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涛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义乌市是四十年改革开放中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城市,通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不仅扭转了贫穷落后的局面,而且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全球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的发展是大胆创新和实践的结果,不仅在商品贸易与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创新与实践,在社会治理层面也同样进行了很多创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出入境人数大幅增长。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进入义乌的外籍人士迅猛增加,一方面,义乌逐步成为国际化城市;另一方面,义乌也像其它国际都市一样面临着外籍人士成分复杂、流动性大、来源广泛以及违法犯罪案件攀升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管理外籍人士的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是需要迫切解决的新课题。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义乌市在外籍人士管理中的创新与实践,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其在外籍人士管理中的经验及启示。
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首先,来华外籍人士数量增长迅速,构成日益复杂。根据公安部出入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入境中国的外国人共2 599.80万人次,主要是来华观光休闲、参加会议与商务活动、访问、就业以及探亲访友、学习、定居以及其他目的,其人数分别为:825.24万人次、483.62万人次、54.19万人次、88.79万人次、79.77万人次、26.61万人次、28.63万人次和662.70万人次。[1]其次,分布地区日益广泛。目前,我国已经实现对外籍人士的全境开放,取消了他们定点住宿的要求。外籍人士活动范围呈现出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沿海向内陆扩散的趋势,居住地点也呈现出由涉外酒店、宾馆拓展至一般居民小区的特征。再次,高流动性。与以往外籍人士来华数量少、停留时间短、目的仅仅为留学或旅游的单一性特征相比,目前的来华外籍人士数量越来越多,停留时间越来越长,且来华目的多样化,不仅有留学、旅游的,还有一部分是来华经商与工作的,他们因工作、学习的需要频繁往来于中国各个城市,由此,带来了外籍人士的频繁流动。
与此同时,涉外案件数量也不断上升,涉外不安定因素增加。仅以杭州市为例,近15年来涉外案(事)件数量显著增长,且呈现出刑事案件发案率远超治安案件发案率的特征,各类涉外案件已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复杂化和多元化转变。[2]2007年,广东省共查处“三非”外国人7 000余人,拘留审查700余人;2008年查处1.3万人,同比大幅上升,其中涉及刑事犯罪的有210人,遍布47个国家26种罪名。[3]
义乌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士。根据义乌市政府的统计,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近50万人次,有超过1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各类小商品已出口到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到65%以上。[4]义乌的外籍人士不仅具备全国外籍人士的某些特征,也拥有一些特殊的特征。
1.来源广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义乌国际商贸业的发展,大量境外人员赴义乌经商。据统计,2012年义乌市入境客商突破41.7万,2015年入境客商超过43万,常驻外籍人口超过万余人,其外籍人口数量不仅在全省排第一,超过了杭州、宁波等副省级城市,外籍人口密度也排全国第一位,外商常驻机构数量亦居全国前列。[4]义乌市登记入住的外国人来自全球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南亚的印度以及东亚的韩国、日本以及南美等国,欧洲、拉美、北美和大洋洲也均有客商来往,来源非常广泛。
2.构成复杂。来华客商中既有具备多国经商经验而从事传统家族生意的掌门人,也有从商经验有限但生意蒸蒸日上的新兴群体,还有转行而来的个体创业者。从宗教构成上看,不仅有什叶派穆斯林,也有逊尼派穆斯林;既有基督教教徒,也有佛教教徒和非洲本土教派教徒。从年龄分布上看,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既有身负家庭重担的中年人,也有无忧无虑的幼童。从受教育文化程度上来说,尽管大部分外籍人士的学历并不高,但也有不少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甚至有少部分接受过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3.流动性大。虽然每年入境义乌的客商高达几十万,但只有接近3%的人会常驻义乌,大部分客商来义乌多半只是为了采购商品,采购完成后就离开义乌返回自己的祖国,下次采购周期到来时再次来到义乌,循环往复。此外,每年有新增的客商来到义乌,并通过义乌走向全国各地的工厂。还有相当一部分长期居住在义乌的非工作签证的外国商户,他们每年至少要出境一次回自己的国家重新申领签证,然后再回到义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流动性。
4.社会融合需求迫切。常驻义乌的外籍人士广泛分布于全市各个社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他们中间,有些人长期租住在社区,有些人则已经把家安在了义乌,甚至购置了车辆和房屋。仅以江东街道的鸡鸣山社区来说,这里长期居住着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约600名左右的客商,被形象地称为“联合国”社区,而与此类似的国际社区还有15个左右。这些常驻义乌的外籍客商已经成为义乌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是过客,有着迫切融入义乌社会的需求,但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等差异,面临着各种融入阻碍和困难。
外籍人士的管理主要涵盖涉外事务管理法律构建、涉外事务管理体制建立、依法管理外国人、依法处理外国人违法犯罪行为和保护外国人合法权益等五个方面,我国对外籍人士的管理主要基于上述内容形成了当前的管理体制与办法。
目前我国对外籍人士管理的法律体系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构成。
管理体系上主要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国家层面实行横向共同合作管理的模式,由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外事部门、港务监督部门、边防检查部门以及驻外使领馆等共同行使出入境管理职能。其中,出入境管理局主要负责受理持普通护照的外国人出入境、过境以及居留事宜;外交部门或地方外事部门主要负责受理持外交、公务护照的外国人出入境事宜;港务部门主要负责办理外籍海员的出入境事宜;中国驻外国的使(领)馆或其他驻外机关负责在国外受理外国人入境、过境的申请;各口岸的边防检查部门负责外国人的出入境检查。[5]之后依据相关法律的精神,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成立了各级出入境管理部门,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分层型出入境管理体系。
1.相关法律法规滞后。首先,操作性不够强,陷入难以落实的困境。例如对外籍人士的检查和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只能由县级及以上公安部门实施,这使得县级以下基层派出所对外籍人士的日常管理与检查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各大城市对外籍流动人口的管理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所有的探索实践都囿于基本的法律框架内,无法突破,作用有限。其次,一些法律法规之间口径不一,相互矛盾甚至冲突,急需统一和规范。此外,这种滞后性还表现为法律法规与现实需求脱节。例如由于永久定居证的获得门槛太高,自1985年以来,仅有3 000人获批,而这一数量不及在华常驻外籍人士的1%,显然,审批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6]
2.多头管理,责任不清。中央政府授权各级公安机关管理地方出入境事务,客观上存在事权、管理权、人事权与财权之间的分离与脱节,造成集权不集中,多头管理不相统一的问题。[7]此外,外国人入境后的管理,涉及到公安、国安、民政、司法、工商、税务、市场监管等众多部门,由于各部门只执行部分管理功能,缺少一个明确的最终主管部门,导致主体不明,职责不清,在多头共管的现实中,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当无经济利益驱动的时候,没有部门愿意过问;在有经济利益驱动的时候,各部门争抢着管理。
3.信息共享效率低下。外籍人士的管理既涉及到入境前的个人信息、邀请函件等信息采集和核对,也涉及到入境后的住宿登记、出入境信息反馈、公安机关对外国人信息登记、变更以及注销等各个方面,但目前各职能部门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还不能顺利传递,缺少共享机制,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在基础信息采集与核查上。
4.重管理、轻服务。长期以来,我国对外籍人士主要采取以治安管理为主的控制性和防范型管理模式,往往把外籍人士作为纯治安管理对象,以治安防控为主要目标,重管控,轻服务,导致对常驻外籍人士的服务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二是在引导外国人融入居住社区、建立社区归属感方面的工作不够;三是为外国人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工作不够,导致常驻外籍人士普遍面临医疗服务语言不通、子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3]
针对以上广泛存在的问题,在外籍人士管理上,相关城市进行了管理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3][8]但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管理模式中,政府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社会组织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区作为基层的自治单位,在外籍人士管理中并没有完全发挥自治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被动地履行行政单位要求的管理职责。对外籍人士的管理更多的是制度的刚性约束,缺少人性化的情感活动,致使外籍人士缺乏融入中国社会的动力,也缺少社区归属感。
其次,对外籍人士的社会服务供给方面依旧做得不够。目前,外籍人士日常生活中普遍面临双语医疗缺乏、子女教育资源不足、社会保障欠缺等问题,存在与中国管理部门之间无法有效进行沟通的障碍。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治理力量参与不足,很多在正式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非正式部门也无法得到解决。整体上面临旧问题无法解决,新问题又不断产生的尴尬局面。因此,这种以单一政府力量为主体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外籍人士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一方面,需要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加大对外籍人士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应该吸收社会力量实现多元社会治理。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世界第一大市场,同时是首个也是惟一一个在县级市实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在新形势下,义乌在国际贸易、市场监管、产业转型、物流推进、城市规划与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各种创新性的改革,为国家后续的城市综合改革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作为外籍人士较多的城市,义乌较早面临了如何管好外籍人士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义乌在外籍人士管理、服务供给以及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等方面摸索积累了许多创新举措。
1.涉外事务管理法律法规的细化
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一般多是原则性和指导性的,因此在具体的外籍人士的日常管理上,往往面临无具体实施细则与指导意见的困境。对此,针对义乌外籍人士日常管理的现实,义乌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规章制度。比如针对外籍人士的日常信息登记不规范问题,义乌市制定了《义乌市散居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管理工作规范》;为了规范外籍人士商务邀请函件的管理,制定了《境外驻义商务机构邀请函发放登记簿》;针对大量外籍人士入住社区的现实,制定了《义乌市境外人员社区管理和服务实施办法(试行)》;针对近年来外籍人士违法犯罪等突出问题,制定了《关于办理外国人犯罪案件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规范和条例。这些规范和条例的出台及时解决了日常管理中无具体指导意见的困境,为外籍人士的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
2.签证的签发与管理
作为县级市的义乌,按照相关规定并不具备对外签证服务的资质,但在义乌的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需求数量众多,超过浙江全省的1/3,外籍商人为了办理签证等相关事宜,不得不到金华市办理,费时又费力。针对这一现实,经过多方努力,2005年10月24日,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成立,成为全国惟一能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县级公安机关。这一特殊举措,为外籍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很多持Z签证的长驻义乌的外籍客商,面临一个繁琐的问题,即每年要花几个月时间准备相关材料申请新的《外国人就业证》,据此进行签证的延期。为方便外国人在义乌就业经商,义乌市对《外国人就业证》的有效期限作了有条件的延期,只要原持有人社保缴费记录情况正常,在义乌诚信守法,且就业单位无变更,有长期在义乌工作的愿望,可给予该《外国人就业证》延长2年的有效期。[9]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方便了长期居留义乌的外籍人士,也增强了他们对义乌未来的信心。
3.日常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转变
一是将境外人员的临时户口申报工作延伸到各社区。在鸡鸣山社区、五爱社区、永胜社区等16个外国人相对集中居住的社区设立外国人临时户口申报点,并招聘有英语特长的大学生担任社区外事专管员,协助外籍人士进行信息申报。还在义乌工商学院等47家单位安装了“境外人员信息社会采集系统”,方便外国人及时申报住宿登记信息。二是健全信息收集网络,建立由楼栋长、房东、协管员、治保干部、社区民警、外事专管民警等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收集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信息,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安全。[10]三是在国内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中率先创立《境外驻义商务机构邀请函发放登记簿》制度,及时掌握境外驻义乌商务机构邀请对象的构成及变动情况。此外,义乌市公安局还开发了一套“义乌市境外人员管理系统”,将在各派出所收集的数据及时更新到出入境管理部门的数据库,并且利用“境外人员非法居留预警系统”,在居留即将到期时,主动提醒境外人员。[11]
4.对违法犯罪的外籍人士进行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
伴随着到义乌经商、旅游、就业的外籍人士的迅猛增长,涉外案件频发。2009年到2011年,在义乌案发的外国人犯罪案件共有22件26人,案件量居浙江省各县市之首。针对这一现实,一方面,义乌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严厉打击外籍人士的违法与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又切实保障违法犯罪外籍人士的权益。新《刑事诉讼法》将外国人犯罪案件的管辖权下放基层后,义乌公检法司和外事与侨务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办理外国人犯罪案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该《意见》规定,司法机关应告知外国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为其提供翻译。检察院制作的所有的起诉、裁决等文书必须附有被告人通晓的外文译本。[12]这一规定有效地保护了外籍人士的各项权益。
此外,近年来,义乌市拘留所积极探索外籍人员管教新模式。为方便沟通,义乌市拘留所招聘了精通外语的大学生协助民警管教外籍人士。尊重被拘外籍人员宗教信仰,在不影响同拘室他人的前提下,允许他们在拘室内做礼拜、祷告。鉴于所内医疗条件有限,义乌市拘留所从相关卫生院引入专职医生驻所,对关押入所的人员开展健康检查与诊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监狱与拘留所内人员因患病而引起的问题。[13]
1.一站式服务供给
为了解决外国人办事过程中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跑的困境,义乌市于2012年1月6日正式启用了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初步完成了义乌市涉外政务服务的有效整合,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政务、商务、生活咨询和服务。
该中心分办事窗口、服务超市以及国际交流服务三个功能区块。办事窗口区主要设置工商局、商务局、外侨办、人力社保局、国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等办事窗口32个,集中受理各类涉外行政许可和服务类项目;服务超市区,设置窗口6个,提供翻译、法律援助、航空票务等便捷服务;国际交流服务区,设置了对外展示厅、外宾接待中心、多功能厅等展厅,用于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和展示。同时还设立了邮政快递与商务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14]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改善了义乌投资与国际交流环境,也促进了义乌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2.多渠道解决外籍人士子女的教育问题
为了解决外籍人士子女的入学需求,义乌市批准了19所学校招收外籍学生,未来将增加至25所。在入学理念上,义乌坚持“国民待遇”、“一致、平等融合”的原则让外籍学生与中国学生混合编班在公办学校随班就读;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坚持与中国学生同步统一,并统一纳入全国学籍系统进行管理。针对外籍人士对高质量国际双语教育的需求,义乌引进了枫叶国际教育并成立了本土化的枫叶国际学校,提供高端双语教育的同时,仍然重视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理解。
3.建立世界商人之家
为“增进各国商人友谊,汇聚全球商人力量”,在义乌市商务局的推动下,义乌世界商人之家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义乌世界商人之家分组设立决策咨询俱乐部、经贸俱乐部、公益俱乐部、运动俱乐部,以及网上国际社区,为各类外商提供了交流平台。[15]世界商人之家成立后,开展了“世界商人之家万国文化巡演”、世界商人之家慈善文化沙龙等活动,既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中外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推进外籍人士参与社会保险
针对外籍人士缺少社会保障等问题,根据《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人社部2011年16号令)规定,义乌于2012年11月1日起实施外籍人士社会保险参保工作,在义乌工作的外籍人士可凭有效护照相关证件,到社保中心或相关窗口办理社会保险,享受和本地普通市民相同待遇。仅从医疗保险参保来看,外籍人士参保积极,截至2016年三月份,已有106个国家的3 926名外籍人士参加义乌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居浙江省首位。其他类型社会保险参保工作也有序推进。[16]此外,针对义乌外国人就医时的语言沟通障碍问题,目前义乌市中心医院及其它医院正在逐步推进和完善英语就医门诊,切实消除外籍人士的就医障碍。
1.推进外籍人员融入社区
外籍人士在义乌经商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学习汉语、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强烈需求。为此,义乌市政府与同悦社工服务中心签订“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合同,由义乌市财政支出,购买同悦社工的专业服务。购买服务合同生效半年来,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社区为外商举办免费汉语以及中国法律培训班两期,累计服务2 000人次;举行社区文化活动6次,邀请外商参与300多人次。[17]与此同时,针对多数初次到达义乌的外籍人士,义乌在出入境大厅以及各社区便民服务站提供中英、中韩文对照的《三六五便民服务手册》和《境外人员法律知识手册》,供境外人员免费领取阅读。
2.吸收外籍人士参与社会治理
一是召开义乌外籍人士座谈会。每年义乌两会期间会邀请多名外籍人士旁听义乌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会召集这些外籍人士开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为义乌发展建言献策,促使政府及时调整相关管理政策。义乌市的外籍人士座谈会已经成为外籍人士及时和义乌政府沟通的重要途径。
二是吸收外籍人士参与社区管理。鸡鸣山等涉外社区搭建了“惠民议事会”平台,外籍人士可通过“惠民议事会”直接参与社区活动。对有关社区重大事项的讨论,他们与本社区居民拥有同等的发言权。未来,该社区还计划在社区换届选举中赋予外籍人士选举权,只要在该社区居住3年以上,具备中文沟通能力的外籍人士,提出书面申请并经社区选举委员会审核同意,可登记为选民,进一步可推选为居民代表、参与调解委员会委员或选举为居委会兼职委员,据此,境外人员直接参与了社区管理和民主决策。[18]
随着义乌跨境贸易量的增长,商品贸易中产生的涉外纠纷也大量涌现。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经济纠纷,2013年,在司法局的领导下,义乌开创性地成立了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了一支来自12个不同国家诚实守信商人的涉外纠纷调解队伍。由于成员由外籍人士构成,破除了外国人对调解中中国人只帮中国人的顾虑,使得双方能够更加公正、公开和公平地进行调解。[19]
3.外籍人士待遇国民化:发放外籍商友卡
为了促进外籍人士融入义乌社会,增强他们对义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义乌面向外商推行外籍商友卡。外籍商友卡不仅具有与护照类似的身份证明功能,同时还具备义乌市民卡·e随行卡的全部功能,符合条件的领卡外商将享受基本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这表明他们将享受与义乌市民的同等待遇。[20]
综上所述,在外籍人士服务供给与社会融入方面,义乌搭建了四个平台:一是建立了外籍人士学习交流平台;二是建立了外籍人士生活服务平台;三是建立了外籍人士参与社区民主议事平台;四是建立了外籍人士政治事务参与平台。在学习交流和生活服务平台上,一方面,社区通过动员并吸收外籍人士参与文化节、文化周及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使外籍人士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另一方面各社区邀请外籍人士讲解外国的文化习俗,使中国居民了解了异国风情,由此,双向互动形成了国际化社区的文化氛围。这类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构建了中外文化的互融机制,促进了中外居民之间的沟通以及文化融合;社区议事与政治事务平台的搭建,吸引了外籍人士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不仅使他们树立起了社区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感,志愿参加平安巡逻、文明劝导、美化环境等活动,还让他们有了社区归属感与责任感,为融入中国社会奠定了基础。通过文化互融、责任共建与社区凝聚,有力地促进了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
针对目前国内对外籍人士倾向于管理而缺少服务的现实,义乌创新性地在加大对外籍人士的服务的同时,吸收了社会力量以及外籍人士自身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义乌管理模式,该模式同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首先,保守管理向开放服务转变。传统观念下,政府行政部门几乎是管理外籍人士的惟一主体,在管理实践中往往将外籍人士作为防范和控制的对象,几乎很少考虑被管理对象的需求和服务供给。如今,很多长期居留的外籍人士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的一员,与过去大量外籍人士仅仅是观光旅游、短暂学习的情况已很不一样了。常驻义乌的1万多人,绝大部分遵纪守法,在义乌经商,不仅繁荣了当地经济,也给当地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且相当多的外籍人士已经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险,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义乌转变了传统重管理轻服务的陈旧观念,大力推进对外籍人士的社会服务。从便民宣传手册以及相关法律小册子的多语种印制,到外籍人士签证、工作申请等政务服务、涉外生活咨询服务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一站式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的启用,再到市政府听取外籍人士建言献策的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外籍人士参与经济纠纷的调节和社区决策的参与,无不体现了义乌对外籍人士持开放心态,注重服务供给的理念转变。
其次,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过去对外籍人士的管理一直强调公安、出入境、边防海关等政府行政部门的单一管理,但要实现社会持续的良性和稳定运行,必须借助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成员等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良性合作机制,激发社会活力。义乌在外籍人士的管理方面积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不仅引入市场力量为外籍人士提供日常生活以及商贸咨询和贸易服务,而且还吸收外籍人士参与自我管理,比如开创了外籍人士调解中外经济纠纷的涉外调解先河,邀请境外居民的代表参加或列席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在发放居民代表意见征求表时征求他们的意见,所有这些创新性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外籍人士参与管理的热情,事实也证明吸收外籍人士参与社会治理不仅效果好而且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义乌对外籍人士的管理已经逐步转变为政府部门、市场力量、社会组织、外籍人士自身参与的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
再次,社会管控向社会融入转变。如果外籍人士到达某个城市只是短暂停留,然后离开,对外籍人士实行必要的防控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外籍人士是长期在某个城市工作和生活,除了必要的防控外,积极促进外籍人士融入当地社会也应该是建构和谐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意。义乌每年不仅有大量暂短停留的客商,也有数量庞大的常驻义乌的持工作签证的外籍商人,面对这一现实,义乌在外籍人士的管理上积极转变思想,探索由社会管控向促进外籍人士融入当地社会转变。当地政府购买了专门针对外籍人士融入社区的专业社工服务,免费向常驻义乌的外籍人士提供汉语培训、法律法规讲解等服务,商界还建立了世界商人之家,既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又缩短了中外居民之间的距离;各社区则积极组织娱乐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总体来看,义乌对外国人的管理突破了许多城市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有效地引入了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外籍人士的管理与服务,取得了许多的成绩,解决了很多城市在外籍人士管理方面的短板,这些经验与做法对其它城市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对外籍人士的管理中,各职能部门要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沟通和共享,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要实现由静态的管控向动态管控转变,以满足今后外籍人士“大出大进”的管理需求。其次,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未来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加速,各个国家将会面临各类人才的争夺与竞争,中国应该未雨绸缪,尽快建立起对外籍人士的服务理念,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为今后的长久发展打下基础。再次,鼓励外籍人士融入中国社会。如果能吸引外籍人士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将会大大提高对他们的管理效率,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热情,培育他们的归属感,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有些方面仍值得注意。目前,跨国婚姻尤其是中非跨国婚姻大量出现,偏见与歧视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黑人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见,导致民众对中非跨国婚姻的双方以及中非混血儿童有一定程度的误解与偏见,如何在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跨国婚姻及混血儿童,倡导开放的社会氛围,破除传统观念的桎梏,促进不同文化族群、跨种族婚姻人群的和谐共处,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重大流行性疾病的监控与应急也应该提上议程。同非流动人口相比较,流动人口由于其极强的流动性,更容易患上流行性疾病。人口的跨境流动会增加流行性疾病传播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针对外籍人士重大流行性疾病监控体系并做好应急预案。
此外,也应该对潜在的种族与文化冲突有足够的认识。多民族、多文化群体相互接触时,既可能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进而产生文化交融,也有可能产生文化上乃至宗教上的冲突。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为外籍人士提供服务是将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外籍人士的管理,尤其是对外籍人士的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与打击。从外籍人士来说,他们进入中国首先应该遵守中国的法律与规范;其次,也应该入乡随俗,主动融入中国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与遵纪守法的外籍人士与中国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但不能因为他们是外籍人士,就区别对待,也不能因为他们的外籍身分就给与他们超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