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年
所谓“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程是指时间在3~8分钟以内针对一个难点或者一个重点内容进行集中说明的小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是教师突破难点的一个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重点的有效方法。
所谓“释疑”就是解释疑问,消除疑难。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现学生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疑难问题;采用微课可以在自学环节、导入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复习环节等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利用微课解决疑难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设疑和释疑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设疑和释疑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通过教师或者学生自主释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心设疑,以新颖有趣的释疑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数学课堂。因此,数学课堂需要有效设疑、有效释疑,微课能助力有效释疑。如何设计进行课堂设疑,通过微课助力有效释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利用微课解决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随处可学,使学生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疑难问题再现。
(3)利用微课释疑可以解决年轻教师不熟悉教学内容和教法不新颖的问题。数学课堂应用微课释疑是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主动学习、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
(1)微课助力中学数学有效释疑研究立足提高数学课内外教学效率,使大数据下的网络优势发挥作用,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2)微课助力中学数学有效释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3)微课助力中学数学有效释疑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方法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练、考”的五阶段式。教师依照教材上呈现的内容面面俱到,讲透练会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更有甚者,下课时间到了,还因一道题没讲完而仍在继续,传统的注入式、粗放型的数学课堂,以纯粹性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呆板无生机,课堂枯燥扼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重视数学课堂设疑和释疑,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因循守旧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注入式满堂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听和记。
(2)无意识、无目的、没有课前预设的设疑,存在随意性和无针对性,忽视对设疑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释疑时面对学生“启而难发”,教师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课堂教学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设疑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3)数学课堂有设疑但无效或者低效,设疑过于简单,设疑问题没有直击这节数学课的重点、难点、模糊点、盲点、发散点。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重点或者难点的课堂教学行为,尽管教无定法但不提倡打无准备之仗。释疑不到位、不彻底,总感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犹未尽。设疑类型简单而机械,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导致释疑停留在浅层次上,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
(4)数学课堂有效释疑的手段缺乏,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的高度整合不够。微课的制作技术要求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自主制作微课并在教学中应用的少,除非在公开课的时候制作;网上下载的微课数量有限,同时下载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良莠不齐。
(5)数学有效设疑和释疑的环节设置不科学,例如课前预习设疑的设置、课后复习设疑的设置没有,教师给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目标的指导不够,学生也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循序渐进规律的设疑、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设疑、脱离学生性格特征的设疑、没有突出数学学科特点的设疑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6)少数数学教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设疑,课堂结构清晰、明快、整体感强,设疑恰到好处;教学素材经济、高效、少而精练,设疑问题科学合理;有效设疑使教学活动开展得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教师通过课堂有效设疑上课轻松、自如,胸怀全局;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的数学问题的有效设疑和释疑达到学习愉快、学有成效。
在新知学习前,应用微课有效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觉释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五节的《“希望工程”义演》的内容时,通过微视频播放了一段贫困学生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渴望学习的场景,然后复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找、设、列、解、验、答,微课结合PPT课件出示了课本例1情景,设疑让学生提出一个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然后列出方程。在讲授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的新课引入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家距学校1 000米,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上学,5分钟后小明发现没带语文课本……学生结合生活经历,畅谈即将发生的情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能否追上小明”这一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学生的兴趣。成功的新课导入设疑和学生全方位参与的释疑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悦而又亢奋的氛围中自然而又亲切地进入新课,对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一节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这节课的灵魂,此处通过微课设疑和释疑不仅能关注重点,还能突破难点,更能拓宽学生思路,重点难点、考点处微课助力设疑和释疑是大部分教师的首选。例如讲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的内容时,让学生阅读教材P155~P156页,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想了解什么?他是怎么做的?(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动机,教师先让学生从收集到的数据中尽可能多获取信息,并与同伴进行充分的交流,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对这节课的一个学习重点—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学生便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大胆思维。例如讲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的内容时,让学生阅读教材P155~156,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想了解什么?他是怎么做的?(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在解决问题3的时候学生出现了分歧,几乎90%的学生依据P156的图6-4判断是30~45岁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有个别几个学生认为最具有节水意识的是45岁以上的人,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闪光点,让学生自己解释为什么?当这个学生用计算的数据说清楚之后,依然有个别学生不是很理解,此处教师准备了微课,30~45岁的人选择经常这样的占10÷(40×60%)=42%,45岁以上的人经常这样的占9÷(40×25%)=90%,微课助力释疑非常有效和到位。
把学生易搞错的问题以错题形式出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克服此类错误的发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通过微课给出错误之处,学生自己发现运算错在何处?师生共同释疑得到正确的运算结果,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留下深刻的影响,以后自己就不会出错。
一节课的结尾并非是知识传授的终止,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结尾处微课助力有效设疑和释疑的创设,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课后认真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微课助力有效设疑和释疑,还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设疑,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设疑和释疑。 (2)要准确把握时机,注意设疑和释疑的层次性,对象是全体学生。(3)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4)注重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微课助力中学数学有效设疑和释疑的研究空间很大,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