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瑛琦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可是有些人却惧怕过春节,甚至有“春节焦虑症”。节日焦虑从何而来,有没有应对的锦囊妙计,能让大家真正开开心心,欢欢喜喜过大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承载着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着儿女对家的渴望与期盼。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嗑瓜子、唠家常、看春晚,看似平常,却承载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归属和精神寄托。
可是,熬夜好几天才能抢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带着妻儿、提着大包小裹在人流中被挤得东倒西歪,回到家就开始听父母的各种“唠叨”,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让本该温馨祥和的春节带上了一丝沉重的味道。身体上的疲惫尚且可以缓解,可心理上的消耗却让人想逃离。春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折磨和负担”。
高密集的社会比较带来心理压力
春节期间,诱发人们产生焦虑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被比较。作为群居生物,人的互相比较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但在春节期间这么高频次、高密集的社会比较,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不啻为一场“灾难”。不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同学聚会,哪怕是和相亲对象不情愿的见一面,都难逃被比较的命运。学业情况、工资水平、婚恋状态、别人家的孩子、老公、媳妇,就连胖了、瘦了都会有人关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个体对自我的看法与评价主要是参考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发展心理学家则认为,“他人”就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养育者或是其他亲近的人。这也就解释了,人们在社会中谋生存时也会被比较,却没有那么气愤,但是逢年过节回到家,各路亲朋好友的问题却让人难以忍受,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亲近的人,他们的关注给人带来的影响更大,也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当然,如果这些关注间隔性地出现,人们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感觉。可是,当它们密集轰炸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那些与自我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个人处于积极状态的时候,一般不会严肃认真地去思考。例如:我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我应该要成为什么样子,我已经拥有了什么,我还想要什么等。人们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好不容易成为了Mary、Rebecca,结果在“年终奖多少钱”“有男朋友了吗”“买房了吗”三个经典问题的追问下,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翠花、招娣。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关于自身存在的思考,激烈的内心冲突,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否定,都会让人不受控制地陷入迷茫和无助。人生如此艰难,还有人在伤口上撒盐,也难怪很多人想跑路了。
缺乏“界限感”让人心生不快
除了比较,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那就是界限感。界限感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很多人却在这个问题上一再地栽跟头。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异常紧密的,甚至在很多家庭中,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有了这样的想法做根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子女所有的事父母都要理直气壮地插手。哪怕是子女已经结婚成家生娃,父母也会在有限的见面时间里“发号施令”。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人生阅历的丰富,对待很多事情的看法已经和父母有了分歧,想做到心甘情愿地顺从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不少人在职场中已经有了级别职务,在生活中也已经成为了父母,自己都成了那个发号施令的人,所以当父母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就会心生抵触之感。而且回到了家,不仅仅有父母,还要面对那么多亲朋好友,真是有点儿招架不住。所以,有些人认为,与其委屈自己或是和长辈发生正面冲突,还不如不见面,让“距离产生美”。
还能好好过年吗?当然能
既然过年有这么多让人痛苦的地方,这年还过吗?当然要过,还要好好过。
不辞辛苦地踏上归途,相比于家乡的美食美景,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其实人们最看重的还是与父母的亲密相处,体会那种被人牵挂和惦记的幸福感觉。有研究表明,高自我价值感的个体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感,也会对生活有更高的满意度,而他们很少会产生无助感,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以及焦虑水平也就更低。而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浓厚的亲情联结,更能让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产生更高的自我价值感。
人们平时生活节奏比较快,陪伴父母的时间少得可怜,总是觉得内疚。其实不用,人就是这样,当你有大把时间的时候,反倒不懂得珍惜,所以不用纠结时间,质量最重要。借着春节陪陪父母,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只要好好珍惜,花心思去经营,就会产生加倍的幸福感,这对父母来说一样是一种安慰。对于辛苦工作一年的人们来说,全身心地投入到過年这件事儿,也是一种放松。回到家里,不用再勾心斗角,阿谀奉承,也不用再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可以卸下所有的防备,也不用担心有人会伤害自己,这是只有家才能带给自己的安全感。
攻略:五招让你放松过年
过年会给很多人带来一些心理困扰,大家都想知道如何才能过一个好年。仔细想想,其实所有问题的发生都与人有关系,不外乎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只要能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这年其实就好过了。
先肯定对方,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试想一下,当你对一个项目付出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如果突然有人宣布,不让你负责这个项目了,你作何感受。换做是父母,在你成年之前吃喝拉撒全靠他们,好不容易熬到你成家立业,买房带娃还是离不开他们的帮助,更不要说还有血缘有感情,如此深度的参与和羁绊,现在你说要和他们划清界限,你是你,我是我,你觉得他们能接受吗?
有界限完全没有问题,它标志着人们的独立成熟,问题在于通常是在父母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或者唠叨的时候才会要求父母有界限感。可是父母在帮助买房、照顾孩子的时候,怎么不说界限呢?所以这个时候有这个想法,出发点就有问题。endprint
其实人们的愿望无非就是希望父母也听一听自己的想法,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和父母交流。子女要满足父母想“当父母”的心情,不要简单粗暴地阻止他们说话,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但同时也要给自己争取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
父母是你人生道路上的“合伙人”
“爸、妈,听了你们的意见之后,我觉得很有道理,现在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想和你们聊一聊”。
不要着急去否定别人,而是先肯定对方,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会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尤其是对那些还要帮自己带孩子的父母,更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不要让老人家觉得“我只是佣人,是保姆”。其实,父母是你人生道路上永远的“合伙人”和“合作者”。
换个维度看世界,换个角度看问题
前面提到七大姑、八大姨的经典问题让人们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自我审视,这种状态常会让人焦虑、抑郁,但你是否考虑过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他们的问题为什么会让你心里不舒服?他们问的问题是不是你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呢?他们只是会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但作为当事人的你,却真的需要问题的答案。所以,与其一味地觉得他们讨厌,倒不如直面他们所提及的问题,逼自己一把,好好地思考一下,没准儿,就能找到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呢。
过年这些天,看起来无非就是参加各种饭局、各种聚会,其实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的机会。你输出你的价值观,别人也在向你展示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碰撞的过程必然很痛苦,但只有在碰撞和交融中,才会发现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将想要的融合进自我已有的价值观,可以说是春节收到的一份最好礼物。亲朋好友们不仅会说出他们的想法,也会把别人的生活状态和奋斗历程告诉你、分享给你,或许这些人正过着你想要而得不到的生活,或许通过他们的生活,你更真切地看清了自我手中“稳稳的幸福”。好好去了解一下,学习一下,对你来说不是坏事儿,反而是好事。
适当变换场景,转移注意力
有很多人都觉得和父母刚见面的时候什么都好,可是新鲜劲儿持续不上两天,就变成了随时都要爆发家庭大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新鲜感持续下去。“上牙难免碰下牙”,大家总是待在同一个空间就有可能发生摩擦。所以不要总是和父母待在家里,陪爸妈出门走走,或组织全家出去旅游。找个气候好、景色美、环境佳的地方过个年,大家自然心情就会好。如果实在不想出门,陪父母在家里打打扑克、玩玩麻将,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热闹热闹都可以。要么变换一下场景,要么在固定的场景中加入新鲜的元素,转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彼此都会更加轻松自在。
要让父母有个心理准备
既然准备好了要回家,就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回家的日期,省得他们惦记。但是除了告诉家人回家的时间,更要记得告诉他们离家的时间,不要让他们一直沉浸在你回家的喜悦中,然后突然得知你要走的消息,要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不仅如此,过年的时候不单单和父母团聚,有时候我们还要和朋友见一面,不过对于父母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他们会觉得好不容易过个年,你就应该24小时都和他们在一起。既然这样,你就不妨在告诉他们要回家过年的时候就告诉他们:“爸、妈,过年的时候你们要是约了亲戚,我陪你们过去,不过我也想约几个朋友,你们告诉我约在了哪一天,这样就不会有冲突了。”
心理学中有个黄金法则,就是当你希望别人以怎樣的方式对待你的时候,你就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你希望别人尊重你,你就要先学会尊重别人。不要粗暴地打断父母说话,不要带着敌意去对待亲戚的关心,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相信你一定会过个好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