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研讨会”综述

2018-02-10 15:34李健薛二勇
大学教育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双一流高等教育

李健+薛二勇

摘要: 2017年11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联合召开了“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端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双一流”建设的新范式、新逻辑、新维度和新内涵,为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国家宏观战略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学者们着重围绕“双一流”建设在学科发展、人才队伍、经费拓展、战略规划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1-0029-03

中国特色视角下的“双一流”建设是在新时期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宏观教育政策。与会专家学者就“双一流”建设展开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与交流。

一、“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发展问题与政策建议

1. 厘清“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的内涵逻辑

厘清“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的内涵逻辑是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维起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指出,在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大趋势的大背景下,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创新人才是其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其重要载体。“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遵循规律,回归逻辑,保持理性,同时兼顾“塔尖”与“塔基”、“高峰”与“高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康凯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文化自信与了解中国国情,这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三个关键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实战能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围绕中国一流文科建设,回顾了清华大学文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提出我国“双一流”建设应该重视文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科属性。

2. 优化“双一流”建设的学科遴选机制

“双一流”建设的学科遴选机制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施晓光提出,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包括学科声誉、学科产出、毕业生校友表现、行业内的认可、院校联盟认可,以及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保证学科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薛二勇教授指出了“双一流”建设标准、遴选标准、评估标准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双一流”评估标准动态调整的政策建议。专家们指出,目前“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优化标准。在“双一流”学科遴选中,选取合理的参照标准,比如国际上的QS、英国的TIMES以及其他的指标体系,国内可以参考上海交大、武汉大学等评估标准。专家们讨论认为,评估体系中有个别指标设置不尽合理,或者出现了违背教育公平、逆教育的现象。

二、“双一流”建设的人才队伍问题与政策建议

1.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刘向兵指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人才培养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教授认为,“一流”的本质是一种“创新与未来”大学的内涵性调整,是我国“双一流”大学面临的关键问题。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弼成教授指出,“双一流”大学的本质是人才培养,并且从教育的“元价值”角度阐述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有部分高校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她认为,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与创新性的精神是保障我国博士生教育之根本。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沈红教授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在批判力、创造力、人际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院校差异,分析了“双一流”建设中诸多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2.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引才用才”机制

教师队伍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编南钢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部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凯教授认为,教师的流动性有利于学术创新,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周海涛教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引进问题。他认为,关注人才引进、留住优秀人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环节。

三、“双一流”建设的经费拓展问题与政策建议

经费拓展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保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马永红教授从经费使用、管理、拓展的角度,提出了将信息技术融入“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姚云教授建议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非评价性的学科建设项目。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教授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特色的大学财政结构如何支撑“双一流”建设的财政多样性,提倡公共拨款投入与自由资金的双轨制。

四、“雙一流”建设的学校战略规划问题与政策建议

1. 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兼顾区域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兼顾区域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学校战略规划的“行动指南”。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马陆亭从“扎根中国”的视角探讨了“双一流”建设的本土化特征,强调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应该注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尊重学科生态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军凯教授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均衡发展“双一流”高校的建议。

2. 进一步深化内涵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深化对于“双一流”建设的内涵理解,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期“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回归点”。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描述,深刻、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意义。他指出,深入理解“双一流”建设在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意义是具体落实“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阎凤桥教授回溯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强调“文化自信”对于建设“双一流”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展开了探讨。北京科技研究院院长郭广生教授从国家战略驱动的角度,认为“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过程,将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不断变化。

五、“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性问题与政策建议

1.“双一流”建设的“五大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双一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大学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新趋势。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已从过去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对我们大学当前抓好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自主权得到了一些扩大,包括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价值取向是适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和录取,提高了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学校既然享有这些权利,相应的责任、义务就要增加。高校人才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直接决定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三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应该培养引领社会发展,能够主动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四是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知识数字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严峻挑战。五是国际化大趋势,要求高校拓宽办学视野,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又要能够促进中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

2. “双一流”建设的“四大建议”

一是对专家“双一流”评选结果进行复议,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微调,通过投票表决,最后确定一流大学建设的名单以及一级学科的建设目标。二是优化标准,选取具有公信力的参照标准,比如学校排名、学科排名等。应根据每个国际排名权重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数标准。三是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硕士、博士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建设“双一流”高校至关重要。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获得社会声誉、国际声誉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教育教学上,应該鼓励和引导高校进行多样化的学术研究探索,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四是“双一流”建设需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增强开放性和竞争性,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

3. “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论述”

与会专家学者强调:第一,“双一流”建设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长期动态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双一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积累,没有捷径可循。“双一流”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学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是否可以得到国际学界和国际社会的认可。我国“双一流”建设应该强调遵循规律、回归逻辑、保持理性。第二,我们要树立先进的教育观、教育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绩效观,放平心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需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到高校内涵发展和质量保障方面,避免急功近利、贴标签、固化身份等现象产生。高校需要加强科学谋划,励精图治,扎实工作,处理好“塔尖与塔基”“高峰与高原”的关系。

专家们指出,“双一流”建设应建立在教育“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上,以教育强国作为其核心目标;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握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挑战。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双一流高等教育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