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8-02-10 11:05范剑锋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范剑锋

(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围绕《纲要》要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家国情怀。像《诗经·采薇》中的征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滞留异域十九年回汉的苏武、忧国忧民的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余光中的乡愁,还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等,作品中都体现了家国情怀。教师对类课文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并使学生在感悟中迁移、转化成爱国爱家的行动。

2.社会关爱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是“爱”,如《老子》中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样,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扶危济困。如《背影》写了深深的父爱,《荷叶·母亲》反映出温柔的母爱,《威尼斯商人》对友谊的歌颂,《孔雀东南飞》中的凄婉爱情,《致橡树》反映男女爱情等。在教师精炼、生动、形象的讲解下,启发学生深层次理解作品中“爱”,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洗礼、升华学生的心灵。

3.人格修养教育

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性、人情,强调真、善、美的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如在《边城》中的翠翠及《老王》中的老王与“我”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氓》中女主人公反抗婚姻的决绝性格,《我的叔叔于勒》揭露了人性的善恶,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饮酒》、《后赤壁赋》中体现出豁达的人生观。通过语文课堂,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1.从教材中挖掘出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对教材深挖细究,从中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是注重汉字和成语教学。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块活的化石,向人们讲述先人所创造的哲学、文化、教育、历史、科技和艺术的辉煌成绩。通过探究汉字演化进程,让学生在字形演变中学语文,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成语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风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求根溯源,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注重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培养。语文教材中大量的选文都有传统文化信息,如《鸿门宴》中刘邦、项羽、范增等人的座位排序、《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馆》中的建筑文化,《窦娥冤》中的元杂剧艺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蕴、诸子百家作品中的各种思想,《云南歌会》《吆喝》反映了民俗文化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范本。三是注重写作训练中传统文化培养。中华价值观十分注重责任担当,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明代士人提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以及宋濂苦学的精神追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司马迁自尊自强的精神,都是学生写作训练中不可或缺的实例,让学生在汲取这些精神力量,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定会让作文有亮点。

2.在课堂上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注重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在范读时,教师要注意自己声音和速度的掌控、重点字词句的把握、情绪情感的调控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由诵读到理解课文、由理解课文到诵读,做到手、眼、脑并用,最终达到与作者穿越时空进行对话,真正理解课文。二是课堂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背诵一些传统文化经典之作,让学生保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在生活、学习中随手运用,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兴趣得到了持续发展和加强。三是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专题辩论、故事演讲、猜灯谜、对对联等课堂语文活动,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课外延伸学习中浸润于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教育是有限的,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一是指导学生课文延伸阅读,巩固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如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后,让学生涉猎《水浒传》《红楼梦》部分内容,感受经典作品中的文化。二是在外出走访名山大川、游览名胜古迹,要求学生留意这些地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学校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才能自然而然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及日常工作中,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传统文化自觉性。因此提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强化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学习,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尽情游弋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因此语文学科承担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无愧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无愧于做一位真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J].语文学习,1995,(5).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