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珊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浙江凭借优异的表现,被誉为“中国模范生”,其先行示范的意义超越了单纯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国发展的“浙江样本”。“浙江样本”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彰显出来的独特价值,近40年来赢得了政学两界的密切关注和持续研究,围绕这一样本所产生的区域研究成果,诸如“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精神”“浙江道路”等方面的论述,不仅在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中释放出了巨大的制度红利,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先行效应,而且在学术研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并引发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争辩。
“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精神”和“浙江道路”等概念虽然各有侧重,具体内涵也有所差别,①但他们都立基于浙江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探索实践,涵盖了从草根到政府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从宽泛的历史视野来看,不管是以“民富、省强”为显著特点的“浙江现象”,还是以“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小城市、大经济”为最基本特征的“浙江模式”,或者是以创业、创新为本质核心的“浙江精神”,或者是以富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浙江特点的“浙江道路”,实际上都是浙江人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和体现,都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科学发展观和践行“中国梦”中涌现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置于“浙江经验”的框架之中进行传播和发展。从“温州模式”到“义乌模式”,从“美丽浙江”到“特色小镇”,从“八八战略”到“两富”“两美”,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诸多创新实践与制度改革累积而成的“浙江经验”,既见证了浙江40年改革发展中的闯关飞跃,也成为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驱。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临之际,重新挖掘和总结“浙江经验”,对今后的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以浙江改革开放中的创新实践为切入点,按不同历史阶段梳理“浙江经验”的发展历程,并从多个维度阐述“浙江经验”内在的实践意涵,进而对“浙江经验”所产生的外在的先行效应进行深刻剖析。
历史上的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工商业发展最早、最快的地方之一。但从自然资源来看,浙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陆域资源小省,也并不具备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大幅资金投入等外部条件,然而,理论上很难实现弯道超车的浙江,却在短短几年内凭借制度创新的勇气,克服了种种不利条件,迅速崛起为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并从中诞生了影响广泛的“浙江经验”。在梳理“浙江经验”的形成过程时,可以看到,它与浙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一脉相承的。大致而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特征,浙江的改革开放与“浙江经验”的形成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民间资本发展城乡经济,建立市场网络,积累民间资本,推动城乡工业的迅速成长。这是“浙江经验”的摸索阶段。在毫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浙江涌现了许多全国首例的创举,也体现了“浙江经验”中“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创新精神。例如,1980年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的中国首张个体工商户执照;1982年台州路桥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小商品交易所——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在同时出现;1982年在温州苍南县开始建立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1984年在台州温岭县出现的中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986年在温州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等等,[1]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些破天荒的举措迈出了浙江改革开放的重要步伐,特别是这一时期横空出世的“温州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中一大标志性事件。[2]
这一阶段是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之后党的十五大确立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直接推动浙江企业产权变革进入高峰期,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等经济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直到现在,民营企业仍是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浙江经验”中的金字招牌。在这一阶段,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的实干、拼搏、奋斗等精神融入了“浙江精神”之中。此外,这一期间的浙江,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中,依然保持“首创精神”的强大基因,如1996年,全国第一家外资公开发行上市公司——“中大股份”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8年浙江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在阿联酋阿吉曼筹建首家海外市场,浙江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的做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99年在上虞成立的全国首家行政服务中心,标志着浙江开启了首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诸多全国首创的例子,进一步丰富了“浙江经验”,尤其是这一时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已经排在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闻名全国的“义乌经验”成为继“温州模式”之后,又一个市场经济发展的全国性典型样本。
这一阶段是浙江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新阶段,也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将“浙江经验”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也为“浙江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奠定了更加厚实的基础。浙江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又取得了新的经验,如先后作出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大力推进“法治浙江”、扎实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的突破,使浙江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这些战略部署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浙江经验”,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层面,还涵盖了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浙江经验”增加了浓厚的绿意,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浙江经验”中的一个亮点。从学术期刊的发表数量来看,这一时期以“浙江经验”为主题和关键词的讨论,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十年间,浙江省继续沿着“八八战略”,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之路前行,不仅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而且将“浙江实践”推向新的阶段,极大地拓展了“浙江经验”的理论内涵,并在全国的推广中释放出了更大的制度红利。党的十七大以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等重大举措,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浙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出了一套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如“三改一拆”“一打三整治”“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强一制造”“四张清单一张网”、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培育八大万亿产业、建设特色小镇,以及最近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的特色道路,形成了新时代内涵丰富的“浙江经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发展的“浙江经验”,更加展示出了“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新精神,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积累了更加宝贵的经验,引领着浙江乃至全国改革实践的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在浙江大地上创新实践总结而成的“浙江经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每个不同阶段都得到了丰富和拓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它不是局限于某一区域的经验,像温州模式、义乌经验、台州现象、宁波速度、绍兴奇迹、杭州特色等地方性的创新举措和跨越发展,都汇聚到“浙江经验”的历史篇章之中,构建了一个多点扩散的参照框架。而且,它也不是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经验,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经验体系。时间上的与时俱进、空间上的多点扩散、时空变迁情境中的全面系统等特征,极大地扩展了“浙江经验”的时空延展性,增强了“浙江经验”的实践意涵。
在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正如不断创新构成了“浙江经验”的核心要义一样,不断地与时俱进也是“浙江经验”的一个显著特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浙江面临的改革发展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因而其开创的“浙江经验”也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任何因循守旧的做法,都不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开出有价值的经验之花。“浙江经验”中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道路,既有先行性,又有特色性;既勇于创新,又讲求实效,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奋力创出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道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艰难地从旧体制中突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和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到90年代起在市场化浪潮中迸发出的创新创业热情,再到21世纪以来“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浙江经验”蕴含的一个品格就是以回应和解决时代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创新,并由此推动制度变迁的持续深入。
例如,浙江省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1999年至2016年,已经部署开展了“四轮”行政审批改革,全省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 300多项,在创新和改善行政审批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瓶颈期的情势下,如何在简政放权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再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成为新时代浙江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难题,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提出则是继“四张清单一张网”之后,浙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一务实、创新、攻坚和领先之举,成为当前“浙江经验”中一块新的“金字招牌”,它将倒逼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浙江经验”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形成如此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正是在各地县域经济的竞争融合中形成你追我赶的驱动力量,才产生了影响巨大的示范效应。众所周知,“浙江模式”发轫于温州地区,早期也就是以市场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它一度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争相效仿的新经济模式。除了“温州模式”,还有“义乌模式”“台州现象”(“台州模式”)等在学界广为讨论的发展模式。“义乌模式”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总体发展战略,力促产业、经济、区域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共进的发展路径及基本经验的理论概括。[4]“台州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诱致政府增进”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其内涵是“民间拉动+政府推进”的发展模式。[5]近些年来,“杭州模式”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它不同于“温州模式”,是一种倡导以最小代价获得成功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以人的幸福感为最终衡量标准的发展模式,它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把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文化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把GDP增长和人们幸福指数的增长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将成为“中国模式的另一种选择”。[6]此外,还有以发展速度著称的“宁波模式”,近年来也赢得了新的发展契机,成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第一个试点示范城市,在创新驱动、智能化改造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将对“浙江经验”贡献更多的元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湖州虽然在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中不是最显著的,但近年来的发展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亮点的模式,用扎实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赋予了“浙江经验”新的实践内涵。③
从上述各地区的发展模式来看,其中有些是十分接近的,如“温州模式”和“义乌模式”存有不少共同特征,但不是简单的复制;有些已形成了一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如注重人的幸福感的“杭州模式”和以“生态立市”为特征的“湖州模式”,它们跟“温州模式”和“义乌模式”的内涵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不论怎样,这些区域的发展经验,犹如耀眼的星星镶嵌在浙江的版图上,汇集成独具一格的“浙江经验”。
“浙江经验”最初在全国所展现的示范效应,是从民营经济领域荡漾开来的,如人们对“温州模式”和“义乌模式”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工业化和市场化语境中对家庭工业和小商品市场等经济成就方面的评价。有学者将浙江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验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充分依靠个人和企业的创造精神推进市场化,二是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产权保护,三是建立服务于企业的市场监管体系,四是真正按市场规律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市场经营体系,[7]这些方面绝大多数是对市场经济领域的总结。同时,早期对“浙江模式”的研究,主要也聚焦于浙江经济体制运行特征、[8]市场化过程和市场化结构、[9]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10]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在深化改革中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法治、文化和生态等领域也都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浙江经验”的影响不再局限在经济领域,而是全方位、系统性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曾深入概括总结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的实践经验,将改革开放30年的“浙江经验”概括为“经济民本多元、社会包容有序、文化自强创新、政府服务有为、党建坚强有力”五个方面,并从“科学有为的发展战略、民生为重的社会建设、重文育人的文化发展、法治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管理、执政为民的能力提升”五个方面阐述了浙江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基本做法。[11]八年之后,“中国梦与浙江实践”课题组则详细介绍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梦在浙江的基本实践及其经济发展、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生态建设和党建方面的主要成就,从六个方面凝练了中国梦在浙江实践的突出特点和基本经验:在经济方面,倒逼转型、主动引导;在政治方面,基层民主、有效政府;在文化方面,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在社会方面,城乡一体、平安和谐;在生态方面,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在党建方面,巩固基础、发挥优势。[12]从上述变化中可以看到,“浙江经验”是一个不断被创新实践拓展的经验体系,全方位的实践探索使“浙江样本”更具有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缩影和样本,正如学者们所概括的,浙江的发展成就集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改变,浙江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轨迹和精神内涵,浙江的发展变化深刻昭示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走向。[13]2近些年来,“浙江经验”已经产生了很好的先行效应,全国各地来浙江考察、交流和学习的官员和学者络绎不绝,“浙江经验”中的很多做法都已经延伸至兄弟省份乃至整个国家层面,被不断模仿和复制。“浙江经验”最令人期许的地方,或许就在于它在试点创新实践中由“盆景”变成了“风景”,为全国各地的改革攻坚提供了参照的样本,勾画了未来的蓝图,也带来了反思性的警示。
制度创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扩散,那么它的意义就是有限的,正如李景鹏指出的,“如果一项创新活动虽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但却不能推广,仅仅局限于个别的地方,那么这种创新就像一个个盆景一样,虽小巧玲珑却不能形成气候。这样的创新其社会意义也不大”。[14]因此,创新的可扩散性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所谓创新的可扩散性,“就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主要原则和精神实质在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在空间上的可复制性”。[15]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强调,制度创新是“浙江经验”的灵魂和精髓,而且可以自信地说,浙江的制度创新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在空间维度上展示出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其核心内容、主要原则和精神实质是可复制和推广的。
以江西省为例,2002年7月3日出台的《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学习浙江经验,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重点研究浙江经验,学习浙江经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借鉴推广浙江经验”,并从“把学习浙江精神与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抓好解放思想这项先导工程”“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提高全省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快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意见。[16]在2007年5月20日出台的《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浙江经验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过去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并再一次向江西全省发出了学习“浙江经验”的号召,包括学习浙江发展“民本经济”的经验,“块状经济”的经验,顺应时势、苦练内功的经验,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经验,各级干部勤政善治、科学有为的经验,等等。[17]还有其他一些兄弟省份的例子就不一一例举,仅从江西省的做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浙江的影子,“浙江经验”传播扩散出去的,既包括具体实践层面上的一些“干货”,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内在的动力,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浙江经验”尽管不可能被全部照搬,但具有许多扩散性和可复制性的内容,彰显了“浙江经验”独到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浙江的实践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画卷;浙江的实践不仅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浙江道路”,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的施政思路,当年许多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今天都已经推向全国。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形成了“八八战略”。近十多年来,“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也是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而且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核心内容、价值取向、思想方法、实践指导上都相契合,可以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在浙江的先行探索。这些前瞻性的思考与实践,为后来在全国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支撑。可以说,以“八八战略”为精神的改革实践,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的科学发展,而且为整个中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性经验。[18]
一张蓝图绘到底,“八八战略”在浙江的成功实践,不仅谱写了浙江改革开放的新篇章,而且还勾勒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蓝图。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了“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浙江的发展被寄予了新的历史高度和更高的期望,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也就是说,不仅过去“浙江经验”中的蓝图,成为今天中国的现实,而且今天浙江实践中的蓝图构想,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样本。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许多改革举措都有着不少浙江农业先行先试的身影,它们或源于浙江的基层探索,或在浙江率先试点,[19]最终都成为全国的样板。再以“两个高水平”建设为例,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浙江的奋斗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尚在路上,浙江省首次提出“高水平”,即是要着力追求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更高水平的百姓收入,以及推进均衡化,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等,这些与“两创”“两富”“两美”④一脉相承的发展蓝图,正是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想象,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浙江的先行实践将为中国的现代化方案提供样板。
“浙江经验”纵然是无数智慧的结晶,打造了诸多成功的典范,但我们也不能回避浙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从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走过了一些弯路,现在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遭遇到“成长的烦恼”。“浙江经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既能够给人以正面的启迪,同时也能够提供一些反思性的警示,告诉人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适合做。如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上,浙江的教训可谓是非常深刻的。过去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思路,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建设上的负债累累,直到今天,环境问题仍然留下很多后遗症。“浙江经验”明确告诉人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论断,并阐释了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三个阶段的认识:“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文明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20]“两座山”的形象比喻,体现了三种不同阶段的认识境界,既系统地总结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往实践,也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后来的“美丽浙江”“五水共治”工程中,“浙江经验”都不断在警醒人们,“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而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21]
“浙江经验”虽然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其中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无条件复制的,“因地制宜、应时而动”从来都是“浙江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醒人们,要科学把握其可复制和不可复制内容。但是,由于浙江探索创新往往具有全国标本意义,因而只要浙江的经验一出来,总能引起各地的效仿。例如,2015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特色小镇”的发展战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国各地开始掀起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但许多地方的特色小镇建设走入了误区,暴露出盲目发展、一哄而上、小镇不小、特色不特、千镇一面、房地产化、政绩考核、形象工程等严重“走样”的问题。[22]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本身没有问题,浙江近两年来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经验,但如果不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盲目的依葫芦画瓢,缺乏反思性的借鉴,是必然要走向失败的。任何成功的经验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浙江经验”亦不例外。
一个缺乏资源优势和政策照顾的地方,何以在40年的改革巨浪中翻腾而起,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浙江现象”?何以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创造性地形成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模式中堪称翘楚的“浙江模式”?何以在全国皆处于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中,成为被竞相学习和模仿的“浙江样本”?“浙江经验”给出了答案。仔细梳理“浙江经验”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发现,浙江之所以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成为优等生、模范生,绝不是偶然的,其先行先试所积累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不仅是推动浙江本地发展的法宝,而且也为整个中国的发展贡献了智慧。
回首“浙江经验”的发展历程、实践意涵和先行效应,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的确是一个善于出经验的地方,且不说20世纪60年代即已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至今还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备受推崇,就是在浙江刚实施不久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也已经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并被写入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也建议向全国推广。实际上,早在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指出:“浙江改革开放以来走了一条很有特色的道路”,“浙江的经验值得总结”。[23]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临之际,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经验”必将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尽管学界对“浙江经验”这一范畴的丰富内涵尚未取得共识,[13]5但“浙江经验”中渗透的“五千精神”或许可以更好地诠释这一切:“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头万绪抓根本。”这“五千”之中,关涉到个体创业者、市场经营者、工厂生产者、企业开拓者和政府管理者等多个角色的创新实践,正是他们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铸造了“浙江经验”的辉煌成就,产生了无穷的示范效应。
本文侧重于对“浙江经验”的实践意涵和先行效应的考察,遵循由内到外的分析路径,将其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影响统一起来进行理解。当然,由于“浙江经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本文的归纳与总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自然无法涵盖其所有内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创新实践中,浙江将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典型案例,为全国积淀更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恰如前些年人们对“温州模式”的争辩、对“浙江模式”何去何从的忧虑一样,[24]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浙江经验”中也隐藏着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比起不断被人学习和模仿时的自信与骄傲,现在更需要对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如此方能为“中国方案”贡献更多的智慧。
注释:
①陈一新对“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这四个概念的内涵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参见陈一新:《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精神》,《三江论坛》2009年第3期。
②参见车俊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浙江日报》,2017-06-19(01)。
③2018年4月,中央媒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对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广泛的报道。
④“两创”即“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两富”即“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两美”即“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