用过多氮肥;④适期早播避病;⑤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浸染源。

5 甜玉米粗缩病

5.1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甜玉米粗缩病是近年来发生规模较大的一种病害,是一种病毒性侵染病害,以前也时有发生,但近年来发生明显异常。发病植株常形成心叶卷在一起,不能正常展开,由于基部继续生长而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明显减小,不能抽穗长棒。

粗缩病毒一般不在玉米病株上残留越冬,而常在冬小麦或其他杂草上寄生越冬。也可在灰飞虱等传毒昆虫体内越冬。第2年玉米出土后,通过这些昆虫将病毒带到玉米苗上,持续传播为害。玉米生长前期,特别是5叶期以前比较容易感病,而到了10叶期及以后,玉米抗性增强,很少染病,即便受侵染,发病也轻。玉米出苗至5叶期如果与这些昆虫迁飞高峰相遇,将会形成较重发病形势。如果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给灰飞虱提供更多的生存环境,则粗缩病会加重发生。

5.2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调整栽培时间,使玉米苗期生长与灰飞虱成虫迁移时间错开,从而避免玉米受到病毒侵染;③药剂拌种,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 g兑水2.5 kg,拌玉米种50.0 kg,拌匀后堆闷4~6 h,晒干后播种;④药剂防治,即在玉米二叶一心期,667 m2用2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20 g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 g兑水40.0 kg喷雾,连续喷3次,间隔3~5 d喷一次[2];⑤其他措施,如通过拔除病株、合理施肥,促进玉米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清除田边杂草,减少灰飞虱数量,都可以减少甜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另外,甜玉米收获时,如果对其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则可以获得良好的效益。因为这种青绿秸秆不仅营养成分高,而且适口性好,并且一般正遇上养殖饲料草匮乏期。所以,加强甜玉米秸秆的青贮与饲料化利用,也是减少甜玉米各种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猜你喜欢
斑病甜玉米侵染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5:30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4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中国果菜(2016年9期)2016-03-01 01:28:44
春季甜玉米和反季节四季豆轮作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2014年1期)2014-03-11 15:09:55
甜玉米—新甜玉15号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